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情為教材,進行責任感教育


以疫情為教材,進行責任感教育

網絡教學開展後,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讓人省心,要麼從不上線,拒絕學習,認為老師遙控不了;要麼以學習為名,聊聊QQ,幹些私活,因為家長也不可能24小時盯著。

這些學生,說到底是不願離開自己的舒適區,不能拒絕誘惑,缺乏對外界干擾的免疫力,缺乏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改變這一現狀,可以以疫情為教材,進行責任感教育。這是家校共同的職責。非常時期,作為教師,要堅持教書,也要堅持育人;作為家長,當好勤務員,更要當好政委。我們一直強調:先成人後成才,心動才有行動。家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才能推動網絡學習的開展。

在抗戰疫情的過程中,許多典型人和典型事為家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契機。教育本身無影無形,其中的教育契機也同樣是偶然獲得,抓住了,其效果絕不是費盡心思就能夠達到的。在這裡,我整理出本地湧現的最美逆行者的典型事例來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

在這場戰役中,醫護人員成為白衣戰士。戰鬥打響後,他們主動請戰,舍小家顧大家,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面對疫情,很多是夫妻攜手,父子上陣。

黃梅縣孔壟鎮邢圩村邢錦輝一家6人行醫,均投身抗疫一線,他們用實際行動恪守著醫護人員的職責。醫護人員承受的壓力常人是難以想象的,每天冒著病毒入侵的危險,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為了不浪費防護服,他們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甚至穿著尿不溼。為了不影響工作,很多醫護人員剃了光頭,包括許多年輕的女孩子。

縣城一級的醫院由於醫療物資缺乏,面臨的困難更多,壓力更大。筆者的一位同學,是黃梅縣人民醫院的護士長,她在同學群裡號召同學們把家裡的游泳鏡捐出來給醫院做護目鏡使用。可見醫療器械匱乏到何等地步,但他們不得不一直堅守,因為他們清楚自己的職責。

出現在央視春晚大屏幕上的“最美口罩勒痕”護士汪俊,是筆者一位同學的侄女。1992年出生於黃梅縣柳林鄉塔畈村,2007年畢業於黃岡護校,2013年開始在武昌醫院骨科工作。

臨近春節的時候,疫情形勢嚴峻,汪俊義無反顧地報名參與到抗疫的最前線——金銀潭醫院,至今堅守了29天,最長的一次連續工作了20個小時,經常夜間一個人照顧十幾個病人,曾瀕臨崩潰。2020年央視春晚,家人看到她接受央視記者的採訪時,臉上滿是口罩的勒痕,才知道她在抗疫一線。

黃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錢足庶,黃梅縣孔壟鎮人,2018年在黃石市獲“最美公衛醫師”稱號。“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錢足庶帶領13名防疫人員抵達映秀鎮開展防病防疫工作,歷時20天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衛生部表彰。

去年,他母親因病去世,錢足庶同志一直沉浸在喪母的悲痛之中,他準備臘月回黃梅老家祭奠母親。疫情爆發後,他取消了行程,立即投身到抗疫最前線,至今在苦苦堅守。

是醫護人員的天職、使命和擔當,讓他們站在離危險更近的地方,這樣就能讓別人離危險遠一點。正是因為有他們負重前行,我們才可以歲月靜好。

感恩他們的付出的同時,每個同學也應該想一想自己肩頭現在的責任是什麼,將來能夠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

建議家庭和學校指導學生收集逆行者凡人語錄並摘抄,作為作文素材備用。抗疫這個話題,今年語文、外語、道法等學科的考試涉及的可能性很大;組織家庭故事會,講述最美逆行者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