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上週,和幾個好久沒見的老同學一起吃日料。剛上菜,留學歸來的李小姐就指著桌上的芥末憤憤不平:“這家店不正宗,連用的芥末也是辣根仿冒的,真正的山葵才是芥末,顏色會更淡一些。”席間她不斷給我們科普日料的標準:“哎呀,我在日本吃的鵝肝可不是這味道......”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大家面面相覷,一頓飯變成了她個人版的“吐槽大會”,小劉卻很羨慕,悄悄湊到我的耳邊:“她到處飛,自然是比我們見得世面多,我們哪懂吃頓日料有那麼多講究,她是見過世面的人。”聽到“見過世面”這四個字,我不經意咳了兩聲。這種搔首弄姿,有點墨水就急著誇誇其談的人,怎麼就被標籤成了見過世面。換句話說,這只不過是無處安放的虛榮罷了。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雖然吃過高級的餐廳,但不會因此沾沾自喜,轉頭對街邊小店評頭論足,因為他們能接受最好的,也能享受最差的。波哥覺得,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決不會做這3件事。

一、一味的挑剔和講究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才算是見過大世面?有個高分回答說: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是的,見世面不是一味的顯擺和挑剔,它不動聲色的藏在一個人的心裡,一個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是在講究的同時,也能將就。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這讓我想起梁實秋的故事。在清華畢業後,梁實秋赴美留學,在那個年代,他畢業於高等學府,出過國,見過“歌舞昇平”的場面,住過最好的樓房,他見過世面,卻也能在漏風的茅舍裡自得其樂。他曾在《雅舍》中描述自己在重慶的房子:“窗戶要糊紙,牆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顫悠悠的吱吱作響,隔音也很差。”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如今日子清平,梁實秋不覺沒面子,反倒特別愛請朋友到家裡賞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雅舍的硬件條件雖差,他卻不以為然,在屋外賞花,在陋舍寫作,日子平淡,但也沒有抱怨。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正因為看過世間的無常變化,更明白適應是唯一的方式,他們可以把講究當成日常,也能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詩。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是身處順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講究。而身處逆境,他能承受最壞的,也能將就。

二、沉溺在難過和不堪裡

不能自拔生活不過是好壞參半的素材,卻被我們過得千差萬別。區別就在於,如何面對那些讓我們倍感失落和不堪的事情。那些歷經風雨,見過波浪的人往往明白:踩到狗屎別回頭,往前走!就像《喜劇之王》中柳飄飄對尹天仇說:“看,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尹天仇卻回答:“也不是,天亮後便會很美的。”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那些離開我們的人,無法挽回的事,就當做斷了線的風箏,不必追,更不要回頭,你只需要大步流星的往前走,生活會慢慢變好的。

三、強迫自己寬容一切

很多人都覺得見過世面,就是要寬容一切,對一切都保持慈悲,其實不然,真正見過世面的人,往往活得溫柔,但有力量。原諒該原諒的,放下該放下的。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奇葩說》中馬東曾說過一句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蔡康永隨即補充道: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中國人經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像每一句“對不起”後面都要跟一句“沒關係”才算圓滿。

見過世面的人,從不做這3件事

見過的人越多,就越會明白:原諒是一種選擇,不是義務。不是每一句“對不起”後面,都值得跟一句“沒關係”,不是不寬容,不是小心眼,只是傷害就是傷害,沒釋懷就是沒釋懷,不用委屈自己,裝作大度,去故作原諒。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把自己的生活過好,然後告訴那些曾經傷害自己的人:我過得很好,但我並沒義務原諒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