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滿清四百年(18)血戰寧遠

廣寧淪陷後,附近大大小小四十多個城堡紛紛投降歸附了金國,明軍退回關內。從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出兵撫順,至天命七年(天啟二年)吞併廣寧,歷時五年,明朝遼東土地基本淪喪殆盡。

努爾哈赤並未趁勢一直吞併到山海關,主要控制區域為大淩河之北,大淩河之南到山海關四百多里的地方成為蠻荒之地。丟棄的大小城堡七十多個為蒙古喀喇沁諸部佔領,他們紛紛表示要幫助明朝防守此地。

王化貞和熊廷弼被批准逮捕後,張鶴鳴害怕被處罰,主動要求巡視邊疆,暫時躲開了是非之地。

誰來接替遼東經略位置?經過廷議,決定讓宣府巡府解經邦出任。解經邦死活不願意去,連續三次上疏表示自己難當大任,請皇帝另選賢能。跟皇帝都敢討價還價,天啟一怒之下讓他滾蛋回家,永不敘用。

炒掉了解經邦,又讓王在晉接任遼東經略,兼任兵部尚書。王在晉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有責任心的一個老同志。接手遼東工作後,他認真考察了遼東實情,並結合明帝國之現狀,提議他建議放棄關外,只防守山海關要塞。另外,在山海關外的八里鋪再修一座城,稱之為重城,用來拱衛山海關,只需耗銀80萬兩左右,童叟無欺。

天啟皇帝批准了,還預先支付了20萬兩,讓王在晉著手去做。

這時,兵部職方司主事袁崇煥越級上疏給首輔葉向高,認為應該在山海關外200裡處的寧遠築城。這讓王在晉一時極為難堪,自己的方案皇帝和滿朝文武都同意了,卻被自己的下屬反對。

這個袁崇煥何許人也?

他出身於人傑地靈的東莞,於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授邵武知縣(正七品),從基層做起。自帶主角光環的他,為人豪爽,膽識過人,喜歡談論兵事,才華令眾人敬佩。後得到退伍老兵點撥,茅塞頓開,通曉遼東局勢。

天啟二年正月入京彙報工作,語出驚人,被領導破格錄用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正六品)。到任後不久,袁崇煥不畏遼東艱險,單騎閱邊,搞了一次調研工作。回來後上疏朝廷,只要給錢給糧,他一人足以守住遼東,眾人大驚。袁崇煥成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提拔他為兵備僉事(正五品),並下撥20萬兩帑金讓他招募流民兵馬。

袁崇煥不畏惡劣的工作環境,晝夜不停地穿梭於荊棘猛獸之間,招撫散兵、安置流民,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獲得了上司王在晉頻頻點贊,準備讓他做寧前兵備,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王在晉很欣賞袁崇煥的勇猛,可袁崇煥卻瞧不起王在晉的慫樣,經常無視領導的命令。袁崇煥要在二百里外的寧遠修築新城沒有得到上司肯定,所以就直接越級上疏給當朝首輔葉向高。

據說袁崇煥出關前,曾親自入獄拜訪了大明第一槓精熊廷弼。兩人暢談甚歡,相見恨晚。投入工作後的袁崇煥,不久就和自己的領導槓上了,身上不難看到熊廷弼的影子。

對於王在晉和袁崇煥所提方案,葉向高難以抉擇。大學士孫承宗與葉向高商討後,決定親自搞一趟調研,再決定採用哪個方案。

孫承宗出山海關,一路考察了八里鋪、寧遠、覺華島,一直到大淩河邊的右吞附近。一路上看到無數的村莊淪為廢墟,杳無人煙,風雨悽悽。孫承宗見此情此景,不禁潸然淚下,聖母心爆炸,下定決心要光復遼東。

孫承宗支持袁崇煥的方案,但鑑於王在晉此時是遼東經略兼任兵部尚書,決定說服王在晉。他太低估了王在晉的意志力,兩人推心置腹談了七個晝夜,他依然沒有說服王在晉,只能作罷。

這是現實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對抗,兩人爭論的焦點究竟在哪?

王在晉認為,關外已經全部喪失,再重新在淪陷區修城,費錢費力,而且也難以長久守住。從山海關到寧遠長達二百多里,道路崎嶇難行,後勤運輸壓力大。一旦戰事爆發,大小城堡不能相顧,敵人圍點打援,寧遠會孤立無援。

在山海關外八里之遙的八里鋪修築重城,這個地方北邊靠山,南邊臨海。在此修築一道長達三十多里的城防鏈接北邊的高山至大海,將進入山海的路直接封死,敵人無法繞過此城圍點打援。如果敵人要想攻打山海關,就必須先攻破重城。重城一旦被攻,山海關的駐軍可在一小時內趕去增援,物資也能源源不斷從山海關運送過去,而不會被截斷。假如重城淪陷,士兵可以及時撤回山海關。重城駐軍四萬,山海關駐軍四萬。

面對袁崇煥的反駁,王在晉曾在奏疏中說道:“袁崇煥夜行荊棘虎豹潛伏之地,我未嘗不讚嘆他的勇氣,但是更擔心他的冒失輕進。我常對他說,今年先修整好甲兵,明年等待時機再突襲廣寧。但是要想收復廣寧,得先有光復遼東的力量,否則即使暫時搶回了廣寧,沒有足夠力量防守不久還是要丟掉,得爾復失,勞民傷財。所以我選擇只防守山海關,並不是我只想停留在山海關,主要還是顧忌國力不足也。”

王在晉的意思很明顯,國家沒錢了,你們暫時就別瞎折騰了。好好做好眼前工作,慢慢積累力量,有了資本才能從後金手裡要回失去的東西。光有膽識和理想沒用的,想打贏金國得靠本事,不是靠嘴皮。王在晉修重城的原因,是想用最少的錢加強重點區域防守,其根本出發點是國家財政困窘。

孫承宗這一派的出發點就不是國家有沒有錢,這是戶部的問題,不是他考慮的問題。針對王在晉的方案,孫承宗拋出了一大堆問題。

孫問:新城建好後,是不是把山海關四萬人移過來防守?

王答:不是,重新調四萬士兵防守。

孫問:如果這樣,八里之地守兵八萬。那麼重城如果能守住,還要山海關幹嘛?如果重城守不住,四萬士兵倒戈潰逃至山海關,究竟開門迎接還是閉門不納留給敵人屠殺?且新舊兩城之間還埋了地雷,這地雷是為敵人準備的還是為自己潰逃的士兵準備的。

王答:關外有三個綠色關卡,可讓士兵逃回躲避。

孫問:如果這樣,士兵一交戰就像以前一樣潰逃,還要重城有何用?

王答:山上將建三個寨子,專門收納潰卒。

孫問:士兵沒有潰敗就修築營寨等待他們,你這是在教士兵逃跑嗎?況且逃跑的士兵可以進來,敵人也可以殺進來。你現在不為恢復做打算,卻在這閉關自守,把關外防線全部撤離,還天天在朝廷爭鬥,京都以東還有安寧之日嗎?

兩人對話的大概要點就記載了這麼幾句話,而實際上兩人推心置腹交談七晝夜,談論的內容顯然不只這些,設計的內容應該很多。顯然明史的記載是不全面的,甚至有違客觀事實的。明史對王在晉的記載,更是一筆略過。

翻看王在晉的個人履歷則非常驚人,他曾經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分別在兵部、戶部、工部擔任過侍郎,長期從事戰略物資調度工作,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他更著作有《三朝遼事記錄》,對整個遼東局勢最為了解。孫承宗固然天資過人,也讀過許多兵書,但是王在晉不可能被孫承宗問得無以應對。如果真是無以應對,又何必推心置腹交談七日之久?

在《三朝遼事記錄》中裡面記載,當時打算駐守重城的士兵多為從廣寧之戰後召集的殘兵,作戰能力低下且比較怯戰。修建雙城確保物資供給,萬不得已退守山寨以穩定軍心;又在兩城之間埋上地雷,如果混亂潰逃,則會死無葬身之地。所謂的寨子只不過是忽悠士兵而已,一旦戰爭士兵想不戰而逃入寨子是不可能的,寨門壓根不會打開。孫承宗聽到王在晉這些針對士兵的陰招後,無言以對。

今天客觀冷靜地從國家角度看待遼東問題,王在晉的策略看起來很懦弱,但卻是最合適的。

首先,遼東自戰事爆發以來,徵收遼餉已經鬧得民怨沸騰,再繼續採取高壓政策,容易激起民變。現實的情況是國家沒有足夠的錢用來繼續發動戰爭了,採取防守,停止戰爭對明朝更有益。

其次,此時的金國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不再是以往鬆散的部落聯盟,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戰爭能力都不是以往的女真部落所能媲美的。明軍想要擊敗金國奪回領土,其難度要遠遠高於以往。

再者,要想通過一兩次戰爭的勝利永久解決遼東問題不可能,金國戰敗了可以重振旗鼓以後捲土重來,戰爭依舊無法避免。如果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遼東問題,就必須徹底滅亡金國。那麼要打贏一場滅國級的戰爭,其難度更遠勝打贏一場局部戰爭,消耗的財力和人力更是不計其數,明帝國根本無力承擔。當初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託雷和闊窩臺三位雄主前仆後繼歷經二十三年才最終滅亡了衰退的金國。而此時的金國,正處於蒸蒸日上的狀態,其君主努爾哈赤是勇武絕倫的君主,之後繼位者皇太極更是文武雙全、雄才大略的君主,試問明朝怎麼能打敗這樣的金國,光復遼東?

談到這裡,也順便回答了大家爭論許久的南宋伐金的問題。岳飛不死,憑一己之力也不能直搗黃龍,打贏一場滅國級的戰爭。等待他的最終就兩條路:一條路是戰死沙場,壯志未酬;一條路是黃袍加身,故技重施。

明朝的悲劇就在於,幾乎無人能清晰地認識到這個現狀,故而一直無法正確處理遼東問題。既然無法用戰爭解決對方,應該選擇和談停止戰爭,共同發展,等待局勢發生變換。明朝寧遠一年給察哈爾林丹汗送四萬兩白銀(後來增至十萬兩),都不願意給努爾哈赤送一萬兩白銀建立締結和平。

說好聽點叫不稱臣,不納貢,實際上雖無納貢之名,對蒙古卻有納貢之實。努爾哈赤只是讓明朝給錢,封他為王,並未僭越。這都不同意,被打也是活該啊!

【帝師督遼】

孫承宗回京後對自己的學生天啟皇帝說,王在晉這個人難以擔當大任,自請督師遼東。天啟皇帝特發帑金80萬,支持老師的工作。孫承宗上任後,重點打造寧遠城和覺華島。尤其是寧遠城,在袁崇煥主持下,堅決打擊偷工減料的行為,整個城高三丈二尺,城牆下寬三丈,上寬二丈四尺,城牆上的雉堞高六尺,非常雄偉堅固。

從天啟二年到天啟五年,孫承宗修復城堡數十個,練兵十一萬,屯田五千公頃,打造軍備不計其數。原本荒涼的關外,在孫承宗的傾心治理下,又開始恢復生機,一片欣欣向榮,一直把防線修道了大淩河邊。

相比熊廷弼,孫承宗最大的優點是有容人之度,知人善用,明朝秋毫。在他的管理下,每個人都能找到努力的方向,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對於屬下的缺點又能予以包容,給予教導糾正。在這樣的領導收下做事,就一個字“爽”。

在天啟四年的時候,孫承宗摩拳擦掌,準備跟金國大幹一番,向朝廷要銀子24萬。戶部和工部也都窮得叮噹響,哪裡還有多餘的銀子填補遼東的這個窟窿,索性就一直拖著。天氣皇帝多次斥責兩部也沒有用。最終不了了之,孫承宗甚是憤怒。

孫承宗把遼東打理得井井有條,這背後是鉅額銀子的投入,每年都在500萬兩左右。如今將近四年了,耗費上千萬兩白銀,卻並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寸土未復,勁敵猶在,明軍現在佔領的大淩河之南土地,也是金國放棄不要的。

花錢多了,天啟就想知道孫承宗到底在幹些什麼。孫承宗雖貴為帝師,但天啟更是孫承宗的老闆。魏忠賢多次派心腹到遼東,給前線戰士送糧送錢,詢問相關工作情況,孫承宗卻一句話都不跟這些人說。

隨著魏忠賢影響力日漸提升,東林黨跟閹黨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表面上說得好聽,是閹黨禍亂朝綱,實際上是閹黨推行的稅收政策與東林黨照顧的官商資本爭利而已。萬曆四十七年開始徵收遼餉200萬兩,至四十八年在全國推廣增至520萬兩。天啟元年開始增收雜項、鹽課、關稅等,將田賦承擔的份額一直穩定在361萬兩,而將遼餉其他開支分攤到這這三項稅收中。

老魏敢動了東林黨的蛋糕,雙方自然勢成水火,光靠動嘴皮子是除不掉魏忠賢的,能用武力除掉魏忠賢的暫時只有掌控兵權的孫承宗。

孫承宗本來是德高望重的人,治遼以來也頗有功績,無論東林黨還是魏黨,都對他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尤其是皇帝和魏忠賢,不斷送錢送糧,每年幾百萬兩白銀默默支持他的工作。魏忠賢一派的付出,並未換來孫承宗的好感。

在天啟四年十一月,孫承宗帶兵巡視薊州一帶,順勢藉著賀壽帶兵進京“清君側”。魏忠賢得知後,找天啟皇帝哭訴。當時天啟皇帝正在研究床的構造,魏忠賢就繞著床不斷哭訴。

都說天啟皇帝昏庸,我看未必如此,能把木工活做到出神入化地步,腦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從明熹宗實錄記載來看,朱由校喜歡聽孫承宗講課,不斷派心腹到山海關了解情況,關注遼東局勢等等。(關於這個木匠天子,以及東林黨我計劃在後面專門用一節來講述)

所謂打狗也要看主人,孫承宗既然要武力動魏忠賢,等於變相挑戰朱由校的權威了。朱由校傳旨孫承宗:沒有皇帝的調動,擅自離開駐地,不合祖宗法制。

朱由校處理的手段就顯出他的智慧了。首先,朱由校不問孫承宗來意,讓他沒有辯解的機會。其次,他明示孫承宗已經有違祖宗法制,但並未橫加指責,暗示孫承宗即時收手就沒什麼事沒發生。如果一意孤行,那就等同於造反。

孫承宗到達通州後,接到聖旨,深思熟慮後決定放棄此次冒險的行為。縱然像他這樣飽讀聖賢書的人,眼裡仍舊難容別的黨派,難以逃脫黨爭的羈絆。

孫承宗回到駐地之後,朝廷的彈劾便開始指向了他。首先發難的是崔呈秀和徐大化,說孫承宗跟王敦、李懷光一樣有著狼子野心的臣子。(王敦,東晉權臣,發動政變失敗後病逝;李懷光,晚唐節度使,因皇帝不準入朝反叛,兵敗自殺)。

孫承宗憋著一肚子氣,索性跟皇帝說不幹了,在家閉門不出。天啟皇帝下旨慰留,讓他別有思想包袱,繼續在工作崗位為國家作貢獻。

孫承宗還是沒有看透皇帝的心思,此前他帶兵擅離駐地,已經違反祖制。皇帝不追究,並不代表這事就過去了,讓你繼續留在崗位工作,是想看看你究竟能否為己所用。這時候的孫承宗,應該主動向皇帝承認錯誤,誠心悔過,表明忠心。

等了好久,朱由校也沒有等到想要的答案。

天啟五年四月,給事中郭興治請求朝廷討論孫承宗的去留。以吏部尚書崔景榮為首的一幫人堅持留下孫承宗,但是要求孫承宗在精簡將官、淘汰士兵、清理糧餉三方面做相應調整。孫承宗於是淘汰了一些將領和一萬七千多的士兵,節約開支六十八萬兩。

孫承宗做了這些,並沒有堵住言官們的嘴。大家又開始討論孫承宗練兵的實效,天天聽你說得牛逼哄哄,究竟是騾子是馬能不能拉出來溜一圈給大家看看。

沒過多久,孫承宗訓練的部隊真拉出來溜了一圈。

天啟五年八月,馬世龍率部夜裡偷襲耀州,被駐軍打得丟盔棄甲,四散逃串。金兵一路追趕至遼河,明軍掉進遼河淹死的不計其數,金兵光馬匹就繳獲了七百匹。明史稱為柳河之敗,陣亡士兵多達四百以上。

廷得知後,輿論一片譁然,原來耗費上千萬兩白銀的訓練出來的軍隊,到頭來竟然如此不堪一擊。這還沒和金兵主力交戰,就被打成這樣,要是主力來了怎麼辦?

一時間,彈劾馬世龍的奏疏如雪片般飛到皇帝那裡,有些大臣更是揣摩到了聖意,連同孫承宗一併彈劾。

看到昔日的同事如楊漣、左光斗慘死,高攀龍、魏大中、趙南星等等紛紛被驅逐出朝廷,此時的孫承宗心灰意冷,縱然內心有萬千豪情壯志,只能獨飲苦酒一杯。

朝廷十月份批准了孫承宗的辭呈,原先已封他為左柱國、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現又加封光祿大夫,蔭庇他的兒子為中書舍人,賜給他蟒服、銀幣,在行人的保護下回家,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榮歸故里。

在孫承宗治遼將的三年中,關外平靜。東林黨人認為努爾哈赤害怕孫承宗,所以一直不敢南下侵略。努爾哈赤現在已經過世了,我們也沒辦法把他拽過來問問他為什麼在這三年不敢打明朝了,真的是因為怕孫承宗了嗎?

不過我們可以看看努爾哈赤這三年都幹了些什麼!

根據《清實錄》和《華東錄》記載,我們大概排一下努爾哈赤這三年的主要工作內容:

天命七年三月(天啟二年),在遼陽東邊太子河修築宮殿

天命八年四月(天啟三年),派兵三千征討喀爾喀扎魯特部,

天命九年五月(天啟四年),毛文龍率兵偷襲長白山一帶,被金兵趕走,

天命九年八月(天啟四年),毛文龍率兵佔領義州屯田,被金兵趕走,

天命十年正月(天啟五年),派兵攻佔旅順,

天命十年四月(天啟五年),派兵攻打東海瓦爾喀部,

天命十年六月(天啟五年),毛文龍偷襲耀州,被金兵趕走,

天命十年八月(天啟五年),寧遠城馬世龍率兵夜襲耀州,被金兵擊敗;金兵攻打東海虎爾哈部;金兵擊敗毛文龍部隊

天命十年十月(天啟四年),金兵攻打東海虎爾哈部,

天命十一年正月(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進攻明朝。

從努爾哈赤的工作日記看,這三年他真沒閒著,主要精力放在攻打蒙古喀爾喀和野人女真瓦爾喀部、虎爾哈部,以及防禦毛文龍同志的騷擾。在這三年中,毛文龍可謂怒刷存在感。把這些地方都打得差不多了,就立刻集結大軍攻打明朝,要說他被孫承宗嚇著了不敢南下,有點說不過去。努爾哈赤身經百戰,怎麼可能會怕你一個素未蒙面、缺乏實戰經驗的孫承宗?

只不過湊巧而已,他準備動手打明朝了,孫承宗卸任了。

【寧遠血戰】

孫承宗卸任後,高第被委任為遼東經略。起初,他和王在晉一樣,堅持認為應該把關外軍隊全部撤到關內,固守山海關天險。他的這些主張遭到了孫承宗等人的強烈反對,文官集團不怎麼待見他。魏忠賢一派卻很欣賞,覺得高第同志很有自己的主見,就派他去鎮守遼東。

高第表示,自己身為文官,威望太低,需要皇帝下旨給他節制一方的大權。天啟皇帝當即下旨說,封疆重權,全在經略,文武將吏,都要聽從高第的指揮,齊心協力,整頓軍務。

高第經過實際考察,認為遼東的軍事力量不足以抵抗金國軍隊的進攻。孫承宗光復疆土兩百多里,訓練士兵十一多萬人,同時安置了數十萬人在此耕種。就整個區域來說,這十一萬人是分散在各個防禦據點,其中有近四萬人駐紮在山海關內。一旦遇到金國軍隊進攻,這些部隊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聚集到一起形成合力迎戰,最終的結果會是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同時,孫承宗在任時,跟蒙古關係鬧翻,導致原先友好的關係破裂,進而導致蒙古逐步倒向女真。天啟皇帝叫他不要學幾百年後的美國總統小布什,老是把責任推給前任,要他自己想辦法把遼東的攤子搞定。

高第經過再三思考,他覺得既然打不過,還躲不起嗎?冬天即將來臨,遼河一旦結冰,女真兵很可能會越過遼河發動進攻,於是他著手把關外的人員和物資往關內撤。

但是有一個人不答應,他就是有名的刺頭袁崇煥。高第派通判金啟倧勸說袁崇煥撤退,袁崇煥直接不鳥高第,回答道“我是寧前道,在此做官,即使死在此地,我也不會離開。”

之前皇帝還下過命令,一切聽從經略安排,按理說即使高第的命令是錯誤,作為一個將領都應該嚴格執行。高第的話,在袁崇煥那裡還是等同於放屁。

得了,既然你不走,我也懶得管你。高第就把錦州、右屯、大小淩河,松山、杏山、塔山守軍全部撤回到關內。士兵是興高采烈,因為不用去前線送死了;老百姓卻是哭爹喊娘,好不容易開墾的一畝三分地又沒有了。結果袁崇煥不幹了,直接撂挑子走人,很明顯一旦八旗兵打過來,寧遠定會成為孤城,實際上現在已經是孤城了。

只是這回不是袁崇煥想走就能走得了,皇帝大人要袁崇煥繼續留任。意思很明顯,自己吹過的牛逼,是要兌現的。

天命十一年(天啟六年)正月十四,68歲的努爾哈赤再次率兵徵明。從他第一次拿起武器為父報仇,到今天他已經整整四面征戰了四十四年頭。

這一次,他依然信心滿滿。

與以往不同的是,只是身邊少了幾個人,當年跟他一起打拼江山的費英東、額亦都、扈爾漢、安費揚古以及何和理接連離世。相比曾經煩惱的朱元璋,努爾哈赤算是一個幸福的人。

據載,此次隨他出徵的大軍共有三十萬大軍,實際上不超過8萬。旌旗蔽日,人山人海,日月為之照耀,大地為之震撼。這場面,明兵看了會失眠,百姓看了會尿床。

一路上,努爾哈赤挺鬱悶,雖然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但是到處荒無人煙,跑了大老遠什麼都沒有撈到。等軍隊趕到右屯的地方,總算在海邊發現大量沒有運走的糧食,努爾哈赤分出四萬部隊運糧,帶著剩下的部隊奔錦州去了。

如果要問努爾哈赤為什麼沉默幾年沒來打明朝,他一定會說:“我不是來打仗的,我是來搬糧食的。我們女真人不生產糧食,我們只是明朝糧食的搬運工。”

一開始錦州軍民接到撤退命令,內心其實是拒絕的。等到探子發現綿延不絕的八旗兵時,跑得比兔子還快。一大波人擁擠在一起,發生踩踏事件也是難免,有許多老弱病殘就直接被踩死,或者丟在路邊,慘不忍睹。

看到這樣的情形,努爾哈赤挺喪氣的,他知道明軍怕他,但是至少要跟他打上一場,讓他體會到打勝仗的快感。現在倒好,一溜煙全跑了,這次打仗的體驗極差。

好在探子來報,寧遠城防禦森嚴。

努爾哈赤在離城五里的西北角紮營。順便派人到寧遠帶話給袁崇煥,說自己帶了二十萬人馬過來,希望袁崇煥同志立刻開門迎降,封個一官半職為後金繼續做貢獻,否則大鞭一揮,八旗頃刻踏平寧遠,全城生靈瞬間化為齏粉。

袁崇煥沒有被努爾哈赤的淫威嚇倒,毫無不猶豫拒絕了努爾哈赤的招降。他說汗王為何來攻打錦州和寧遠,這些地方都是你曾經放棄不要的,我只是把這些地方整頓了居住而已,如果你攻打,我寧遠守城而死,也不願意投降。依我看你根本沒有二十萬人馬,頂多只有十三萬人左右,我的人馬也不少。

為了守住寧遠,袁崇煥確實做足了功夫。堅壁清野,糾捕間諜,準備糧草物資和大殺器。這大殺器就是紅夷大炮,由愛國人士兼軍事發燒友徐光啟同志從葡萄牙手中購買,為英國製造的艦炮。說起徐光啟,那絕對是明朝打炮第一人,鑑於他平時喜歡跟利瑪竇混在一起,因而對西方的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打炮技術頗為精通。業餘時間,徐光啟同志主要從事火器實戰與城市防禦方面的研究。當後金興起,攻城拔寨,當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時候,只有徐光啟提出購買西洋大炮用於防守。天啟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將購買來的11門英國艦炮運往寧遠防守,在試驗中有一門炸燬,還剩10門架在寧遠城上。

努爾哈赤確實沒有立刻發起進攻,而是靜待援兵。但是努爾哈赤太高估高第了,等了半天都不見高第派兵過來援救。

倒是袁崇煥有點等不及了,他叫來精通打炮的羅立同志:“老羅同志,怎麼樣,想辦法幹他一炮,殺殺敵人銳氣。”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炮聲,第一發炮彈正中敵營。炮彈落地滾了數里路,傷敵數百人。這個其實就有點造假了。當時的紅夷大炮射程也就在1公里左右,所用炮彈也都為實心彈,落地後殺傷方式為滾動彈跳。能夠一炮放倒幾百人,除了戰列艦巨大的主炮可以做到,現在其他大炮還真做不到。

這一炮把努爾哈赤打怒了,第二天他下令全面攻城。金兵的佈陣是經典的“攻城四段式”,打頭陣的是身穿重甲的鐵甲兵,推著楯車抵抗明軍火炮攻擊,後面緊跟著棉甲兵,主要使用弓箭進行投射,第三部分是一些工兵,負責填溝壑,鑿城牆,扛雲梯,最後一部分便是騎兵,主要負責監督、助攻,順便搞搞氣氛。

寧遠城是造價百萬兩白銀,規格為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地基寬三丈,上面寬二丈四,城牆異常堅固。金兵拼命衝到城下,駕梯子爬不上去,鑿了半天城牆也沒塌陷。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只要肯花錢,這質量還是能靠得住。

城上槍炮、巨石如雨,城下屍橫遍野。在金兵一波又一波不要命的攻擊下,城牆有三、四處被鑿通,袁崇煥在身中流矢的情況下帶頭挑石添堵缺口,一次又一次將缺口堵住。同時,袁崇煥下令將庫存的一萬多兩白銀抬上城牆,凡是擊殺敵人者立賞一錠。

在金兵的攻擊下,寧遠城岌岌可危。這個時候負責後勤的金啟倧發揮了個人的想象力,把士兵的火藥撒在被子上,然後捲成一團,點燃後從城上丟下去。為了試驗效果,他自己率先點火,結果玩大了,突然燃起的熊熊大火直接把他自己燒死了。袁崇煥如法炮製,將大量撒滿火藥的被褥點燃後從身上丟下去,城下瞬間成為一片火海,金兵現場為大家呈現了一出人肉燒烤的慘狀。

金兵開始重點選擇西南角開鑿,見進攻不下又選擇直接攻擊南面,仍然不能破城。雙方一致激戰到夜裡二更左右,努爾哈赤見城下堆滿了屍體,才下令停止進攻。

休整至天明,努爾哈赤再次下令金兵發起猛攻。戰鬥相比昨日更為慘烈,城下的屍體漸漸又堆積如山。一向以勇猛著稱的金兵也被巨炮的轟鳴聲嚇破了膽,許多士兵衝到城下,見巨石落下立馬磚頭往回跑,最後的騎兵則揮舞著明晃晃的戰刀強迫金兵衝鋒。戰死的士兵被後勤兵拖離戰場,被堆積在西門外不遠處焚燒掉。

努爾哈赤看著漫天硝煙,怒火中燒,但也無計可施。夜幕再次降臨,努爾哈赤下令停止進攻,金兵陸續撤離戰場。

看到敵軍撤退,寧遠城的守將頓時歡呼雀躍,許多士兵感慨得相互擁抱,領導袁崇煥同志也登上城樓與守城將領一一握手。

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在遠處看著依舊傲然矗立的寧遠城,不免心生悲涼,自打二十五歲帶著十三副鎧甲起兵以來,可謂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沒有想到唯獨寧遠這個孤城卻讓自己損兵折將,四十四年榮耀毀於一旦。

最可恨的在於,守城的袁崇煥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連努爾哈赤自己都覺得丟人難以接受,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讓人意外。

68歲了,已經是跳廣場舞的年紀了,你還非要上戰場打打殺殺,上天能不給你點意外嗎?

【覺華島淪陷】

不甘心啊!

這個時候,有探子來報。發現海上的覺華島,裡面儲藏著明軍糧草。

寧遠城安全了,活下來的士兵們在歡呼,只是他們不知道,另外一個地方即將上演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覺華島,距離寧遠城十八里左右,裡面儲藏著多達20萬石的糧草物資,卻僅有2000官兵防守(清史稿說的四萬不準確)。

在寧遠城激戰的二天內,這2000官兵如坐針氈。想支援,自己實力單薄;想逃避,敵人卻近在咫尺。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戰火中的努爾哈赤可以忘記這座孤島。

覺華島參將姚撫民沒有坐以待斃,在這兩天內,他似乎已經感覺到戰火即將襲來。他帶領士兵拿著工具鑿出了長達15裡的冰壕,但是天氣實在太冷,鑿好不久的冰壕又重新凝結在一起。因為刺骨的寒冷,許多士兵在鑿冰的時候,手指直接折斷。

覺華島內無強兵悍將,外無堅城利器,生死存亡僅在努爾哈赤一念之間。

努爾哈赤當機立斷,派出武納格率領所部八旗以及蒙古軍前去攻打覺華島。面對訓練有素的八旗兵,覺華島2000官兵頃刻間被擊潰,全部死於屠刀之下,島上八萬石糧食全部被搶,兩千餘艘船隻亦全部被焚燬。

袁崇煥,只能看著近在咫尺的覺華島生靈塗炭,卻無能為力。

終此一戰,清軍從明軍手中奪得糧草多達20萬石,為五萬士兵一年的口糧。明軍贏得了名聲,金軍撈到了實惠。

戰爭結束了,大明可謂舉國歡喜,多年恥辱得以洗刷。以兵部尚書王之臣為首的文臣興奮異常,稱此戰為“寧遠大捷”。朝臣普遍認為袁崇煥智勇雙全,因為他打敗了努爾哈赤,而且認為只有他才能打敗努爾哈赤。而對於覺華島的慘敗卻避而不談,偶爾有人想拿此說事,立馬就被口水淹死了。

袁崇煥憑藉自己周密的組織,帶領寧遠城擊退了金兵進攻,確實令人敬佩。敬佩之餘,許多人就開始將袁崇煥神話,他自己也開始飄飄然,與滿桂、趙率教等將領開始鬧矛盾。只是袁崇煥還沒有清醒認識到,他只是防守了住了寧遠城。

因為之前很多城市在金兵進攻下淪陷了,所以寧遠防守成功也就顯得彌足珍貴。可是冷靜審視之前那些淪陷的城市,我們會發現他們面對後金的進攻,要不是出城應戰全軍覆沒,要不被間諜打開了城門,幾乎沒一個將領真正做到憑城固守,否則根本不會失守。這也是熊廷弼一直痛心疾首的地方,許多將領就是聽不進去,非要出城跟八旗兵剛正面。

所以,大家在神話袁崇煥時,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袁崇煥能防守好城市,並不意味著他能在野戰中指揮好部隊。防守拼的是戰略物資和防守人員的儲備,野戰拼的排兵佈陣、因勢利導、運籌帷幄等等多種綜合應變能力。簡單來說,防守拼的是消耗,野戰拼的是謀略。

一般情況下,會打仗的基本都會守城,會守城的未必就一定會打仗。這樣的例子明朝就能找出幾個朱棣造反的時候,沒有帶兵打過仗的朱高熾帶領軍隊成功防守了北平城,于謙守住了北京城等等,袁崇煥的弱點就在這裡。

因為統兵的能力,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縱觀明末眾將領中,真正會領兵打仗的差不多也就是孫傳庭、盧象升等人。像孫承宗那樣在永平之戰中帶著二十多萬軍隊吊打八旗一萬多軍隊,最後還讓人家突圍了,這算不上會帶兵打仗。

在獲得朝廷多數人肯定的情況下,袁崇煥向朱由校上疏了自己的治遼方略。簡單來說,就是以遼人守遼土,步步為營,打持久戰。

這種思維方式,後世人還多加讚賞,真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懂不懂軍事。我以前玩《紅色警戒》和《魔獸爭霸》的時候,不會控制軍隊打仗,就喜歡造防禦塔,自己猥瑣在裡面。別人不來進攻,我就繼續往前造,一直造到敵人老家。這種策略對待菜鳥還有點用,兩個人互相造,讓防禦塔對打,所謂的菜雞互啄。但是遇到高手,造防禦塔根本沒用,高手會把用少數兵把你圍在基地,反正你也不敢出來正面迎戰,用剩下軍事力量自由搶奪資源。最後,防守一方會因為經濟枯竭,直接耗死了。

再反觀明金戰爭是不是就這個模式?明軍修城、屯田,金兵過來圍城搶糧食,明軍出城被擊敗,躲在城裡又只能眼睜睜看著糧食被搶。你說這樣下去,誰會先完蛋?

寧遠之戰後,朱由校並未首肯袁崇煥的防守策略,對於其索取的錢糧,也只是部分滿足。但是考慮到現實的情況,讓袁崇煥巡撫遼東,讓太監劉應坤鎮守遼東。

袁崇煥倒也不抱怨,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修城,在原有寧遠城的基礎上,又修築了錦州、中左所和大淩河三城,將邊防戰線又向前推進了170裡,加上之前從寧遠到山海關200裡,總共戰線推前了370多里,即後世所熟悉的關寧錦防線。

這條防線究竟有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請看下回分解。(這次一口氣寫得比較多,主要考慮到這是完整的一段,就沒拆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