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數字貨幣七大猜想

猜想1:央行數字貨幣未來在哪些場景的應用更合適?

貨幣的發展,特別是貨幣形態的發展,首先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是由於金融技術的不斷創新。這種金融技術不是科學技術的技術,而是金融本身的技術,或者說業務創新、產品創新。比如,借貸、資產證券化等。第三,科技的發展也促進了貨幣的發展。沒有金銀的提煉技術,也就沒有金銀幣;沒有紙和印刷的發明,應該也不會有紙幣。貨幣的進化,關鍵是新的貨幣形態要更方便交易、支付結算,同時可以降低貨幣流通本身的管理成本和運營成本。現在的紙幣現金,雖然比金屬貨幣方便,成本也低,但依然有許多不方便的方面,同時還有巨大的社會成本——包括央行的管理和發行成本、商業銀行及商業機構的運營、管理和操作成本。如果有更好的技術產生新的貨幣形態,哪怕效率持平,但在成本上能大幅地降低,對社會也將做出巨大的貢獻。而數字貨幣,提供了這方面的可能性。

自從比特幣出現以來,一方面人們看到了這個技術在貨幣發行方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這項技術在突破現有的管制為洗錢和非法轉移資產提供載體的現實。無論是為了技術的向善,還是為了防範技術的為惡,各國監管部門都加快了對這項技術的研究。在這方面,應該說,中國央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從目前中國央行所公佈的方案看,我們不僅在速度上走在了前列,在技術應用上也最開放。大多數機構,包括監管機構和商業機構,研究數字貨幣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而中國央行突破了這樣的思維侷限。如果只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的使用就只能侷限於區塊鏈上,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就有很大的侷限性。2019年2月,摩根大通宣佈推出基於區塊鏈的摩根幣,到目前未見有應用的報道。原因是摩根幣只能在摩根大通的區塊鏈上流通,具體場景還沒有確認。我國央行設計的數字貨幣,可以線上,也可以線下使用,連網絡都可以不需要,何況區塊鏈?所以,使用場景的想象空間是非常大的。

正因為侷限性小,什麼樣的場景更合適,就很難簡單推論。因為技術本身的可能性很簡單,關鍵是各類金融業務和商業交易的場景豐富多彩,這至少不完全取決於技術,取決於具體業務和交易的特點和習慣,更與人們的習慣、文化、利益、隱私意識等有關。

貨幣的應用場景既包括購物支付,也包括存款、貸款、匯款,貿易結算等銀行業務,也有期貨交易、現貨交易、衍生品交易、外匯買賣、股票買賣、貴金屬交易、票據交易與結算等。這些非常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是不是都適合數字貨幣的流通?或者說,在這些領域中,數字貨幣是不是比現在的電子結算更有優勢?現在還很難估量。

猜想2:央行數字貨幣對支付領域帶來多大影響?

對於數字貨幣的未來,人們從技術角度的推論比較多,很少從應用角度考慮。從紙幣的應用過程來看,並不是有了紙幣,金屬貨幣就被取代了。最初的紙幣相當於以後的莊票或銀行本票,是貨幣的憑證或代表,在流通中逐步被普遍接受,才定型為紙幣。當紙幣由中央銀行發行,同時在銀行結算、清算的基礎上,又有了記賬貨幣,或信用貨幣。所有的貨幣形態,都只是信用貨幣的具體表現形態。而我國央行發行的人民幣就是這樣的信用貨幣,它的具體形態包括銀行賬戶上的貨幣數字,即記賬貨幣、紙幣、硬幣。這些人民幣的表現形態互相可以任意轉換,沒有任何差別。今後發行的數字貨幣也是人民幣的一種表現形態,與現行的記賬貨幣、紙幣、硬幣沒有什麼差別。

現代的金融工具大多是在記賬貨幣的基礎上產生,這得益於記賬貨幣在銀行間結算、清算上突破了物理貨幣的侷限性。數字貨幣在結算、清算上是不是比記賬貨幣更優越還有待實踐的檢驗。特別是,脫離銀行賬戶體系的支付結算,除了點對點的好處以外,和現金一樣很難創新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

從支付應用的角度看,依然存在社會接受度的問題。對公支付一般都是有協議或合同條件下的支付,從支付那一刻的速度上看,現在銀行提供的電子支付完全能滿足需求。更關鍵的問題是,企業為什麼要放棄存款利息把人民幣從銀行賬戶劃到數字錢包裡?多一個賬戶,或多一個錢包,也增加管理成本。對個人支付的應用來說,也是同樣道理。此外,作為支付的一種方式,在現代社會、未來社會,點對點支付在整個支付結算中會佔多少比重?如果是很小的佔比,那麼支持點對點支付的技術優越性並不能支持數字貨幣整體的優越性。

實際上,無論是對於機構還是個人,對於得到的貨幣,其關心的是貨幣能不能使用,能不能買到東西,幣值是不是穩定等,至於這貨幣是什麼材質、用什麼技術,是不重要的。比如,對一個人來說,你手裡有一張百元大鈔,你肯定會關心這張紙幣是真鈔還是假鈔,如果是真鈔,你當然就不會擔心這張鈔票能不能使用。但是,你會關注這張紙幣是用什麼紙張製作的嗎?會關心它是用什麼印刷技術印刷的嗎,會關心它用了什麼防偽技術嗎?你不會關心這些問題。當然如果個人好奇心重,就另當別論。所以,數字貨幣對支付領域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影響,現在還很難說。

猜想3:央行數字貨幣將對現有支付格局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

金融創新源自需求,而需求有現實的需求和隱性的需求。支付寶是電商發展的現實需求,不是技術問題,當時銀行的技術都能支持這個需求,只是囿於制度、相互競爭,不敢大膽突破。如果當時各家銀行願意互相打開接口,就可以解決網絡跨行支付問題。如果當時銀聯已經上線,也能解決網絡跨行結算問題。當然,支付寶還是有創新之處,其把信用證結算的原理應用到支付結算中,以解決買賣雙方互不信任的問題。微信則是發掘出了網絡社交中的隱性需求,再進一步擴展到其他領域。

支付寶和微信之所以形成壟斷,其自身的競爭力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符合了人們的支付習慣。支付需要通用性,只有在同一個通道上,才能完成相互的支付。當初銀行就是因為互相接口沒有打通,不能進行網絡即時跨行支付,滿足不了網絡交易的需求。同樣道理,眾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互相不通,當然就不方便支付。支付寶的成功,並不是因為網絡支付這個形式,而是打通了各家銀行間的通道。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只要像支付寶一樣搞個系統就能成功,本身就是照貓畫虎。另一方面,支付的目的是交易,或者說消費,不是享受支付行為本身,只要對交易沒太大影響就行。在這個前提下,人們往往會從眾,往往會先入為主,不會費那麼大心思去比較與選擇。再一方面,就像賬戶太多、錢包太多一樣,支付賬戶太多,管理也麻煩,最後必然是集中到一兩個錢包或賬戶。所以,第三方支付壟斷也是自然的結果。

至於央行數字貨幣會對現有支付格局產生什麼影響,那要看央行數字貨幣在現實中受歡迎到什麼程度,在哪些領域或場景更適合使用。在我看來,數字貨幣並不是在需求基礎上產生的,而這和支付寶不同。雖然中本聰最初的目的是想為網上交易提供一種像現金一樣的支付手段,但比特幣從產生之初就偏離了這個初心。這之後所有關於數字貨幣的設想,都是從技術本身推演的。當然也有從需求出發的,但這些需求卻是監管要禁止的,比如洗錢、跨境轉移資產(所謂跨境支付的真實所指)、直接發行貨幣(也就是不用努力賺錢,自己直接印錢)等。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只是人民幣的一種形態,受不受歡迎,這往往不取決於技術的好壞或者先進與否,與人們的習慣、理念有關。第三方支付在中國和亞洲非常受歡迎,但同樣在亞洲,發達的日本人就是喜歡落後的現金支付。

猜想4:央行數字貨幣將給商業銀行帶來怎樣的變化和影響?

央行一旦正式發行數字人民幣,商業銀行就要提供數字貨幣服務。一是,要進行科技投入,建設銀行自己的數字錢包(相當於現鈔的金庫,我們也可以稱為“數字金庫”)和數字貨幣運行系統與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系統對接、與客戶的數字錢包對接;二是,確保數字貨幣與記賬貨幣、紙幣、硬幣的自由兌換,在賬戶方面,在現金賬之外要增加數字貨幣賬。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在會計科目上是把數字人民幣和紙幣、硬幣都歸在一個現金科目下,還是在現有的現金科目外再另設一個數字貨幣科目?如果不分,至少在庫存現金下需分戶賬;三是,代理央行做好數字貨幣對社會的發行工作和管理工作,包括數字貨幣的回籠;四是,為客戶製作數字錢包,而這個數字錢包可能是數字貨幣與現金的最大區別。如果客戶使用現金,其自備錢包或保險櫃,個人也可以直接把現金塞口袋裡。數字貨幣必須有專門的數字錢包,這錢包只能由央行製作和分發,或央行委託商業銀行製作和分發。

如果數字貨幣真的在流通中很受歡迎,那麼貨幣流通脫媒現象會更嚴重,會影響到銀行存款在貨幣發行量中的佔比。也就是說,隨著電子支付的發展,以前央行管理的流通中現金大量減少了,但因為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中多了一項數字貨幣。不過,因為可追溯,雖然數字貨幣不在銀行體系中,卻可能在央行的掌控中。

現金經過流通,會有破損和遺失。遺失不論,破損的要進行銷燬,而這是現金流通的一項非常大的成本。數字貨幣應該沒有破損和遺失的問題,但因為數字貨幣可追溯,流通的過程有完整的記錄,當數字貨幣回籠後,央行是不是要進行格式化,以確保央行發出的數字人民幣都是清潔的?這應該是央行的一項管理成本。

隨著數字貨幣的推出,商業銀行的競爭依然是金融服務和創新的競爭。至於數字貨幣,主要還是提供數字貨幣服務的能力。如果數字貨幣服務能力差,可能會影響銀行的存款業務,當然也影響競爭力。就好比在現金條件下,櫃檯員工識別真假幣的能力和點鈔速度很重要,如果做得不好,會影響存款的吸收。此外,貸款業務、銀行的風控能力、銀行的信貸評估能力、不良資產處置等,跟數字貨幣沒什麼關係,這些也不會受數字貨幣影響。至於發放貸款用什麼貨幣,還是看客戶的需求,一般是先用記賬貨幣入到客戶的銀行賬戶中,客戶根據支付的需要或直接匯款、或提取現金、或提取數字貨幣。再比如支付結算,首先當然是銀行自身的流程效率、數字化水平。跨行跨系統結算,都是使用央行的公共系統。客戶用數字貨幣點對點支付,那是客戶自己的操作問題,與銀行無關。總之,銀行的制勝之道,一定是金融服務能力和金融創新能力的提高。金融科技有助於銀行更好地提升這方面的能力,但數字貨幣卻未必。

猜想5:央行數字貨幣能否成為生息資產?

在資產負債表中,貨幣現金列在資產中。央行數字貨幣或者說數字人民幣,應該與人民幣紙幣、硬幣共同歸類為“現金”。現金是資產,但不生息。貨幣要生息,只有投入使用。資產只有投入經營才會產生效益,這個時候才被稱為“生息資產”。資產如果不投入經營,就是“閒置資產”。在數字錢包中睡眠的“數字貨幣”就是“閒置資產”,當然不是生息資產。

數字人民幣不可能獨立於“人民幣”之外,自身成為生息資產,當然也不可能成為被投資的資產。以人民幣紙幣炒作人民幣數字貨幣,也就是以人民幣炒作人民幣,是荒謬的。在外匯市場上外幣投資、兌換人民幣,是人民幣這個幣種,而不是人民幣的某個表現形態。

投資人民幣生息資產,一定是人民幣存款、人民幣債券、人民幣股票等以人民幣標價的資產,而不是人民幣的某個表現形態。

猜想6:數字貨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央行數字貨幣只是人民幣的一種形態,與現有的其他人民幣形態一樣。而人民幣國際化是人民幣的問題,與人民幣的表現形態是兩個概念。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關鍵在於三個方面:首先是國際貿易中的計價與結算,其次是能否成為儲備貨幣,再次是金融交易的主要貨幣。目前,前兩個方面進展較好,但由於金融交易中人民幣產品不多,交易也不活躍,制約了前兩方面的進一步發展。貿易計價和結算、儲備、金融交易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否在國際上被接受、被廣泛而活躍地用於這三個方面,主要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實力,而這些和是否使用數字形態的貨幣沒什麼關係。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之所以不能成為國際貨幣,就是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好、聯合國也好沒有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實力。

如果數字人民幣要在國際間流通,首先必須符合人民幣的跨境結算管理規定。在此前提下,需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建立一套類似於現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數字跨境支付系統,同時所有辦理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包括各國央行和商業銀行都要具備發行和回籠數字人民幣的能力,還要給所有使用數字人民幣的機構和個人準備數字錢包。而這個過程比現在的體系要麻煩。二是線下數字貨幣的進出境問題。各國對現鈔的進出境都有額度規定,海關會檢查。數字錢包進出境如何檢查,跨境支付如何管理?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

猜想7:中國央行若推出首個數字貨幣,對全球的貨幣形態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些國家央行在研究數字貨幣,但信息並不充分,進度很難估計。也有一些銀行和私人機構在研究,但信息也比較雜亂。因此,中國央行有可能成為首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央行。如果中國央行首先推出數字貨幣,無疑具有重大的示範意義。

首先是技術示範。目前各國央行和私人機構都在下大力氣研究的是,應用哪些技術發行數字貨幣。其中,大多數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但用什麼樣的底層技術以及加密算法又有各種選擇。中國央行這次是開放式的平臺,不侷限於區塊鏈技術,這個意義更加重大,因為這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可能。

其次是發行框架示範。這關係到數字貨幣的發行體系和運行管理體系建設,我國央行採用的是雙層架構。

第三個是社會的接受程度示範。這決定了數字貨幣是否具備全面替代現有貨幣形態的能力,或者只是現有貨幣形態的一個補充,因此更為關鍵。當然,數字貨幣也可能是不被接受。

第四個是社會成本示範。每一種貨幣形態的流通都有社會運行成本,比如金屬貨幣的社會運行成本高於紙幣,紙幣高於記賬貨幣。數字貨幣運行成本如何?目前的推論是其成本會更低,但這需要實踐的檢驗。

第五個是延展示範。即通過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可以探索相關技術在金融領域其他方面的應用。一種技術初始的應用方向可能會失敗,但往往會歪打正著地成功應用於其他領域。比如,數字貨幣技術在票據領域的應用,在此基礎上,有沒有可能創造新的金融工具?數字貨幣的結算方式,是不是可以應用於其他金融工具的結算?這些都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