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名望最高的王朝,它憑藉著空前強大的國力、高度開放的社會心態以及頻繁的對外交流,使得

“唐”這個國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又一代稱。自秦、漢以來,外國人稱中國人為秦或漢,然而自公元7世紀之後,外國人便稱中國人為“唐人”,並一直沿用至今。對於唐朝的評價,我們不吝嗇任何讚美之詞,漢唐盛世、大唐氣象、盛唐文明等等詞語,都表明了那是一個讓我們中國人提氣來神的偉大時代。

唐朝從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除去掉武曌“改唐為周”那十五年之外,總共存在了267年。中國唐史學會會長鬍戟先生曾做過一個統計,我國曆史上的那些王朝,治世和盛世的時間只佔該王朝國祚的5%左右。而唐朝前期有“貞觀之治”,中期有“開元盛世”,後期有“大中之治”,治世和盛世幾乎延續了整個唐王朝,這也使得唐朝成為了我國曆史上名望最高的王朝。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開國皇帝李淵,並非平庸之輩

作為開國皇帝的李淵,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十分低,導致人們認為他只是一個躲在兒子李世民背後,享受勝利果實的平庸之輩。然而在隋末風雲動盪的歲月中,能取得最後勝利的李淵絕對不是一個平庸之輩,他自己的箭術造詣就非常高,靠射箭比賽贏得美人歸的李淵,也獲得了一個專屬於他的成語“雀屏中選”

古代的帝王都有異相,李淵也不例外,據說李淵有三個乳頭,在古代多乳象徵著是一個仁義之人,此外李淵腋下還有像龍一樣的紫痣,這一切都顯示了李淵的不平凡。李淵的家室也是相當的顯赫,李家在北魏、西魏、北周以及隋朝都是軍事貴族,李淵的母親獨孤氏與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獨孤皇后以及隋文帝楊堅的獨孤皇后是姊妹關係。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李淵很小的時候就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懂事之後更是被楊堅重點培養,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了隋文帝楊堅的貼身侍衛千牛備身。這使得他可以近距離跟著楊堅學習,學習一個皇帝怎麼看待天下大事,怎麼處理各種政務。之後獨孤皇后和楊堅為其制定了一攬子的人才培養計劃,從皇宮出來後,先後到不同的三個地方擔任刺史,後來又做了滎陽、樓煩兩個郡的太守,使得李淵既瞭解底層社會又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這些經歷使得李淵成為了隋朝官場中的老油條,在皇帝心中,李淵是一個雖然有一定地位,但沒有政治野心的人,這樣的人,皇帝看著放心,用得也放心。李淵憨厚可愛、胸無大志的假象成功的騙過了隋煬帝楊廣,在隋末烽煙四起的時期,挑來選去的隋煬帝楊廣,就選中了這個跟自己年齡相當,且自小一起玩耍的表親李淵,於公元615年出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公元617年又官拜太原留守。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山西這個地方非比尋常,山西的北面是蒙古高原,山西的南面是天下核心的中州大地,山西的西面是滔滔的黃河,山西的東面是巍峨的太行山脈,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在隋朝時期,為了抵禦北方的突厥民族,太原聚集了當時全國的精兵強將,並且太原又是拱衛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的重要屏障。李淵正是依託著山西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和太原的精兵強將,於公元617年七月起兵反隋,並與當年11月攻入西京長安,公元618年5月稱帝,定國號為“唐”

李淵從起兵到稱帝不到一年的時間,從稱帝到平定天下也不過六年的光景,李淵這麼順利的關鍵在於他把握住了各種機會。眾所周知,隋朝末年是一個遍地造反、英雄輩出的年代,各路的英雄或忙於與隋軍的鏖戰,或忙於彼此爭權奪利,只有李淵待在太原不動聲的招兵買馬、養精蓄銳。等到各路人馬或死或傷、或疲或弱的時候,李淵才舉起替天行道的大旗直撲長安,然後迅速的稱帝建國,等到各路人馬反應過來的時候,唐朝的大軍已經風捲殘雲般的蕩平各方勢力。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李淵建立的唐朝的國號“唐”,來源於李淵“唐王”的封號,而李淵“唐王”的封號則與他的祖父李虎密不可分,李虎在北周初期因軍功被追封為“唐國公”,而這個“唐國”的來源在哪裡?經查證我們知道,在唐朝之前有先古時期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的帝堯的唐國和周朝時期所分封的唐國,那麼李氏的

“唐”是來源於哪個“唐國”

“唐”國號來源與三皇五帝之一的堯帝

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記載,在公元615年李淵奉詔前往太原擔任 山西河東慰撫大使的時候,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以太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為天授”。這段話的意思是李淵在接到楊廣的任命後心中竊喜,想到太原是陶唐氏帝堯的封地,而自己又是“唐國公”,認為這是天意。

公元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的時候,更是對兒子李世民一吐心跡“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這段話再一次表明了自己這個“唐國公”來到帝堯的“唐國”封地是天意。從這兩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李淵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並且以光大帝堯的“唐國”為政治目標。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公元635年,70歲的太上皇李淵駕崩,廟號高祖,諡號“太武皇帝”,到了公元674年的時候,李淵的孫子李治將他的諡號改為“神堯皇帝”。我們知道諡號是古人依據死者生前行跡所評定的一種稱號,意在蓋棺定論,李淵第一個諡號為“太武皇帝”,這是為了表彰其開國的功績,而後來改諡的

“神堯皇帝”則說明了,在後世的唐朝皇帝心中,李淵就是帝堯的重生,也向世人表明了李氏的“唐”是帝堯的“唐國”的繼承者。

“唐”國號的美好意義

帝堯是我國三皇五帝中的第四帝,是我們傳統史學中的仁義之君,在眾多的史料的描寫中,帝堯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他處事公正且政績卓越,他治洪水、抗乾旱,為了民眾東奔西走,到了晚年的時候不貪戀權位,將位置禪讓給了出身貧寒的舜。帝堯既然成為了先古時期道德標準的聖王,那麼他的“唐”國號也就成為了最道德和偉大的國號。

在《說文解字》中“唐,大言也”,也就是說在自古以來唐就有大和偉大的意思,而作為國號的帝堯的“唐”,則引申出了更為豐富的道德含義。東漢時期的《白虎通德倫》中就說“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也就是說在道德層面上,

“唐”就代表了像帝堯那樣的偉大的道德標準。“堯”是聖王的美號,“唐”就是聖王道德的美號,李淵想光復的不只是帝堯的“唐國”,更是想光復先賢聖王的道德標準。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總結

“唐”

自居的李氏皇帝不只是在口頭上將帝堯作為自己的職業楷模,更是希望繼承帝堯“唐”的道德標準,也是將帝堯對民眾的“仁”落實到日常的施政之中。對“唐”最完美詮釋的就是李世民的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浩渺的滔天大水是最廣大的百姓,那水面上漂浮的一葉扁舟是最少數的帝王。李世民的這句話也成為了國訓傳承給後世的唐朝皇帝,唐朝的皇帝能夠用這樣的敬畏之心來對待百姓,也是唐朝皇帝以“唐”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

因為唐朝皇帝以“唐”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使得唐朝成為了一個胡風漢韻雜糅的時代,國家剛健尚無武,人民開放崇文,充滿著豪邁、自尊、自信、創新、兼容的社會心態,洋溢著積極向上、快樂祥和的生活氛圍。明君、賢相、名將、學術大家、科技巨匠在這個時代如漫天的繁星一樣閃爍,唐朝的律令、典章、制度和疆域無一不顯示著強國、大國的氣度,唐朝的詩歌、繪畫、雕塑、舞蹈和音樂在我國曆史上也都是空前絕後的。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唐朝皇帝以三皇五帝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先賢聖王作為自己的職業楷模,才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強大,而強大的國力使得華夏兒子自尊與自信,可以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一切外來事物。正是這種自信與開放使得唐朝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天朝上國”,也使得我們“唐”的美號在國外沿用至今。

這樣令人自豪的唐朝,同時也是令人扼腕痛惜的唐朝,從自豪到痛惜轉折點在公元755年到763年的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奸臣當道、將相不和的政局導致了這場讓3000萬人喪生的動亂。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沒有了之前的那種繁榮與祥和,中央集權的削弱、社會矛盾的計劃構成了唐朝後期的無奈和悲愴的主旋律,無奈使人思考,悲愴使人深刻。

淺談:名望最高的唐朝,國號“唐”成為了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大唐盛世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唐”國號所延伸的道德含義更是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最高的道德標準,“仁、義、禮、智、信”也成為了我們基本的日常行為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