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港珠澳大橋最近在朋友圈是刷爆了屏,不同於以往的娛樂新聞(例如誰誰逃稅誰誰在一起了),更多的人轉載是因為心中的那一份自豪,一份來自於國家的自豪,發自於內心而不是因為想顯擺自己有多跟得上潮流。

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港珠澳大橋橋隧轉換圖

那麼港珠澳大橋從開始謀劃到最終建成的15年中,你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幕後的英雄。

林 鳴,男,漢族,1957年10月出生,1981年5月入黨,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部總經理、總工程師。相信很多網友都從新聞了解過林總工程師,這裡我就不再多做介紹。

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林 鳴

同濟學者馬險峰:由於隧橋轉換需要建設人工島,經過探討建設團隊決定用擠密砂樁這種方式,這項技術的難點在於,鋼筒打入淤泥並深入至20餘米後其圍合的地基如何加固,再者就是如何解決異常軟弱的海底地基的穩定和沉降問題。正是馬險峰帶領其團隊在“外海厚軟基橋隧轉換人工島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中的研究成果支撐了擠密砂樁的技術難題,其團隊的實驗結果也成為了橋樑建設重要參考數據。

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東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各位大佬們

袁勇: 沉管隧道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快速實用計算方法研究、多點非一致地震激勵下超長沉管隧道地震響應快速分析方法、沉管隧道減震控制技術、沉管隧道振動臺試驗模擬技術……千百次的實驗,一項項技術難關被攻克,最終,袁勇團隊拿出了“海外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的抗震方案。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的抗震方案。

丁文其和他的團隊承擔了“沉管隧道接頭張開位移量控制技術研究”

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丁文其教授

同濟大學黃宏偉、張冬梅團隊承擔了開挖方案優化及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工作

由於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深埋外海海底,其長度和埋置深度達到世界上目前最長、最深的規模,為了確保這項國家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施工部門委託同濟大學承擔其設計文件的複核、審查,並完成相應的關鍵技術科研任務。徐偉團隊承擔了這項科研任務,同濟的院士孫鈞擔任了這項科研任務的指導工作。林鳴也說過,“每次看到同濟大學的老院士們坐在那裡,我的心裡就定定的。”

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孫鈞(左一)和徐偉(左二)

以上是港珠澳大橋關鍵技術以及難點的技術提供或者是指導人員,當然港珠澳大橋的科研力量絕不止這些人,以上只是其中同濟大學的力量而已。確實同濟大學在港珠澳大橋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是孫鈞院士在年過九旬的情況下仍然多次親臨港珠澳大橋現場勘察,給出的指導也很詳細,面面俱到,其面對科研的態度,以科研報國的心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

港珠澳大橋各著名大學貢獻的科研人員和力量,這一所大學尤為突出

年過九旬的孫鈞院士

港珠澳大橋的同濟力量還有:吳洪,同濟大學1999屆建築工程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澳門)

柯家滿, 同濟大學1987級橋樑工程,港珠澳大橋觀景山至香港口岸段設計經理

張世軍,同濟大學1984年道橋系,曾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部長

張順善,同濟大學1987屆橋樑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長

吳清發,同濟大學1988屆地下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主管

李志宏,同濟大學2008屆橋樑博士,曾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主管

劉吉柱,同濟大學1983年道橋系,曾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辦副總工程師

鍾輝紅,同濟大學2002屆地下系博士,曾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辦副總工程師

柴瑞,同濟大學1990屆橋樑系,曾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辦副總工程師

王彥林,同濟大學1995屆地下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辦副主任

集橋樑,島嶼,隧道於一身的港珠澳大橋可以稱得上世界的新七大奇蹟之一,在這個工程中體現的是中國的國力的強生,科研人員克服困難的毅力,面對外國(荷蘭)團隊的漫天要價諮詢費以及對中國人的傲慢展現了中國的智慧,替我們所有人出了狠狠一口氣,用行動打無禮者的臉。

不僅僅是同濟大學,還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廣州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東北大學,長安大學等等都為港珠澳大橋貢獻了重要的科研力量,這是我們中國科研的一次團結的力量,展現的是教育的力量。讓國人發自內心的自豪。

這是小編唯一一次被刷屏刷的心服口服的一次,也是唯一的跟風的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