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致中和——中國人的古老創新理論

16.致中和——中國人的古老創新理論

現在有一種說法:中國古代文化沒有創新的基因,沒有創新的理論。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是一種自在未發的不偏狀態,是成物的本源,“和”是一種因時而發的合宜狀態,而最終達到“中和”的最高境界。《禮記·中庸》第一章開篇曰:“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意為:人的情緒未表露出來時稱為中(此時內心虛靜淡然,不偏不倚),表露出來符合自然常理、社會法度(此時中正和諧),稱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行的原則。達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萬物各得其所成長髮育。【1】

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焉;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

【1】

“致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既是儒家關於天地萬物存在、演變的的解釋,也是其創新思想的闡述。

在筆者看來:“中”是神經網絡的平衡點,是神經網絡系統所有“湧現”都潛在顯現,而又都沒有被意識所映照,意識處在一種平靜狀態;“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編碼空間比例恰到好處(自然和諧),相關各通道概念的連接層次合理高效;“致中和”是指當“中”與“和”都同時處在極致平衡點時,新的事物(物質的和精神的)就會誕生。所以,“致中和”即是古代中國對創新的理解和解釋——古人的創新理論

參考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