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千萬中國年輕人提供生存機會的美團們,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公司?


大家好,最近在市場上跑了一大圈,和好多外賣騎手做了比較深的交流。

今天回來和大家彙報一下最近的一些感觸。 今年上半年有篇文章,大概意思是《我985名校畢業,去送外賣了》,曾經很熱鬧的刷屏過,當時有想過寫點東西來講講,後來忙又給放下了。

這一次和騎手小哥密集的交流完回來決定把這篇文章給補上,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當時這篇文章的大概中心意思是這樣的:


北大法學碩士張根,辭去北京光鮮亮麗的白領工作,當了四個月的外賣配送員。

一年後,他將這段經歷寫成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公眾號上。


他說:送外賣的初衷,其實只是想擺脫一種階層焦慮。

身邊的人都太過優秀,

讓他覺得自己連快樂都有罪惡感。別人拿3萬工資,自己拿著1萬工資,居然還有臉週末去看電影?

難道不應該努力加班,趕緊把這個差距補上嗎?

當這種焦慮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他決定去一個未知的行業未知的階層體驗生活。


他觀察到的外賣小哥,似乎比他快樂得多:

早晨醒來唯一的目標就是多送幾單東西;下班後,回職工宿舍的路上,買點熟肉、涼菜、饅頭,再來瓶啤酒;吃完和朋友吹吹牛,洗個熱水澡;在北京每個月賺上八九千工資,幹上幾年回家,蓋房、娶妻、做小買賣。 於是,在女朋友出國後,他辭掉了坐寫字樓的工作,去做了一名外賣員。4個月的送外賣生活,讓他瘦了40斤,也讓他可以靜下心來,安穩地做好任何一種工作。
然後他說,他終於明白:“我已經習慣了通過追求不屬於我的東西讓自己變得體面,但是每次都讓時間撕掉了遮羞布,這讓我的人生充滿了諷刺的重複。”



我們不去點評每個人的不同心路歷程,
而是換個角度來看看,除了商業模式牽引社會發展外,美團餓了麼是做了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

數據來自《城市新青年:2018外賣騎手就業報告》

¤2018年共有270多萬騎手在美團外賣獲得收入,有67萬來自貧困縣;
¤在人口組成上,騎手群體以80、90後居多,92%為男性。
¤77%的騎手來自農村,多來自河南、安徽、四川等經濟較為貧困的省份。

他們共同的需求是跳出農村


外賣騎手年齡段從一二十歲到四五十歲都有,

學歷層次從小學沒畢業到大專乃至本科畢業各種。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曾經在工廠打過工,

也有中途輟學的或者剛從某些草雞大學畢業的學生,

還有曾經的飯店服務員、臨時水電工、也有以前的滴滴司機、退役軍人;

他們大部分人在你所在的城市累死累活一輩子可能都買不起一套房子,當然,也有極少數的趕上了一波機會能夠在郊區供著一套房子。 而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他們基本都來自農村。 他們身上揹負著要改變命運的壓力,跳出農村活在城市裡是他們非常質樸的想法,
而問題是,他們能接觸到的世界太小。
即使他們牢牢的保持著一顆鮮活的上進之心,也會被過高的成本對學一門一技之長望而卻步。

他們要面臨的問題是選擇問題


在和騎手交流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我是他們,我會怎麼選擇?選擇什麼才能去賺錢,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次我們交流的所有騎手中,一個安徽淮北的小哥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

我選擇送外賣的原因就一個,
以前我在工廠流水線上幹活,一點都沒有安全感,因為那個活太機械了,我就算幹了五年也一點沒有價值,而且說不定哪天就被機器給替代了。


現在我送外賣,時間相對自由一些,我還能有時間去報個培訓班學點東西,大家現在都在說無人駕駛,說不定外賣未來也不要人送了呢,我得學點東西。
反正,送外賣的收入比工廠打工高一些,
時間上自由一點,我可以去學點30歲以後有用的東西,幹個幾年攢點錢然後把大城市裡的一些新東西帶回我們老家,自己做點生意就不用回農村了啊。”



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年輕人,身無一技之長,想在一個陌生的發達城市能夠生存下去,已經很難。
還想掙點錢,開開眼界,學習一些更領先的知識,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儲備,為後來的發展做好各種基礎,更難。
而美團們帶動的外賣服務業,成為了底層年輕人最好的機會。

我們經常會看到:
有人送外賣一年去轉行開店做商家,生意很好,而且因為幹過小哥當然很理解小哥,和小哥關係相處的非常好;


有人送外賣一年去做了餐飲相關銷售或者產品經理,業務能力、對產品的理解很有靈魂。
有人送外賣幾年回老家買了套房子,為孩子將來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結婚做好了物質準備。……



美團們為近千萬的騎手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機會。
站在這個角度,他們是一個偉大的公司,
感謝他們為底層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能夠在殘酷的社會中可能活得更好的機會。

這是一件比商業模式更有價值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