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環保稅過百億,高汙染低效能產業被擠出市場

上半年環保稅過百億,高汙染低效能產業被擠出市場

環保稅開徵至今已歷時一年有餘,其成效如何,備受業界關注。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1—7月環保稅已超過165億元,同比上幅70.4%。通過正向激勵機制與反向倒逼的雙重作用,環保稅促進治汙減排的正效應正逐步顯現出來。

目前,我國已構建起以環境保護稅為主體,以資源稅、耕地佔用稅為重點,以車船稅、車輛購置稅等稅種為輔助,涵蓋資源開採、生產、流通、消費、排放五大環節8個稅種的生態稅收體系。近日,財政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環境保護稅165億元,同比增長70.4%。

相關部門負責人進一步指出,環保稅將會出現更多的差別化,在單個企業繳納環保稅方面,排放高和排放低的企業將會存在較大差別,這也會增加企業減排動力。同時,通過差別稅率對企業進行甄選、分化,高汙染、低效能企業將被擠出市場,而高效能、低汙染企業從中受益。


“剛懟”違法排汙

歷經十載醞釀、多次刪修的《環境保護稅法》,明確對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等4大類汙染物、共計117種主要汙染因子進行徵稅。作為首個明確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獨立型環境稅稅種,環保稅徵稅對象主要是企事業單位,居民個人不屬於納稅人。隨著環保稅今年1月1日正式開徵,施行近40年的排汙收費制度的排汙費也隨之壽終正寢。

此前徵收排汙費是部門規定,而收稅則上升至國家法律高度。根據財政部數據,2003年至2015年,全國累計徵收排汙費接近2109.69億元。《2015環境統計年報》的數據顯示,全國生產部門四大類重點汙染物排放量,按照排汙費收費標準計算的應繳總額將近550.48億元,實繳金額卻不足35.25%。此外,排汙收費制度也存在缺少法律依據、強制性不足、徵收標準偏低、對企業責任重視不夠等缺陷。

“比起排汙收費,稅收手段更具固定性與強制性。”由排汙費到環保稅,排汙成本會有所提升,需要繳納的稅費、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會更高。徵稅既有相關法律作為有力依據,徵稅機構——稅務部門自身的徵稅能力和執行力度也更強更剛性。作為首個體現“綠色稅制”的綜合稅種,環保稅平穩實現了排汙費“費改稅”並順利完成首年徵收。相應地,環保稅在執行效果上也會有所進步,更有利於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巧用“加減法”撬動治汙空間

然而環保稅的環保意義和社會意義遠大於財政收入意義。業界認為,根治環境沉痾並非僅僅是遏制汙染,更為重要的是發揮環保稅作為稅收的“槓桿”調節作用。

從反向約束來看,環保稅針對不同危害程度的汙染因子設置差別化的汙染當量值,實現對高危害汙染因子多徵稅。環保稅的開徵,倒逼企業進行節能減汙技術改造的同時,也極大促進了區域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環保稅開徵以來,地區二氧化硫同比下降逾1.98萬噸,降幅遠超19.85%。

從正向激勵來看,促進企業減排的意圖也體現在環保稅的減免規定上,比如:依法設立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堆肥廠依法予以免徵環保稅。2018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享受達標排放免稅優惠的城鄉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累計免稅28.2億元,佔減免稅總額的35.84%。

由於環保稅的法定性和強制力,對於企業的自我約束起到了一定作用。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汙染者付費”原則,也意味著多排放多繳稅成為企業生產剛性的制約因素。一年半的改革調整下來,一部分重汙染、高耗能企業或是兼併重組,或者設備技術升級,汙染物排放已經有一定減少。

綠色稅收將往哪兒走

從應稅汙染物類型看,作為徵稅對象的四大汙染物中,大氣汙染物是“大頭”。2018年前三季度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徵稅分別為134.8億元、10.5億元、4.59億元,佔比分別為88.58%、7.16%、2.98%。主要徵稅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環保稅實施的關鍵是如何做到精準徵收。

2018年國稅與地稅機構業務完成合並。也就是,合併之後沒有地稅這一說了,業務一併併入國稅。環保稅法突出強調了企業的主體責任,由企業自主進行納稅申報。而要實現環保稅的精準徵收,關鍵還是在於大幅提升有關部門的汙染物監測能力。由於環保稅徵收具備法律威懾作用,企業偷稅顯然要面臨刑事處罰,這就利於提高數據真實性。

而對於如何把握減徵的相關界限,環保稅法實施條例也進一步明確限定了適用減稅的條件。誠如企業如果汙染排放大幅低於標準排放濃度,可以享受25%和50%的環保稅減免。2019年4月,多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從事汙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公告》,對符合條件從事汙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的激勵下,這些企業更有動力主動進行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進一步減少汙染物排放量從而享受更多的稅收減免。

開徵環保稅、大規模減稅降費,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也帶來了更多綠色動能。但另一個明顯的特徵也開始浮出水面:隨著環保力度愈發嚴苛精準,環保滯後特別是有汙染問題的企業,都很難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