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唐英全集》解讀之一:

《唐英全集》這套書即使收藏圈的人很多也沒見過,有的是聽說過但沒認真讀過,只是聽過或見過或粗略翻看一下不叫認真讀過,更談不上研究了,包括很多收藏圈的資深人士以及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這個在我這些年在收藏圈的交往和了解中已經得到完全證實。

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此書全套共四冊,是對唐英相關資料文獻的首次全面、系統整理,基本囊括了其在文學、戲劇、語言文字和陶瓷等方面的遺產,為陶瓷、清史以及戲曲史等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唐英全集》共分五部分:1.詩文,包括《陶人心語》、《陶人心語續選》以及《陶人心語手稿》;2.戲劇,《古柏堂傳奇》(又稱《燈月閒情》);3.語言文字,《問奇典注》;4.陶瓷,有關陶瓷的文字著述,相關奏摺,以及從《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中輯出的與唐英有關的內容;5.附錄。)

重點不在這些,大家大概有所瞭解即可。

唐英是誰?收藏瓷器的人沒人不知道他。在這裡我們只需要知道他是清代雍乾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也是歷史上最有名成就最高的督陶官,雍乾時期數以萬計的頂級官窯瓷器都是他創燒出來的。一般人大概知道這些可以了。下面是百度百科裡唐英的基本信息,如果想了解他更多的信息,直接去百度百科搜索就可以了,在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

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今天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唐英全集》這套書的由來以及裡面的一些重要內容,因為這對做收藏的人尤其是喜歡收藏清三代的人來說太重要了!

幾乎所有做收藏的人都要學習有關收藏必備的知識,這些知識來源基本都是前輩收藏和鑑定大家以及專業研究者的經驗總結。這些前輩們在各個領域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們也是對歷史上留下來的自己見過的東西進行研究總結以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嚴格意義上來講,很多理論觀點只能代表

個人經驗總結而已。有很多理論雖然被很多人和機構當成權威,但其實並不能代表真理。

就拿唐英來說,既然雍乾時期最好的那些官窯瓷器幾乎都是在他管理與直接參與下燒造出來的,那我們為什麼不去認真研究一下當事人唐英以及他的著作,而去把很多後人研究的理論當成法寶或者聽信別人的指導去收藏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唐英全集》的作者以及這套書的來龍去脈,不搞清楚這個,一定會有某些人就會說這書有問題,古玩界拿著錯誤的理論到處攻擊真理的事多了去了。

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唐英全集》這套書的作者叫張發穎(1955年他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遼寧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古典戲曲學會理事。1978年6月後轉入遼寧社會科學院從事古典戲曲研究。先用兩三年時間輯錄點注了成散落狀態的我國古代唯一知名的陶瓷藝術專家及戲曲作家清雍乾間景德鎮督陶官唐英的著述《唐英集》(100餘萬字))(以上文字來源百度百科)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萬分感謝張發穎老前輩!沒有他可能很多歷史真相不知要被掩埋多少年!

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社科院研究員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他不是古陶瓷鑑賞研究學者、也不是收藏家,他是從事古典戲曲研究的社科院研究員,《唐五代戲曲資料集》、《宋金戲曲資料集》,《中國戲班史長編》、《中國曆代戲班制度》、《中國戲班簡史》、《中國戲班史》等都是他的大作,此外還寫出古典戲曲論文多篇。不折不扣的古典戲曲研究大家!

但他怎麼會去花兩三年時間去研究唐英呢?現代很多人對唐英的瞭解大都止於古陶瓷藝術家、御窯廠督陶官,對其他知之甚少。其實唐英是個全才,他是集陶瓷藝術家、戲曲作家、詩人、語言文字學家,兼擅書法、繪畫、篆刻於一身的“雜家”。

正是因為唐英也是一位戲曲作家,這才引起古典戲曲研究學者張發穎先生的關注,同時,唐英古陶瓷方面的成就也吸引了他。他歷時三年走南串北,從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蒐集唐英的一些存留著作以及相關他的一些檔案資料。彙集起來編著了這套《唐英全集》,其中第三冊就是有關唐英的詩文和戲曲作品。

之所以說張發穎先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是因為《唐英全集》中記載的有關官窯瓷器的很多真相與現在主導收藏市場的相關理論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沒有張發穎先生的付出和努力就沒有《唐英全集》的問世,我們也沒有機會知道這些真相。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收藏界如何能健康發展?

唐英的傳世著作,散見於各處,且多為館藏珍本,一般人極難見到,彙集起來殊為不易。相關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差之甚遠。有鑑於此,編者歷時數載,足跡遍及瀋陽、北京、九江、景德鎮等地,輯錄唐英論著,搜遺鉤沉,最終編成《唐英全集》,以饗學界。以上引自張發穎為《唐英全集》撰寫的“序”。

為了保持文獻的原始性,除了輯錄的部分文獻無法直接影印採取排印外,其餘均選擇最佳的版本影印出版。

以上引自張發穎為《唐英全集》撰寫的“編寫說明”

其中《陶人心語》據遼寧省圖書館藏乾隆古柏堂刊本刊印,《陶人心語續選》據國家圖書館藏乾隆古柏堂刊本刊印,《陶人心語手稿》據國家圖書館藏本刊印,為唐英日記手本,序曲部分據鄭振鐸先生贈國家圖書館藏刊本刊印,《問奇典注》據遼寧圖書館藏乾隆古柏堂刊本影印,《陶成紀事碑記》據乾隆八年《浮樑縣志》錄出,《榷務與督陶奏摺》部分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檔案(硃批奏摺)、(軍機處錄副奏摺)錄出,也有從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臺灣《宮中檔乾隆奏摺》中錄出七件奏摺,有一部分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清檔(硃批奏摺),《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集》出自故宮博物院。

從以上《唐英全集》內容的來源可以看出:《唐英全集》內容的真實性是絕對可靠、毋庸置疑的!

《唐英全集》第四冊與陶瓷有關的內容部分也是非常繁多,看此書不在於“讀”,而是要進行深刻“解讀”,根據這些珍貴史料進行分析研究,再和現代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有價值的結論。這也是我這些年來研究《唐英全集》的心得體會,由於內容太過繁多,本文先列舉部分內容,在以後的系列文章中再陸續解讀其他相關內容。

以下就是我對《唐英全集》部分內容的解讀:

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1.《唐英全集》第四冊第1182頁“請定次色瓷器變價之例以杜民窯冒濫折”中記載:“......竊奴才於雍正六年奉差江西,監造瓷器。自十月內到廠,即查得有次色和腳貨一項,系選落之件。從前監造之員,以此項瓷器向無解交之例。隨散貯廠署,聽人匠使用,致破損遺失,......所有數目俱無從查核,……計次色腳貨及破損等數,幾與全美之件相等

譯文大意:

唐英於雍正六年奉旨前往江西任職,在景德鎮御窯廠負責監造官窯瓷器(即任督窯官一職)。在十月份到御窯廠,就查出有“次色”和“腳貨”這類瓷器,屬於沒有選到皇宮去的瓷器。以前的督窯官,從來沒有把這一項瓷器向皇宮上交過,隨分散存貯在御窯廠裡,任聽管理者及工匠們使用,以至於使這些瓷器破損和遺失.......這類瓷器所有數目都沒有辦法去查證核實……據統計次色和腳貨瓷器的數量幾乎和送給皇宮的正品瓷數量相等(其實數量更多,在後面的解讀中再出具證據)。

這段內容證明

“官窯瓷器個個都是百裡挑一,除了送到皇宮去的,其他的都必須通通砸掉”的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這也是很多專家們和拍賣行一直以來持有的觀點。給宮廷燒造的瓷器都是根據宮裡面的需求,按皇上旨令的種類和數量定燒的,燒造的時候都是按照要求的數量多出一倍以上燒造,以確保能按旨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除了燒殘的、破裂的這類有明顯缺陷的瓷器需要銷燬以外,其他大量的沒有選上的“次色”和“腳貨”瓷並不會被銷燬,這類瓷器數量其實遠遠大於選上的瓷器數量。後面奏摺中有確切證據,而且這類瓷器也不一定有多大的瑕疵甚至沒有瑕疵。只是數量上選夠皇上要的數量以外,剩下的都按照次色和腳貨來處理了。這個奏摺內容也證明在唐英上任之前,宮廷並不知道有這類瓷器存在。說明在他之前的幾任督窯官都刻意隱瞞了這個真相,也說明了這也是前幾任督窯官們徇私舞弊,貪汙等問題的“潛規則”。可能他們確實給宮裡面彙報的是除了送給宮裡面的瓷器其他的都砸掉了。所以宮裡面到現在也一直有這個說法。再加上後來為了凸顯出官窯瓷器的名貴及稀缺性,和拍賣市場的推波助瀾,這種錯誤的說法被無限放大了。而事實並非如此。

歷史上記載唐英廉潔奉公,督窯有方。除了他在管理窯務方面的成就,應該也與他不與以前的督窯官們同流合汙,而且作出的這些“檢舉”舉動有關。

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2.《唐英全集》第四冊第1183頁“

請定次色瓷器變價之例以杜民窯冒濫折”中記載:“........隨呈商總管年希堯,將此次色腳貨,按件酌估價值,造成黃冊,於每年大運之時一併呈進,交貯內府,有可以變價者,即在京變價,有可供賞賜者即留備賞用。自奴才到廠之後,於雍正七年為始迄今,總屬如此辦理。今有乾隆七年12月12日接到養心殿造辦處來文,內有傳奉本年6月23日諭旨:嗣後腳貨,不必來京,即在本處變價,欽此。.........”

譯文大意:

唐英給乾隆皇帝寫奏摺,並上報總管年希堯,把這些次色和腳貨瓷器按件評估價格,整理登記造冊,在每年的往京城運送瓷器的時候和正品瓷一起運到宮裡,交給內務府存儲,有能賣掉的,讓內務府在京城賣掉,有能用來賞賜的就留作皇上賞賜用。自從唐英到景德鎮御窯廠上任之後從雍正七年開始到現在(乾隆七年)一直如此辦理。

現在於乾隆七年12月12日,接到養心殿造辦處來文,裡面有皇上6月23日的諭旨:以後的這些次色和腳貨瓷器,不要再送到宮裡面來了,就在景德鎮御窯廠由唐英負責賣掉。

這段內容證明

宮廷內務府從雍正七年至乾隆七年這十四年間,內務府在京城售賣過這類官窯瓷器,且時間漫長,數量巨大(這在以後再述)。更重要的是,從乾隆七年開始,唐英拿到了“合法賣官窯”的聖旨!從此唐英在遠隔皇宮數千裡的景德鎮,有了公開合法售賣官窯的權利,一直到乾隆二十一年(中間調離兩年),這十幾年間唐英對於官窯瓷器的處理上可以說是一手遮天了,即使最廉政的官員在這樣的權利下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況且乾隆時期朝政並不廉政,比如大貪官和珅就是乾隆的寵臣,在這種大環境下,唐英怎麼樣做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手握聖旨,啥是正品瓷啥是次色瓷他說了算,燒多少賣多少賣什麼樣的檔次都是他說了算。這也是因為他剛上任後廉潔奉公的做法博得了乾隆皇帝的賞識和極大信任的結果。所以現在民間存在的很多的官窯瓷器應該就是雍乾時期由內務府和唐英大量賣給當朝的達官貴族的,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這些人物們。只是由於清晚期外強入侵,戰亂導致了這些瓷器不得不被窖藏在各種地方,由於從英法聯軍侵入中國一直到八國聯軍、軍閥混戰、國共內戰、日本入侵、再到內戰,新中國成立、包括十年浩劫等等,這一百多年的動盪歲月裡,很多當年的窖藏已經斷了線索,甚至沒了主人。在近三十年改革開放大破土大動工搞建設,包括翻修老宅等,才使得有些被窖藏的官窯瓷器被發現了出來。只是這類瓷器當年買來就是當作藝術資產收藏,買的價格都不便宜,沒幾個是被拿來使用的,再加上一百多年的窖藏,保存及其完好,很多在外觀看起來和新的一樣。這也就不難理解,用已有的鑑定理念和那些被歪曲的理論根本就沒辦法給這類藏品證明身份了。

鐵證如山: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

3.《唐英全集》第四冊第1200頁“恭繳次色黃器及次色祭器折”中記載:“.......竊查窯廠燒造瓷器,除上色進呈外,所有選落之次色,於乾隆七年六月內欽奉諭旨:嗣後腳貨器皿,不必送京,即在本處變價,欽此欽尊在案。嗣經奴才以選落之次色內有黃器,並五爪龍等件,民間未便使用,似宜仍運進京添補副裕等由,奏請聖訓。於乾隆八年三月欽奉硃批:黃器如所請行,五爪龍者,外邊常有,仍照原議行。欽此,欽尊,亦在案。........”

譯文大意:

奴才查得窯廠燒造的瓷器,除了上色正品瓷器上貢到宮廷外,所有選落的次色和腳貨瓷器,於乾隆七年六月接到皇上諭旨:“以後次色及腳貨器皿不要再送到宮裡來了,你就在景德鎮本地賣掉。”經奴才考慮這些選落的次色瓷器裡面,有黃釉和五爪龍等器皿,這些瓷器民間不能使用,應該仍然運進宮裡以添補庫存,奏請皇上定奪。乾隆八年三月乾隆親自批示:“黃釉器皿按你所說的送到京城來,至於五爪龍器件,外邊比較常見,仍然按照原來的決定賣掉。”

這段內容證明:

乾隆皇帝在乾隆七年六月下旨讓唐英在景德鎮變賣次色和腳貨瓷器,實際上是給唐英合法賣官窯的聖旨。唐英為了表現出自己做事的嚴謹和對皇帝的忠誠,又寫奏摺給乾隆皇帝說,這些次色瓷裡面有黃釉器皿和五爪龍瓷器,這些瓷器民間不能使用,他也不敢賣,還是希望和正品瓷器一起送到京城。乾隆皇帝對唐英極其信任,除了黃顏色的瓷器外,五爪龍瓷器照樣讓唐英賣掉。這就打破了“五爪龍是皇家專享的,民間是不能用的,甚至說用了會殺頭!”的理論學說,這個理論左右了很多人的收藏方向,甚至很多人都不敢碰這些瓷器,因為很多專家說是假的,民間不可能存在五爪龍器件,相信很多人也都聽到過相關理論。

乾隆七年開始到乾隆二十一年,唐英共賣了多少件官窯瓷器?又賣了多少件五爪龍瓷器?這個數量是很驚人的,單位是萬,在以後的文章裡,會有更確鑿的數據作證呈現給大家。

鐵證如山!通過對以上《唐英全集》中相關資料的研究,以下幾個影響收藏界多年,根深蒂固的錯誤理論以後應該作古了:

  • 1.“官窯瓷器都是百裡挑一,除了送到皇宮去的,其他的都要銷燬”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 2.“官窯瓷器是皇家獨享,民間不能使用”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 3.“除了外國軍隊入侵搶走的以外,極少有官窯流向民間,民間很少有官窯瓷器存在,流散的官窯瓷器基本都在國外。”這種理論是錯誤的!
  • 4.“五爪龍是皇家專享的,民間是不能用的,甚至說用了會殺頭!”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唐英全集》2008年出版,當時總共印了300套,估計大部分都被各大圖書館和專業機構收藏,再加上作者在古陶瓷和收藏行業並無什麼名氣,故很多人對此並不知曉,或者只是聽說皮毛。在現代這個信息極其發達的社會實屬不該。但不管怎樣,謬論最終會被拋棄,還在堅持那些謬論的人應該及時醒悟,畢竟真理有時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尤其是在信息共享程度這麼發達的社會,謬論可以忽悠一時,但覺對忽悠不了一世。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才是正確的方向,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2020-03-29

御珍堂主於深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