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釘子戶—觀音閣,矗立在歷史的長河和湍急的長江而不倒

許多古建築令人難以置信。像中國的長城, 還有四大名樓這些。當你看了這個江中心的閣樓時就會覺得古人比現在人更聰明。觀音閣坐落在河中央的一塊岩石上,位於鄂州市區東門外長江之中,已經在河中屹立了700多年,已經成為水中的奇蹟。因浩浩長江自巴蜀至吳淞口中僅此一閣,故又被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

水中釘子戶—觀音閣,矗立在歷史的長河和湍急的長江而不倒

早在宋代時,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就建有廟宇,但因長江經常發洪水,把廟宇沖毀,而當地的百姓總會在廟毀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廟,取名觀音閣。據《武昌縣誌》記載:宋時龍蟠磯建寺,歷代有興廢。元代再建龍蟠寺,又名觀音閣。

觀音閣坐東朝西,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餘,用長60、寬20、厚25釐米的條石壘成。閣身以紅石青磚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有出自清代官文手筆的"龍蟠曉渡"四字。閣內有一亭三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

水中釘子戶—觀音閣,矗立在歷史的長河和湍急的長江而不倒

觀音閣下如同船舷樣的龍蟠磯,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閣與磯巧妙地融為一體,有巧奪天工之妙,更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展現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中,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水中釘子戶—觀音閣,矗立在歷史的長河和湍急的長江而不倒

清朝詩人姜愃於《龍蟠曉渡》中寫:“峭壁起江心,層臺水面浮。豈堪龍久臥,但見石長留。雲影輕帆處,橈聲夜渡頭。問津何處是,一柱砥中流。”觀音閣在洪水中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這種自然景觀是歷代無數學者和作家表達情感的好地方。

坊間流傳:“觀音閣隨水漲隨水落”,2001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行《鄂州觀音閣》普通郵資封一枚,採用銅版畫技法設計的郵資圖,江水共藍天一色,很好地表現出萬里長江第一閣威鎮江天的氣勢。2006年5月,觀音閣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麼久以來,觀音館經歷了許多磨難。每到汛期,水就會溢過亭臺樓閣,只留下高聳的窗戶,甚至屋簷、龍吻和亭臺樓閣都在水中。但是中流砥柱有蟠龍,汛期過後,觀音閣又安靜的坐在那,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水中釘子戶—觀音閣,矗立在歷史的長河和湍急的長江而不倒

700多年曆史了,作為長江上唯一的閣樓,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閣”的觀音閣仍然矗立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網紅“釘子戶”一樣顯眼,又給人不一樣的視覺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