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不被符號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昨天去擼鐵,教練神色不對,有點無精打采。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帥小夥,能有什麼事情煩惱呢?我開玩笑說不會是思念女友,沒睡好吧。

他苦笑著回答:確實沒睡好,倒不是因為女朋友,而是一雙球鞋。

教練是小縣城來的,家裡條件也不是很好,所以從小到大,一向很樸素。當了教練後,原本以為可以愉快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發現做運動也不簡單。

以前穿的用的,都是幾十塊錢的東西,到了健身房,才發現很多其他教練穿的都是大品牌的運動衣和運動鞋,尤其運動鞋,一雙下來都要幾千上萬。

《消費社會》:不被符號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進入社會,才經過一個月的洗禮,教練就失眠了,跟我說,終於理解了“貧窮限制了想象力”這句話的涵義。

小夥子以前在體院,在部隊一個月幾百塊都能開開心心過活,現在一個月幾千塊,反而月光不夠用了。以為覺得在部隊刻苦訓練不是人過的日子,來到社會才發現,才不是人過的日子,連一雙球鞋都穿不起。

細細想來,他這失眠的有點早,以後還指不定有什麼打擊呢,這屆年輕人,太容易迷失在表面現象中。

01 越來越窮的年輕人

近期,《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18到34歲的年輕人月平均儲蓄為1339元。

看到1339這個數字,不知道有多少月光族默默嘆了口氣,自己又拉低平均值了。

相關報道中提到:去年全國擁有信用卡的人增長近兩成,信用卡、花唄逾期未償、分期付款的也越來越多。

“有人認為,延遲消費偏好下降,信用卡未償信貸猛增,意味著中國人不愛存錢、愛花錢了。”

文章底下的評論大多數是這樣的畫風:

不是不愛存錢,是沒錢可存。

為啥要存?存錢的速度還趕不上貶值的速度呢?

我想存錢,可是沒錢讓我存。每月花唄都還欠著。

存錢對我來說就意味著斷絕各種娛樂、社交活動……

這次沒有被平均,對不起給大家拖後腿了。

許多人覺得自己存不下錢,也有人覺得沒必要存錢。

與存錢相對立的就是消費,去年也有消費調查顯示:90後在借貸市場上的佔比高達49.31%,在亞洲同齡人中排第一。

在這批年輕人中,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使用花唄,每3個買手機的就有2個使用分期付款,每2個人中就有一個沒存款。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分期付款,習慣於超前消費。

某借貸平臺曾經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我害怕的是我的世界只有兩點一線。

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諸如此類的消費引導並不在少數。

各種扎心的毒雞湯,在挑撥著你的神經:

你捨不得買那些昂貴、漂亮、有質感的東西,是因為潛意識認為自己配不上它們;

要有愛好、要有自由、要去旅遊看世界,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刺耳的文章、標題,更是如影隨形:

《不給你買YSL的男孩,不配說愛你》;

《20歲時喜歡的裙子,40歲穿上沒有任何意義》;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

在更多人從“儲蓄消費”慢慢轉換為“信用消費”的時代裡,消費主義明顯佔了上風,存錢就更加不易了。

就像前面所說的:“要存錢,就意味失去各種娛樂,和社交活動”。

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過上“自由”的人生,“省著點花”就變成一個不成立的命題了。

《消費社會》:不被符號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02 物質消費,還是慾望消費?

BBC曾推出了一部紀錄片《誰在引導我們消費》,揭露了“消費文化”背後的秘密。

《消費社會》:不被符號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紀錄片裡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這麼愛“買買買”?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我們決定買一樣東西,是因為我們想要這樣做。要麼是為了需求,要麼是為了發洩某些情緒,但歸根結底,都離不開我們自己的慾望。

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也提到,當物質豐富時,人們就開始用【符號】來追求慾望的滿足。

物質消費轉換為符號消費

當人們購買物品的時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質期、它的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的品牌,即符號。人對於物質的嚮往,不再僅僅是人們對物和商品的純粹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用符號價值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人們對物質的消費不再僅僅是對物質需要的滿足,人們對商品的關注焦點則轉到了它的符號價值所提供的“幸福”中,不再是過去單一的使用價值,從此,商品變成一連串的意義、指示符號,不再是簡單的物品,這樣,消費者手中的商品在其功能性上逐漸背離。

《消費社會》:不被符號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廣告、品牌等成為符號消費的中介

消費者對於廣告已經不以為奇,人們有時候只是享受其中的華麗場面,傳媒資訊與現實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而誘惑,則是廣告散播的主要方式。廣告並不真正生產信息,它是將已有的信息再包裝傳達到觀眾眼前。

且說這球鞋,真的是因為質量好的原因才價格虛高麼?

那是有人在後面操盤啊,那是飢餓營銷,人人炒作,資本進場的結果。

各家運動鞋品牌:通過限量炒作,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提升,還獲得了不菲的溢價;

代言的明星:用自己的名氣和鞋廠合作發售新鞋,自然有粉絲蜂擁而來;

炒家、莊家:一來一往,年入幾十萬也不少見,有人已經實現財務自由;

......

天價球鞋的背後,是一條龐大的產業鏈,從品牌方,到渠道方,再到炒作方,都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消費社會》:不被符號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最後買單的,當然只剩那些崇尚潮流、追逐概念、不停交智商稅的年輕人……

符號=階層

在消費社會里,社會階層則通過符號消費象徵性來區分,身份的認同最終是通過符號價值來認可。符號越來越多的引領著人們的消費導向,符號也更多的成為了階層劃分自己等級的標誌。

與此同時,社會各個階層之間也存在轉換的可能性,每個階層都拼盡全力的跳向上一層,為更高的符號拼盡全力,不過很多時候這種努力是在做一種無用之功。當中產階級經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在經濟水平上有所提升,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上層階級已經邁向了更高層次追求,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終結,所有的慾望也不會有盡頭。

《消費社會》:不被符號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03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說到底,我們正是生活在一個被符號所掩飾、真相被否定的社會里,鮑德里亞將消費社會定義為符號操控的社會。

我們所選擇的衣服和包包的品牌、鞋子的價格,都在彰顯一個人的階級地位。於是,我們就習慣利用這些消費符號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地位,儘管這些消費可能實際上對我們毫無用處。

我們以為通過消費變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但實際上,我們只是“變成了符號,變成我們購買的商品把我們塑造的那種東西。”

消費的本質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而不是追求炫耀的資本。不受控的揮霍消費並不是自由,而恰恰是自己被符號和慾望裹挾的模樣。

自由的人生,不是靠外在的物質消費所堆砌出來的。

西塞羅也說:自由遠勝財富,凡是害怕受貧而放棄自由的人,將永遠成為奴隸。

用符號包裝自己,一時享受富裕的假象,也擺脫不了內心的貧窮。

只有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與不需要,懂得考量每一筆消費的真正價值,才能真正地做物質的主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