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当我看见某只第N次放弃健身计划,硕大的身体在沙发上“葛优躺”时,我想,他这病怕是治不好了。

什么病?拖延症,晚期。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同样,最近,你有没有尝试第 N 次发起一个计划? 跑步、看书、健身、学英语、画画……

妈妈说:你就是懒,每一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拖延症晚期患者如此之多,俨然已经促成了一个产业的诞生。

番茄钟、21 天习惯养成、人生整理法、清单法、收纳法…… 人们忙着给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并把事情搞得很复杂。不知不觉的追逐着五花八门的工具,在“如何管理自己”上面,消耗原本就稀缺的认知资源和心力,真正花在要做的事情上面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变少,离“做到”更是渐行渐远。

然而,我们始终抱着积极的想法觉得“一切都会解决的”,随后在面对令人崩溃的结果时安慰自己“这就是人生”,你是不是有过类似的体验?

这不是个例。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 Gabriele Oettingen 在过去的 25 年中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减肥、恋爱或是找工作,那些抱有“乐观想象”(optimistic fantasies)的人完成目标的情况确实不如其他人。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一次实验中, Gabriele 把一群本科生分成两组,让第一组人在脑中想象自己接下来的一周会过得顺风顺水:考了高分、被邀请轰趴、和心仪对象告白成功等等;另一组人则忠实记录自己的心理活动,无论积极或消极。

结果显示,第一组学生对这一周生活的反馈远不如第二组学生。相反,他们觉得很多事都没处理好,而且人也没什么精神。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吗?Gabriele Oettingen 通过后续实验找到了生物学解释。“对未来的乐观想象导致受试者血压降低,让他们的身体状态放松下来。虽然它会让人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却没有给人实现复杂目标所需的活力。”不仅如此,这种乐观想象还会欺骗大脑,让大脑误认为已经实现目标了。简单来说,就是使人失去行动力。

今天分享推荐的就是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 Gabriele Oettingen 的著作《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 》(积极思维的反思)。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纽约大学及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就乐观的幻想对人的观念、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发表过一百多篇论文和文章。她以20余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提出著名的WOOP(Wish-Outcome-Obstacles-Plan)思维理论,帮助人们将乐观的想法付诸实践,该理论在不同的年龄段与生活领域之中,都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厄廷根教授的成果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今日心理学》等众多权威媒体转载。

Gabriele Oettingen,1953年出生于德国墨尔本,在她8岁的时候,柏林墙建立。Gabriele在29岁的时候获得生物学学位,33岁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费城读心理学的博士后。在美国期间,她遇到了影响了她学术生涯的文化冲击。 她发现美国人比欧洲人更推崇乐观主义和积极心态。 比如在Gabriele出生的德国,如果有人问你最近过的怎么样,你会诚实的说我昨晚失眠了,或者我家狗生病了。

而在美国,无论你是否失眠,家中狗狗是否生病,你都会给其他人说,我挺好。不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烦心事,是一个约定俗成。如果你在公开会议中讨论生活中的困难,同事就会觉得你太消极。 文化的差异让Gabriele开始关注乐观主义,并在接下来的20多年发表了多篇关于乐观主义的研究论文。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乐观的幻想能更缓解当前的担忧和痛苦,能帮助我们在艰难中坚持住。她在书中讲了柏林墙倒塌之前一个画家的故事。这个画家住在东柏林,他没有足够的画布、燃料、和其他追求艺术所需的物质材料,并且东德政府对艺术家的思想意识监控也非常严格。但是这位画家却跟Gabriele说:“总有一天,我要去巴黎。”

在东德,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画家。即使以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他这一辈子都不大可能离开东德,更不用说去巴黎画画。但是他们却一直在乐观的幻想。 再比如纳粹犹太人集中营的一些幸存者们,他们通过记录食谱,幻想美好的食物,抵抗饥饿,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但乐观主义也有很多坏处。美梦过后,大脑就会对我们说:要想减肥、不用锻炼、也不用合理饮食……我们的思绪早已先行一步,达到成功的彼岸了。于是我们就松懈写来,享受着美梦成真的感觉,对现实中需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不知不觉,我们就会变得对一件事毫无准备,而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那就是:行动起来。

让人行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心怀梦想,然后立刻将阻碍梦想实现的现实放在他面前。

Gabriele把两者的对峙称作“心理对比”。通过“心理对比”,我们可以把幻想放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避开其令人松懈的副作用,将其作为一个工具,唤起人行动的动力。

这就是WOOP中的第一个W-Wish 愿望,和第二个O-Obstacle障碍的来源。WOOP中的第一个O是outcome,通过想象愿望的最好结果把愿望具体化和实际化。因为有实现可能的愿望才能实现,否则就陷入了空想。

可以把WOOP理解为一套行动规则触发器: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用法很简单:在开启一个事项之前,把四步列下来,尤其把第四步的触发场景生动地想象出来。

亲测&举例:写作

(说到这里,本人其实一直想写东西,拖延好几年了,今年4月才开始)

W - wish

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经历及体会写出来,记录成长。

O - outcome

想象一下,如果我能持续码字,并把自己的经历或体会装册成书,促进自我学习和成长,对自己、对孩子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O - obstacles

实际操作中,我遇到这些障碍: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P - plan

  • IF 起床,洗漱完THEN 让自己清醒,保持连续1个小时左右构思或码字;
  • IF 晚上收拾完 THEN 看书(哪怕是只剩下十几分钟个人时间),坚持输入;
  • IF 差旅、交通途中有空闲时间 THEN 看书,坚持输入;

复习 WOOP

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复习一下 WOOP

Outcome:每天最少看10页;

Obstacles:没时间,好累,想煲剧(“扶摇”又有更新);

Plan:

  • IF 晚上收拾完 THEN 放下手机,离开客厅,来到书房,翻开书,最少阅读10页;
  • IF 差旅、交通途中有空闲时间 THEN 准备口袋书或者电子书,路上看;


最后,欢迎加入行动派

别再对标榜拖延症上瘾,别再迷恋那些加重认知负担的工具了。拖延症并不复杂,在熟练使用 WOOP 大法之前,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刨根问底。

你也可以选择继续跟拖延症死磕,买回一大堆讨论拖延症的书,看上百篇解析、诊断、指引、计划的微信文章,第 101 回制定完美的学习计划 —— 但是依然不去行动。

所以,从今天开始,改变 “我要 xxxx” 的口头禅,开始用 If…… then…… 造句,做个行动派吧!

最近得了一种病,晚期,大部分人都有,谁能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