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丨商祖白圭的三大運營智慧

輔新書院 2019-03-14 14:38:44


薦讀丨商祖白圭的三大運營智慧


輔新書院成立於2016年,源起於北大燕南園三松堂馮友蘭先生“闡舊邦以輔新命”的哲學思想。踐行文化自信,傳播中國哲學,弘揚企業家精神,陶鑄新商業文明。源於文化,長在鏈接,成之孵化,復以維新,立志成為新時代中國第五大書院。以文興商,以商興國。


薦讀丨商祖白圭的三大運營智慧


達齊國海白圭先後在齊、秦等國經商。他是我國最早的經濟謀略家、理財家,商人的祖師爺;宋真宗曾封白圭為“商聖”,從此民間稱他為“人世財神”。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曾高度評價白圭:“天下言治生祖白圭。”他自成體系的商業運營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斷到明清,最大的商幫——徽商還保存了許多兩千年前白圭的遺風。


薦讀丨商祖白圭的三大運營智慧


范蠡都曾向他請教過致富的辦法。在如今看來,白圭的經商之術之所以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是由於我們也在遵照或曾經施行了他的這些運營之道。白圭在理論中探究出的經商理念很多,以下幾點運營準繩值得企業運營者用心揣摩研討。“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白圭對經商的機遇把握得恰如其分,在收穫時節或豐年,農民大量出賣穀物時,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這時比擬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黃不接時,適時出賣糧食,同時購進暢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而且白圭所說的“與”,是予人實惠,當某些商品積壓暢銷時,一些奸商坐待價錢貶得更低再大量購進,而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錢來收買;等市場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又奇貨可居,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錢及時銷售,滿足人民的需求。白圭的這種運營辦法,既保證了本人可以獲得運營的主動權,取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理了商品的供求和價錢;在一定水平上維護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普通消費者的利益。無怪乎白圭自詡為“仁術”。白圭為國理財,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在運營上從不厭棄小惠小利,也從不靠陰謀停止狡詐。他以為真正的商人,不應惟利是圖,應當有“智、勇、仁、強”四種天性。即經商發財致富,就要像伊尹、呂尚那樣謀劃謀略,像孫子、吳起那樣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樣果斷。假如智能不能權變,勇缺乏以決斷,仁不擅長取捨,強不會創業,無資歷去議論經商之術了。


薦讀丨商祖白圭的三大運營智慧


這一運營原則,直到今天仍為商界效法和自創。“悲觀時變、兵貴神速”:白圭經商速戰速決,不誤機遇。他依據古代的歲星紀年法和五行的思想,運用天文學、氣候學的學問,總結出一套農業收成豐歉的規律,並遵照這個規律停止買賣,豐年糧價低廉收買糧食,到豐年糧價上漲時出賣,從價錢差中能夠取得成倍的利潤。白圭的這套商情預測理論,其實就是一種農業經濟循環論。爭時是經商理財的最高境地,所以要“既饒爭時”,“與時俯仰”。商場好像戰場,運營者要有擅長察看市場行情變化;抓住了市場變化中的有利商機,還得有“若猛獸鷙鳥之發”的決斷力,就像猛獸、猛禽撲捉食物那樣,疾速、矯捷地做出最佳商業決策。“薄利多銷,積聚久遠”:在白圭生活的時期,由於銷售對象都是貧寒的平民百姓,所以白圭不斷採取“薄利多銷”的運營戰略,不進步商品的價錢,而是經過加快商品流通、擴展銷售的來獲取利潤。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運營上,白圭不斷主張“欲長錢,取下谷;長石鬥,取上種”的經商思想。意義是說假如為了省錢而買穀物本人吃,就買差一些的穀物;假如是為了做種子來年歉收,那就請買上等的種子。他不但為對方著想,還方案得合情合理,既要節省,又要豐產。這種運營思想和真誠為顧客著想的人在往常也是極少見的。許多商家假如真把顧客當做上帝來看待,就應處處為顧客著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樣想在前邊,這才是最有效、最讓人敬佩的經商戰略。市場經濟活動中,要考究商業謀略,要“幹一、研二、想三”,即幹著如今的生意,同時研討下一步做什麼生意,再就是不忘察看市場的“風雲變幻”,揣摩第三步往哪個方向開展。只要這樣做,企業才幹在穩步開展,加強實力,持有潛力,保證企業可以獲取長期的、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薦讀丨商祖白圭的三大運營智慧


“成一家之言,通古今之變。”為什麼一個王朝會興,一個王朝會衰;一個人做事情會成,另一個人做事情會敗。道理在哪兒?以終始為鑑,方能“見盛觀衰”。

轉自丨新浪新聞·皓月孤獨瘦弱慕

輔新書院正式推出“仁商”理念,營商致仁,仁愛致富。企業經營者以成為仁商為根,結出百年企業、百年家族為果。書院將圍繞仁商培養展開一系列工作。做仁商,利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