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愛默生在《我的信仰》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將會被某個陌生人一語道破。

"

你相信嗎?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在這世界上百分之80以上的事情中,人類佔有的主動權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無論我們處於什麼狀況,我們都可以選擇接受亦或是拒絕。

有人說,當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小於百分之五十的時候,就應該果斷的放棄它,無論它能帶來多大好處。

然而人們可以拒絕任何東西,卻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

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我們就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本書作者斯科特帕克,曾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及美國政府部門擔任心理醫生,為美國軍官及要員做心理治療。

在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治癒了數以萬計的病人,並以自己的從業經驗為基礎撰寫了這本《少有人走的路》。

在書中,他將傳授給我們一種獨一無二的傳統心理分析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人生中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過程,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究竟是什麼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又能遇見什麼樣的風景?

下面就讓我們跟著作者斯科特.派克一起走進這本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的心理學傑作《少有人走的路》,去探尋生命中最寶貴的意義吧。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1

用自律解決問題

自律,包含著具有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它們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以及保持平衡。

它們在內心深處相互影響,又在實際行為中互相作用,它們並不複雜,即使是10歲的小孩也能夠最終掌握。

不過有時我們也許會由於缺乏勇氣,忽視了它們的存在。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向派克求助,想糾正她在最近幾個月裡,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

初步瞭解了她的情況後,派克就同她一起探討了她對老闆的看法;老闆對她的態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

除此之外,他們還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願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

然而無論如何努力,這種常規心理分析和探尋方法卻始終並未觸及她問題的癥結。

直到派克發現了一個久被忽略的領域,才使治療迎來了第一個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派克問女財務分析師。

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派克接著問,"還是蛋糕上塗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派克接著又問。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他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

結果意外發現,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的六個鐘頭裡,她就儘量規避棘手的差事。

於是派克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的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裡,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

從事財務工作的她深諳這種處事方法的利害關係,便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對這位財務分析師來說,導致她逐漸出現拖延工作的症狀並使之不斷加深的,不是自身能力的不足,也不是對自己現階段狀況的不滿,更多的是貪圖一時安逸,一味的選擇"先甜後苦"的處事原則。

派克指出,面對問題.,感受其中痛苦,然後找辦法解決問題並享受過程中的快樂才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美國開國先哲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惟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

面對問題,聰明者不會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將其戰勝為止。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依然有很多人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它們像山一樣橫亙在我面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多人顯然忽略了其中的道理。

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是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

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顯然一點好處也沒有;指望別人解決,也不是聰明的做法。

唯一的辦法是——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還是由我來解決!"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大多數人,不是有神經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調,它們都是由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表現症狀卻恰恰相反。

對此,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而無論是把痛苦轉移到集體上亦或是社會身上,其後果都是可悲的。

就像上世紀60年代,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說的那樣:"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兩千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過:"人生不斷學習生存,人生也不斷學習死亡。"

在他看來,人越是活得長久,歷經的生與死也就越多,與此同時也就越會經歷更多的快樂和更大的痛苦。

而在這漫長的生命過程中,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實踐"擁抱自由、尊重事實、迎接新的挑戰、欣然接受真相"這四種原則,使自己的身心保持平衡狀態,精神、心理和靈魂就能達到更高的層次。

2

愛即自律之源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而它的原動力即是——愛。

派克給"愛"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

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

其次,被愛作用的雙方都是獲益的,即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能幫助自己成熟。

第三點,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不愛自己的人,絕對不可能去愛他人。

第四點, 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它意味著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在心理治療中,愛的地位無可比擬,大多數病人卻對愛的本質似是而非。

有一個年輕的男性病人,他膽小怕事,性格拘謹而內向,他說:"母親對我的愛太深了!我到高中三年級,她都不肯讓我坐校車到學校去。我苦苦哀求,她才讓我坐校車。她怕我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她天天開車,把我送到學校並接我回家,這給她增加了許多負擔。她真的是太愛我了!"

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

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以致無法正常生活。患有"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的人,只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甚至沒有精力去愛別人。

而就像派克在治療患有消極性依賴心理的患者時說的那樣:"想讓別人真正愛你,恐怕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的只是消極接受別人的愛,就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3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

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說過:"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願,我們就會發現,愛的意願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

我們想要完成意願、讓頭腦清醒、讓心智健全所需要的努力,就是關注的體現。

而體現關注一種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宏觀意義上很廣的"愛",派克是這樣解釋的,他說,愛其實是一種"雙向車道",一種典型的互惠行為,但它需要接受者懂得給予,同樣給予者也要懂得接受。

顯然,這種互惠行為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當人們以謙遜的態度行使權力時,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衝突,而往往在此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告訴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譬如,父親批評兒子說:"你最近怎麼鬼鬼祟祟的?"

其實父親的潛臺詞是:"你不應該鬼鬼祟祟的,你這樣是不對的。我有權批評你,因為我就從來都不鬼鬼祟祟的,我是正確的。"

指出別人的缺點,即告訴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你應該做出改變",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批評他人很容易,不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評當成家常便飯。

可是大多數批評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反而會使局面更加混亂。

真正具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批評別人或與對方發生衝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他們勤於自省,時刻保持著自身的誠實謙遜。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14世紀一個英國僧侶說:"誠實和謙虛,意味著有自知之明。"

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壓抑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

派克指出,對別人提出批評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僅憑直覺就堅定自己是正確的,另一種是經過反省確認自己有可能正確。

我們可以試試懷著"自己有可能正確"的謙遜態度、站在對方立場上去稱述自己的想法。

它能促使我們變的自律,謙遜並柔和,親密關係也有會因此錦上添花。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派克說,愛的本質是自我完善,而愛的風險之一,就是必須進入未知的領域。

放棄落後陳舊的自我,把陳腐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及時拋棄狹隘的人生觀,我們才能最終迎來心智的成熟。

4

神奇的力量——"潛意識的智慧"

以奇異形容某種事物,就意味著它不合邏輯、離經叛道,沒有按照我們熟知的自然法則運行並隨之出現意料之外的結果。

正如生理上的疾病未必一定和心理上的疾病有關,但事實上二者之間的聯繫卻是普遍存在的。

我們往往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生病,卻很少了解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保持健康。

你去請教一個醫生,腦膜炎因何而起,他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那還用說,當然是腦膜炎雙球菌造成的。"

顯然,這種回答往往不能解決某些關鍵性問題。

後來糾正這種錯誤觀念的責任就落到了榮格肩上,他創造出"潛意識的智慧"這一名詞,而派克的經驗也認證了榮格的看法。

在派克看來,心理疾病並非淺意識所致,它屬於特殊的意識現象,或是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聯出現了問題。

以抑鬱症為例,弗洛伊德發現,在很多病人的潛意識中有著某種無意識的被壓抑的慾望和憤怒,消極的情感不斷積聚,才使得他們患上心理疾病,所以潛意識領域就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讀到此處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慾望和感覺為什麼會進入潛意識?

它們為什麼要受到壓抑呢?

答案是它們長期被意識摒棄和排斥,而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人類有潛在的憤怒,是自然而然的事,它本身不構成問題,但人類的意識卻不願面對這種情形,不願承認處理消極情感而帶來的痛苦。

寧可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摒棄和排斥,由此才導致了心理疾病的產生。

派克一再強調,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努力,我們往往習慣於保持原狀、使用陳舊的地圖、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荊棘遍佈,然事實是唯有走上這條道路我們才能得以成長。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病態的自我和一個健康的自我,即使內心充滿恐懼,性情無比固執,我們的身體裡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也許這力量很小,但它積極健康向上,它推動我們心智的成熟,它喜歡改變和進步,嚮往新的,未知的領域,它願意做好屬於自己的工作,甘願冒心智成熟帶來的一切風險。

同樣,無論我們表面看上去多麼健康,心靈進化到了怎樣的程度,我們的身體裡也始終有另一部分力量,它不想讓我們付出任何辛苦,它堅守熟悉的陳舊的過去,害怕任何改變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代價地享受舒適,逃避痛苦,寧願為此付出無效,停滯乃至退化的代價。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就像我們做出決定時有時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我們採取某種行動,卻不瞭解個人真實的動機,我們也無法看清自己的選擇會造成什麼結果。

比如說當我們感情用事,輕率地拒絕某位客戶的要求時,我們真的瞭解自己是在做什麼嗎?又如我們可能不問青紅皂白,就動手打自己的孩子。

我們對部下頤指氣使,隨意予以升遷或者降職。

我們瞞著配偶和別的異性眉來眼去的打情罵悄。

這時候的我們,果真有著足夠的自知之明嗎?

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有憑藉足夠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著心智成熟之路緩緩向前進,點滴的認知和經驗才會慢慢彙集起來。

3分鐘帶你領讀《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荊棘遍佈

正如路遙在《人生》中所寫到的那樣,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屏氣凝神,靜思自身。

少有人走的路,也會繁花盛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