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長沙四大小區中的望月湖小區建設時間比朝陽新村和紅旗區稍晚,始建於1982年,卻是四大小區中名氣最大的。一來是棟數多,共有住宅樓188棟,居民9000多戶;二來曾於1993年獲評全省文明小區,1997年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文明社區示範點,列為全國100個文明小區之一;三來此地的風景極好,依山傍水,抬頭即可看見嶽麓山,門前便是湘江河,是標準的江景房。

望月湖位於長沙河西,緊挨著濚灣鎮。北到龍王港,南到白沙液街,東到瀟湘大道,西到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此地原來確有一個名為望月湖的大湖,周圍是一片稻田菜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被整體開發,建起了一百多棟5至7層的樓房,四面八方遷來的居民足有2萬多。

關於望月湖,還有個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望月湖裡面有一種鱔魚,劇毒,因為每當月圓之夜,湖裡面的這種鱔魚會浮到水面,仰起腦殼望著月亮,所以叫 “望月鱔 ”。這當然只是個傳說,不過望月湖倒還真是個賞月的好去處。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八十年代地圖上的望月湖)

當年望月湖這個湖的規模很大,現在的龍王港就是那個時候修的,以前沒有那條支流,整個望月湖北到鹹嘉湖,南到濚灣鎮白沙酒廠北面那條街,都是水面。七十年代全靠人工挑土填湖,無數的農工肩扛手提幾個月才造出這一大片平整的土地。

望月湖在當時算是長沙最大的大型小區,為市政投資建設,然後有很多廠礦企業、事業單位,在這裡買了房,再分給職工們。

剛建成的望月湖小區,交通不便,綠化基本沒有,如今路兩旁那些高高的樹木,當年只是小樹苗。整個小區裡沒有幾條水泥路,全是泥巴路面。

望月湖名氣大還有個原因:在它被評為“全國文明小區 ”之後不久,還在此地拍了個名為《望月湖的故事》的電視劇,據說人物原型就是望月湖的一個居委會主任,一時望月湖小區的名聲響遍全國。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不過剛開始那幾年,望月湖秩序不好,很亂,衛生條件也差,房前屋後,到處都是一堆堆的垃圾和因下水道堵塞湧起的糞便。還有不少人在空地上種菜,雞鴨成群。而望月湖的夜宵攤也很多,夜生活擾民現象也比較嚴重。進入二十一世紀,經過規範和引導,小區內的主幹道月宮街成了河西比較著名的夜宵一條街。

嫦娥雕像是望月湖的標誌,這裡還是個愜意的社區公園,時常能看到孩童們嫦娥石像下嬉笑玩鬧,老人們相約聊天下棋;不大的露天菜市場也在這裡。

望月湖因為棟數太多,著實讓外面的人進了小區有些頭痛。外面的人要進望月湖找朋友,知道這裡的房子都一模一樣,棟數又多,一般都是約在嫦娥雕像處見面。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望月湖小區剛建成的時候,因為地處河西,很多人不願搬到此處居住。老長沙人的傳統觀念,河西就是鄉下,要從繁華的河東搬到當時稍顯偏僻的河西來居住是需要一點勇氣的。我有個朋友當時在五一文工作,他們單位在望月湖買了一批住房分配給職工,他就堅決不肯要,寧願住在河東的舊平房裡。後來後悔了幾十年。

不得不說當年長沙開發望月湖小區還是很有遠見的。暗合了幾十年後長沙“濱江黃金產業帶”和“一江兩岸”的思路。不過隨著城市代的進程,周邊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地勢低窪的望月湖變成了盆地,設施陳舊,樓宇老化,與周邊林立的高樓極不協調。嶽麓山早已被四周的高樓擋住了視線,原來可以憑江眺望對岸的長沙老城,如今放眼望去只能看見江東一排排的高樓。

為了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小區裡進行了多次“提質改造”,將菜市場規範化,將部分老房子外觀刷漆。望月湖小區放在今日,也還算是個宜居的小區,這裡交通便利,行經此地的公交線路多達十多條,還是長沙老住宅區裡唯一的地鐵線直接進小區的,地鐵四號線在望月湖小區就有一站。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這裡林蔭道成片,大片大片的綠色,與老舊的房子交相呼應。夜宵街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在長沙其他地方吃夜宵,東瓜山也好,紅旗區也罷,人一多就顯得特別嘈雜,但望月湖不會,一是寬敞些,二是樹葉吸音。在大樹下喝酒聊天,舒服、愜意得什麼事都不願意去想。尤其是夏天坐在江邊,江風徐來,甚是愜意。每年桔子洲的音樂節舉行時,不用去趁熱鬧,坐在家門口就可聽得洲上傳來震耳欲聾的搖滾樂。

除了宵夜一條街,小區內的美食小吃店也很多,像大名鼎鼎的學義粉店、海哥花甲,輝哥燒烤、久發小吃等,時有河東的吃貨們不惜花時間過河來享受美食。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長沙四大小區中,如今最沒存在感的就屬國慶新村了,說起來論年頭,國慶新村是建成時間離今天最近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才建成。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國慶新村位於城北,這個小區是當年還很洋氣的小區,房間都是帶廚房廁所的。旁邊就是年代更早的建湘新村。這裡的居民多為伍家嶺片區拆遷改造後搬來的原住民,小區裡東西向的小巷名國慶巷,就因國慶小區而得名。沙湖橋這條老街從南北向貫穿此地。

沙湖橋當年確是瀏陽河上的一座橋,後來瀏陽河改道了就留下這個地名。沙湖橋街橫貫在伍家嶺社區之中,與芙蓉路平行,是建湘新村、國慶新村與伍家嶺社區之間的一條主路。沙湖橋街的兩旁,擠擠挨挨的佈滿了陸續修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不過五、六層高的居民樓,而這些居民樓的底層基本上都改造成了臨街鋪面。紅火的時候有幾萬人在這裡生活,周邊還有伍家嶺小學和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這裡的沙湖橋農貿市場也是北邊最大的,該市場實際被分為兩類市場,一層是服裝市場,二層才是農貿市場。市場建築二十多米寬,二百多米長,規模較大。農貿市場海鮮商戶多由西長街海鮮經營戶轉來,這裡的蔬菜、肉魚普遍比市內農貿市場便宜一點。彷彿是經營戶提前開了會一樣,每天同品種蔬菜和肉魚價格,報的價也基本一樣。

每天早晨,市場外街上也都排滿了地攤,到了快上班的時間,城管一出動,又趕快撒回到市場。經營戶來自全國各地,不少經營戶在附近街區購買二手房,全家搬到長沙生活。不過隨著近幾年開福區伍家嶺片區的精英路項目建設和伍家嶺片區棚戶區改造(東南角地塊)項目的推進,制約片區發展“瓶頸”的沙湖橋市場,在2017年12月關停。沙湖橋菜市場整體搬遷到陡嶺和三一大道橋下。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這裡的地標是毗鄰東風路的老水塔,因為東風路下京廣鐵路由此經過。這座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水塔,是鐵路機務段的供水設施,由鐵路水電段管理。為給水塔維護工作提供便利,鐵路水電段當時在水塔下面搭建起一排臨時工棚。目前老水塔下週邊的建築已拆除,老水塔作為地標性建築保留了下來。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國慶新村由於開發早,房子已經老舊,設施不完善,如今全身是病,路邊也是坑窪不平,雖然近幾年政府花大氣力對這老舊社區“大翻新”:修補道路、疏通化糞池、補栽補種。社區環境綜合整治不僅解決了老舊社區的基礎設施問題,還增添健身器械、晾衣架等,讓市民住得更舒心。但畢竟國慶新區已不屬於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錢的人已經搬離這裡,這裡就成為留守老人們聚集的最多的地方,成為開福區一個比較大的棚戶區。

歲月變遷,斗轉星移,時光常常叫人唏噓,歷史也總是驚人的相似。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運動,幾十年下來,鄉里人曾經羨慕無比的高樓大廈式“水泥森林”終於實現了。長沙的城市整體規劃,秉承舊不比新,古不及今的觀念,有著先見不足、目光短淺的毛病。但對整個長沙而言,千城一面的城建硬傷,無論是城市景觀、交通、還是城市的品味檔次,都是一大敗筆。更是讓長沙的居民們詬病不已。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那些古街小巷、曾經優美的小區像指甲蓋一樣,一小片、一小片的被林立的高樓大廈緊緊包圍著,愈發顯得逼仄、壓抑。尤其湘江兩邊的十多個樓盤,大多數具備“高密”特質,嚴重破壞湘江之美,廣為宣揚的湘江世紀城等樓盤,將好好的湘江景緻,變得好無美感。而這麼多路的建設,讓長沙城區街道兩旁完整的行道樹所乘無幾,現在一到夏天,還能茂密成陰涼的路只有區區幾條了。

長沙四大小區曾經有過無限榮光的歲月,雖然這種榮光同樣伴隨著老式住宅樓一樣的擁擠。在老人的回憶裡,擁擠的一地雞毛已經忘卻,時時想起的是鄰里間的親密和溫情。老去的房屋和人們,見證著長沙住房變遷的歷史,曾經創下的輝煌雖經一次次的提質改造,承載著長沙人的美好記憶,最終也或將面臨消失的命運。

老長沙四大小區:望月湖和國慶新村建設最晚

  • 文/枬子,長沙生活集作品。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