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月,被稱作“臘月”?

春節是婦孺皆知的民族傳統節日,蜡祭卻鮮為人知了。什麼是蜡祭?《禮記·郊特牲》有一段文字作了詳細的記載,其雲: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基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終也;葛帶榛杖,喪殺也。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尊野服也


從這一段文字中,我們可知蜡祭始於伊耆氏。伊耆氏“古天子號也”。漢鄭玄《注》以帝堯為伊耆氏,唐賈公彥《疏》以神農為伊耆氏。不管為帝堯還是為神農,蜡祭始於原始社會,反映了在原始農業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植物和農業神的崇拜。蜡祭的對象是: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八種,故稱之為“蠟八”。先嗇是農業的首創者;司嗇是前代主管農業的;農,鄭玄《注》雲:“農,田畯也。”田畯,即古之先教田者或始耕田者,就是農神或田祖;郵表畷,就是井田的疆界;貓、虎,因其食田鼠和田豕,保護農作物而受祭;坊,就是堤壩,用以蓄水、障水而受祭;水庸,就是溝洫,用以受水、洩水而受祭。總之,“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不忘恩而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蜡祭之八神,不是對發明和管理農業有功,就是對保護和發展農業有恩,所以“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蜡祭的時間是“歲十二月”,即歲終農閒之時。蜡祭的祝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其意就是希望堤壩不崩潰,洪水不氾濫,昆蟲不為災,草木不生於良田。蜡祭的參加者主要是“田夫”或“野夫”,即西周時代的農民。


蜡祭要身著“黃衣黃冠”的“草服”,或稱“野服”。何以用黃色?鄭玄《注》雲:“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由此可見,蜡祭是西周時代農民的年終祭祀,是一年中關於農事最大的祭典和節日。


2


蜡祭既然是西周農民的年終祭祀,那麼春節風俗與之有什麼關係呢?


據記載,漢代時春節原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時人們則將整個春季稱為春節,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因此,春節風俗首先與“立春”有關。例如,春節時農民往往有佔天候,看風雲,觀日色、晴雨,看參星,聽雷鳴等看徵兆占卜年歲豐歉的習俗。《後漢書·楊震傳》即雲:“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心焦。”各地還有“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耕田不費力”等諺語。明清後人們還有立春日吃鮮蘿蔔,謂之“咬春”的習俗。不少地方春節食俗中還有吃春餅、春捲的風俗。可是,春節中還有許多風俗與“立春”並沒有什麼關係。


正月初一改稱春節後,春節又與古代的“元旦”發生了關係,春節的一些風俗,例如吃團圓飯,守歲、穿新衣、拜年、送賀年片、掛年曆畫片等就是元旦“過年”風俗的遺風。但是,古代並不都把正月初一定為元旦歲首。據記載,夏朝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商朝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周朝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歲首,秦朝以農曆十月初一為歲首,漢武帝時才又改正月初一為歲首。這樣,由於歲首不固定,因此春節中的一些風俗,特別是與農事有關的一些風俗,與“過年”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為什麼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月,被稱作“臘月”?

古人過春節畫面


但是,我們瞭解了蜡祭的情況以後,發現春節的一些風俗與蜡祭卻有著密切的始源關係。為了說明這個關係,我們先引《禮記·雜記下》中孔子與子貢之間的一段對話:


子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這個“一國之人皆若狂”,表現和反映了勞動人民慶祝自己的祭典的熱烈。他們終歲勤稼穡,勞苦於田畈,難得歡聚在一起,今日得寬餘,除了序年齒,正齒位外,還可以盡情唱歌跳舞,暢飲酣醉,以解一年之勞苦,是謂“百日之蠟,一日之澤”。


在這“一國之人皆若狂”的蜡祭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春節風俗的根源。


以“臘月”的來歷來說吧,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之為臘月呢?《禮記·郊特牲》雲:“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周禮·地官·黨正》又云:“國索鬼神而祭祀。”鄭玄《注》:“國索鬼神而祭祀,謂歲十二月大蜡之時建亥之月也。”賈公彥《疏》:“禮在蜡月,故言之以為節耳。”可見“蜡月”之稱最早由蜡祭而得。此外,周時除蜡祭外,還有一個臘祭。《禮記·月令》雲:孟冬之月“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由此可見臘祭與蜡祭之不同在於,臘祭祖先,蜡祭百神;臘為統治階級所祭,蠟為勞動人民所祭。只是到了後來情況才有了變化,《左傳》僖公五年雲:“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晉杜預《注》:“臘,歲終祭眾神之名。”可見後來臘祭和蜡祭漸合而為一。因此,秦時改“蠟”為“臘”,《廣韻》卷四禡四○雲:“禇,年終祭名,或作蠟。《廣雅》曰:‘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禇,秦曰臘也。’”“蜡月”也就改稱為“臘月”了。由於漢“臘”行於農曆十二月,故後世以十二月為臘月。《史記·陳涉世家》中就有“臘月”的記載。直至今日,每當進入臘月之後,家家戶戶都開始了過春節的準備工作,這與古時進入臘月後,家家戶戶準備蜡祭不無關係。此其一。


為什麼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月,被稱作“臘月”?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十二月


其二,臘日的來歷也與蜡祭有關。開始,臘八節即“臘日”,是指古時舉行臘祭的日子。起初並不固定,周時在孟冬之月舉行臘祭,秦則在十二月舉行臘祭,《史記·秦本紀》雲:“十二年,初臘。”張守義《正義》:“十二月臘日也……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漢代又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此即《說文解字》所云:“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本來只與祭先祖的臘祭有關的臘日,到了漢時與祭百神的蜡祭也發生了關係。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才定十二月初八為臘日,此即《荊楚歲時記》所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從此以後,過了臘八,也就開始過春節了,因此“臘八”又稱為“臘八節”,至今不少地方的農村仍興此俗。


其三,喝“臘八粥”的風俗又與蜡祭有關。《禮記·郊特牲》雲:“天子大蜡八。……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前已述及蜡祭是勞動人民的報田之祭,周時被稱為“田夫”、“野夫”的農民祭祀蠟八神的祭物,當然只能是自己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一方面慶祝豐收,另一方面也是報答蠟八神的護佑。於是把作祭祀用的農產品煮而食之,既有神聖之感,又可求得蠟八神新的護佑。而周代的“田夫”、“野夫”們大多處於奴隸地位,最好的也不過是個自耕農,把作過蜡祭的供品煮成粥食,也是合乎當時的歷史條件的。“臘八粥”之“臘八”並不一定是指臘八日(因初時臘日並沒固定為臘八日),也不一定是指粥中有八樣品種,其最早很可能與“蠟八神”之“蠟八”有關。以後的種種說法只不過是它的變異而已。


其四,祭灶神的風俗也與蜡祭有關。《風俗通義·灶神》引《東觀漢記》雲:“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見,再拜受神,時有黃羊,因以祀之。其孫識,執金吾,封原鹿侯;興,衛尉,鮦陽侯。家凡二侯,牧守數十。其後子孫常以臘日祀灶以黃羊。”此事《後漢書·陰識傳》中也有記載。灶神之說雖早已存在,其始見於《戰國策·趙策》和《韓非子·內儲說上》記夢見灶君說衛靈公。但陰子方臘日祭灶得福的傳說卻把臘日與灶神聯繫了起來,很可能在漢代臘日祭灶神的風俗便流傳開了。


其五,春節掃塵風俗與蜡祭也有關。古時為了迎接蜡祭,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以便祭祀。故夏(一說殷)時稱蜡祭為“清祀”,就是《通典·禮四》所引注云:“《廣雅》曰‘清潔而祭祀也’。”此俗延習至今,形成“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乾乾淨淨過春節的風俗。


其六,春節給長輩拜年的風俗與蜡祭時序年齒有關。從古至今,春節除夕吃年夜飯時都要請長輩中年齡最長者坐首席,大年初一後輩都要給長輩拜年,有經濟收入的晚輩還要給長輩老人“添壽錢”。此俗的始源應與蜡祭時序年齒有關。據記載,古時蜡祭序年齒,即按年齡大小定宴會的席次或飲酒的順序,規定六十而坐,五十而立,以示對長者的尊敬。


其七,春節暢飲歡宴的風俗與蜡祭的飲燕有關。前已述及,蜡祭時“一國之人皆若狂”。所謂“狂”就是一反常規,個個暢飲酣醉,人人盡情歡樂。春節期間,特別是吃年夜飯時,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喝酒慶賀,平時婦女不沾酒的習慣,小孩不準喝酒的禁令都不起作用了;除夕之夜人們可以為守歲而不睡覺盡情娛樂。春節成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


其八,春節驅疫的風俗與蜡祭也有關。春節放爆竹驅疫的風俗十分普遍,雖然關於放爆竹的習俗有著種種說法,但其最早應源於臘日或臘日前一日擊鼓驅疫的習俗。《呂氏春秋·季冬紀》雲:“命有司大讎,旁磔,出土牛。”《注》:“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荊楚歲時記》亦云:“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後臘鼓逐漸少見,而爆竹卻盛行了。


其九,春節一些有關生產方面的風俗也與蜡祭有關。前引蜡祭的祝辭是:“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總的意思就是希望來年農業生產不受水害,不受蟲災,不受草荒。在長期的實踐中,就形成了一些與之有關的生產風俗。它們都表現和反映了農民對來年農業生產的希望和祈求,究其根源大多可能源於蜡祭中對郵表畷、禽獸、坊、水庸以及昆蟲的祭祀。


其十,春節一些禁忌風俗也與蜡祭有關。春節有不少禁忌,比較普遍的有:不準掃地,以免掃走運氣;不準動用菜刀,以免嚇跑灶神;不準吵嘴打架,否則來年無安逸日子;不準摔破東西,否則來年有家破之禍等等。其根源大都可能與蜡祭神聖而又歡樂的氣氛有關。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節的一些風俗若與“立春”或“元旦”掛勾,頗為勉強,而將其與蜡祭聯繫起來,則迎刃而解。所以,我們認為春節風俗除與“立春”和“元旦”有始源關係外,有一部分還與古代的蜡祭有始源關係。現代漢族的春節風俗,既有元旦的古風,又有立春的舊俗,還有蜡祭的遺習。


3


從春節風俗與蜡祭的始源關係中,我們還可以更清楚、具體地看出春節源於農事的世俗性的特點。


蜡祭所祭之八神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無一不與農事有關;蜡祭祝辭所說的“土反其毛,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又無一不與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有關;蜡祭的參加者又是社會最基本的群眾——“田夫”或“野夫”;甚至年成的好壞都決定著蜡祭的進行與否,此乃《禮記·郊特牲》所云:“八蜡以記四方,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順成之雲,其蠟乃通,以移(yì,音異,使人羨慕之意)民也。”通觀蜡祭以及上述與蜡祭有關的一些春節風俗,不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春節與農事的密切關係,不是可以更具體地看清春節世俗性的特點嗎?


正因為蜡祭是農民的“報田之祭”,所以古往今來,春節一直是真正群眾的節日,真正民間的節日,農民過春節比城鎮過春節更隆重、更熱鬧、更盛大、更富有民族特色和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