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弒母案”:真相背後一個畫皮的故事?

今天跟大家討論下最近頗受爭議的“北大弒母案”,這個案子之所以這麼受重視,正是因為涉案的這個主人公完全符合當代大學生對優秀的完美定義。吳謝宇,2009年中考考了437分,全校第一, 高考又被北大提前錄取。在北大這樣人才濟濟的地方,他依然一枝獨秀。

“北大弒母案”:真相背後一個畫皮的故事?

2016年吳謝宇用異常縝密的手段殺害了自己的母親。真相大白之後,他身邊的朋友和同學都不敢相信,兇手居然是這個一直都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甚至還對記者說,到現在都不相信這個事實。吳謝宇從小都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文理都非常優秀。不僅如此,吳謝宇的同學說,他做事非常認真,凡是力求完美。他的媽媽是一位老師,從小對吳謝宇就要求嚴格,她認為一個老師的孩子如果成績都不優秀,那她一定是非常沒有面子的。甚至說,這種要求有時候都達到了苛刻的地步。吳謝宇就是在這樣一個極度看重成績的環境中長大的。正是這樣一個優秀青年,涉嫌嫖娼、詐騙、當陪酒員、與性工作者糾纏,最終居然犯下了弒母這樣有悖倫理的罪行。

“北大弒母案”:真相背後一個畫皮的故事?

大家都很好奇他殺人的動機和作案的細節,這些警方還未對外公佈的東西,然而作者卻想談一談這個事件應該帶給我們大學生和社會的一些反思。成績優秀的大學生犯罪案件,也不是第一次了。1994年的清華大學“朱令案”,到今天都沒有查到當年下毒的兇手為何人。2018年山東淄博殺人案,捅死同學的兇手,正是老師家長眼裡的優秀尖子生。2018年,高中16歲女生被姦殺,兇手竟然是老師眼中的優秀生,甚至最後學校還因為其優秀的成績為之求情。這樣的新聞,太多太多。不禁讓我們反思,是否現在這個環境對學生的成績看的太重要了。

如今很多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基本就是成績論。你成績優秀,做什麼都是對的。可是成績第一,真的一定在踏入社會中會混的很好嗎。我們有時候參加大學同學聚會會發現,其實在一個班級裡最後混的好的,並不一定是當初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

為什麼成績優秀的學生,最後沒有獲得相應的成功?

很多家長肯定也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成績第一的不是混的最好的那一個?這和這些優秀生從小的受教育和生長環境是分不開的。很多調查研究的專家發現,正是這些優秀生,大多都是高智商,低情商,孤傲內向。正是父母老師過分關心分數,而忽略了他們性格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相反那些成績中等的學生,大家比較願意與他們交朋友,他們的情商和人際關係能力得到了鍛鍊,因此步入社會之後他們超越了那些所謂的尖子生。他們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壓力小,生活的更輕鬆,更快樂。

那有些人會說,照你這麼說,好好讀書也沒有意義了,反正尖子生最後也不會出類拔萃。讀書肯定是有意義的,但這絕對不是評價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和途徑,真正的教育是要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生存的優秀生。

“北大弒母案”:真相背後一個畫皮的故事?

人生真的有太多太多的可能性,真正考驗一個人的考場,是從他踏入社會才真正開始。

我對未來孩子的期許是,我不要求他在班級裡考到第幾名,我需要養成的是他獨立思考的能力習慣,是他願意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求知慾望,是他從萬物中感知感恩愛的能力。這一切,正是當今大學生真正需要的。這一切,才是他生活真正需要的。人生不是一場賽跑,不是看誰一開始跑的最快,這是一場耐力的馬拉松,是看最後誰能堅持下來,跑的最遠。

喜歡的朋友請點關注,感謝支持~

人職初,校園求職一站式體驗平臺

“北大弒母案”:真相背後一個畫皮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