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2018年9月10日,澎湃網公佈了34個菜系340道“中國菜”, “剁椒魚頭“被評為“中國菜”湖南十大經典名菜。這道菜色以鮮辣適口著稱,是湘菜的代表作之一。和其他地區的辣味相比,湘菜更加註重鮮辣,塑造了湖南人怕不辣的傳奇。

01

後來居上 辣味濃重

湘菜的鮮辣源自辣椒的普及和使用。《楚辭·招魂》稱:湘菜“大苦鹹酸,辛幹行些。”說明戰國時期的湘菜側重於酸苦。時至西漢,馬王堆的竹簡食單顯示,當地飲食口味轉向了酸、甜、苦、辣、鹹等多種口味。

辣椒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16世紀傳入中國。明朝養生學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首次記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湘廚在湘菜中大量使用辣椒,形成了辣味鮮明、本色通透的特點。

鮮辣並不是單一的味型,而是由酸辣、麻辣、糊辣、油辣、香辣、脆辣、鮮辣等組成的多種味型,辣的程度分為微辣、溫辣、強辣和猛辣等類別。製作手法又有辣椒醬、辣椒油、剁辣椒、泡辣椒、漬辣椒、醃辣椒、醬辣椒、幹辣椒、辣椒粉等種類,可謂百花齊放,獨樹一幟。

同樣是辣,湘辣和其他地區的辣略有不同。川辣突顯麻辣,花椒配合辣椒,麻香四溢之餘,消減了辣的刺激性。黔地注重酸辣,把辣椒泡製發酵,辣椒素隨之損失大半。滇民喜食糊辣,爆炒過後的辣椒,辣味大打折扣。陝地偏重鹹辣,鹹勝於辣,辣性衰減。湖南保持著原汁原味的鮮辣,是湘菜個性張揚最好的註解。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2

性熱祛溼 藥食同源

湖南位於長江中游,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地勢低落,呈蹄形,全省以洞庭湖為中心,湘、資、沅、澧四水為骨架。當地年平均氣溫一般為16~19℃,年均降水量達1300毫米以上。全省群山環抱,河網密佈,造成境內平均溼度高,晝夜溫差大。

湖南雨熱同季,溼氣過重,當地人易受溼邪侵擾。《黃帝內經》認為:“溼勝則濡洩。”溼邪入侵導致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痰膩傷脾等症狀。清朝醫家趙學敏編寫的《綱目拾遺》註釋:“辣茄性熱而散,亦能祛水溼。”清朝名醫龍柏在《藥性考》也指出:辣椒“溫中散寒,除風發汗,去冷癖,行痰逐溼。”中醫經過臨床實踐,證明辣椒能夠有效剋制人體內溼氣的蔓延。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辣椒富含辣椒素、二氫辣椒素、胡蘿蔔素、維生素C、P及鈉、鈣、磷、鐵等營養元素,有驅寒除溼、柔和血管、興奮神經等作用。食用辣椒能夠加速排汗,促進人體的排水機能。起到加快新陳代謝、軟化血管、增進食慾的效果。

湘菜佐以辣椒,是因地制宜、祛溼健脾的必然選擇。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3

人文情懷 無辣不歡

明清時期,湖南因戰亂兵燹,導致十室九空,人口銳減,經歷兩次大規模移民,人口數量逐漸恢復元氣。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湖南總人口1917162人。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全省人口僅存121餘萬。但隨著大量外地人的湧入,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湖南人口劇增至1354萬。至鴉片戰爭前夕,當地人口已達1989萬,是明朝湖南人口的十倍。

人口的重組對湖南的風土人情影響甚大。新移民開拓進取、冒險擔當的精神,和當地原住民的吃苦耐勞、剛正不阿的精神相結合,而漢族和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和睦交融,塑造了湖南人是非分明、率性堅毅、驍勇強悍的性格。

著名學者錢鍾書曾說過:“中國有三個半人,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湖南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而湖南人的影響尤為深遠。”湖南人豪爽剛烈的性格,在辣椒的刺激下,精神更加振奮,個性更加張揚。人文情懷和喜食辣椒一拍即合,產生共鳴,造就了“無辣不歡”的內需。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4

以辣代鹽 獨具湘味

湖南地處華夏腹地,“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其地貌特徵的真實寫照。在古代,湖南山區眾多,土地貧瘠,客觀上造成環境閉塞。相較周邊地區,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處於劣勢地位。交通不便,加劇了湖南物資供應趨於緊張,尤其是食鹽供應嚴重不足,當地流傳著“鬥米斤鹽”的民諺。

長期缺鹽,會使人體出現腿軟乏力、噁心嗜睡、精神不振等症狀,鹽中的鈉元素是維持機體滲透壓最主要的離子成分,是構成細胞膜電荷穩定的主要成分。事實上,每100元辣椒中富含鈉246.9毫克,是豆漿的近十倍,是胡蘿蔔的3倍多。

據清朝文獻顯示:“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辣椒夏能祛溼,冬能禦寒,恰好成為食鹽的替代品。湖南當地出產“牛角班椒”、“燈籠椒”、“朝天椒”、“五爪龍椒”、“死麻子班椒”等品種,質優價廉,產量穩定,解除了缺鹽的後顧之憂。以辣代鹽的權宜之計,促使湖南人養成了喜食鮮辣的習俗。

四川、貴州人先讓讓,真正愛辣辣辣的人在湖南

05

百味調和 兼收並存

湖南山川孕育,物產豐富,蔬果河鮮,四時不絕,這為湘菜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湘菜既有經濟實惠的大眾菜式,又有陽春白雪的宴會佳餚。根據食客需求的不同,湘菜包涵了接地氣的家常菜餚,還涉及療疾健身的藥膳飲食,成為中華餐飲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民國時期,湖南督軍譚延闓喜好美食,邀請長沙名廚曹藎臣,吸收蘇菜、粵菜的精華,對湘菜進行創新改良,推出了全家福、百鳥朝鳳、組庵魚翅、子龍脫袍、霸王別姬、三層套雞、東安子雞、麻仁香酥鴨、花菇無黃蛋、牛中三傑等“組庵湘菜”,倍受稱讚,有“湘菜之源”的美譽,辣椒在其中調和百味,交相輝映。

湘菜廚師擅用辣椒,做到“蓋味不搶味”。在辣味的陪襯下,巧妙搭配山珍河饈、海鮮臘味等食材。烹飪時,食材本味和鮮辣之間,有輕重、濃淡、先後的層次感,再加湖南自產的豆豉、茶油、菌油等風味土產,諸味並存,廣受好評。廚師恰到好處地使用辣椒,形成了湘菜中必不可少的味覺元素。

在地球上,有條東起東亞,西至北非,南涉南亞、北及中亞的“辣帶”。地處東亞“辣帶”中心的湖南,流傳著“辣妹子從小辣不怕,辣妹子長大怕不辣,辣妹子嫁人不怕辣”的歌詞,表現出辣椒不只是具有火辣的共性,還具備鮮辣的個性,實現了由“口味辣”向“社會辣”的轉型。

周軍亮 《湘菜風味特色之——辣》

益 華 《閒語湘菜之辣》

周渝淋 《湘菜因它們而香辣》

蔣祖煊 《湖南辣椒與湖南菜》

蔣深 《思州府志》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計白當黑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