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鬼》:貧窮是一種疾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染上的

雖然他生活在人群中,卻跟林中野獸一樣,他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個人也不愛,他在那些鄉下人中間只引起人們一種冷酷的輕蔑和無可奈何的反感。

尼古拉·眾聖是皮埃特村的神甫撿回來的一個棄嬰,他吃著百家飯長大。15歲的時候,他失去了雙腿成為了乞丐,後來的他因為固守自己的世界,不願做出新的改變,在熟悉的村落乞討四年,耗盡了人們對他的善良,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莫泊桑的《窮鬼》,短短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窮人悲慘的命運,但是莫泊桑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的文章總是充滿諷刺讓人深思,這篇文章也是如此。

《窮鬼》:貧窮是一種疾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染上的

消極的應對態度,決定了尼古拉的命運

尼古拉人生的最開始,確實是不幸的——他是一個棄嬰,但是那時的他並沒有因此而餓死,而是被好心的神甫撿回了家,帶回了溫暖的村子,依附眾人的慈悲佈施長大,幸運並沒有拋棄他,他在村莊裡健康長大。

可是,命運就是愛作弄人,他在十五歲那年,發生了第二次重大的不幸——麵包房的老闆為了逗笑取樂給他喝了酒,他醉倒在通往瓦維爾的大道上,腿被車碾壓,導致他在15歲那年從一個健康健全的小夥,變成了殘疾,從此過上了乞討的生活。

初讀之時,我將尼古拉的不幸歸咎於麵包房老闆,如果不是他,尼古拉也不會失去一條腿,也不至於淪落為一個乞丐,最後走向死亡。但是,再讀之時,我才意識到,尼古拉的窮,或許有腿疾的原因,但是他窮了一輩子,最後因“餓”而死,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自己對生活的應對方式。

人們太清楚他的為人了,40年來,老看見他那披著破爛衣衫的殘疾身體架在兩根木拐上面在各家破屋裡進進出出,人們早已感到厭煩。

從小到大,身為孤兒的他,依賴於人們的善良長大,但是他卻不知道,人的善良從來不是無限的,40年裡,他雖然斷了一條腿,但是之後的他沒有選擇其他方式去改變自己的生活,而是選擇了乞討度日,以至於人們對他越來越厭惡。

為什麼你不到別的村子去走走,老在這兒拐來拐去?”那時,他總會一言不答地躲開,他的心裡突然湧起一種對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懼。

一個人瘸了一條腿,確實是一件十分可憐的事情,但是尼古拉卻在潛意識裡,將這件事當做了“乞討”度日的理由。他依賴這種可憐,活在可憐帶來的舒適裡,慢慢從15歲長到了40歲,可是最後,只有他的身體長到了40歲成年人的樣子,內心卻完全沒有成年人的獨立。

人們眼中“可憐的孩子”逐漸變成了“該死的懶漢”,或許尼古拉卻從沒有為此真正的思考過,當他被人刻薄以待的時候,他才開始恐懼,才察覺到這個世界的變得如此陌生——這個陌生的世界,沒有人再願意幫助他。

最後,因為飢餓,他走上了偷雞的道路,結果被抓住的他,被人們打了一頓,然後活活餓死在了監獄裡。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尼古拉的命運,是不幸的,但是他的不幸並不是他財富上的貧窮帶來的,更多的在於他對生活消極的應對態度。他把別人對他的可憐看做理所當然,活在別人的施捨裡,40年裡,他沒有突破自己,做出改變,而是從各家各戶中討吃,當人們不再願意幫助他,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窮鬼》:貧窮是一種疾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染上的

自我封閉的人,只會讓別人厭煩,讓自己悲慘

尼古拉一直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裡,這個世界裡,他是孤獨的,也是悲慘的。

儘管生活在人群中,他卻跟林中野獸一樣,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個人也不愛,在那些鄉下人中間只引起他們一種冷酷的輕蔑和無可奈何的反感。

活在村莊裡40年的他,卻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個人也不愛,這簡直是一種天大的諷刺。或許,尼古拉被自己製造的籠子關了太久了吧,習慣了在籠內等待餵食的他,又怎麼可能會認識別人呢。一隻不會覓食的野獸,一隻到處乞討的野獸,自然只會讓人輕蔑和反感。

當人們不再慣著他,當他建立在別人身上的希望開始消散,被動的他,走上生命的末路便成為了必然。

尼古拉的命運,不禁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祝福》裡的祥林嫂。祥林嫂的命運也是十分悲慘,她失去了兩任丈夫,自己的唯一兒子也被豺狼叼走,最後她淪為乞丐,在一個年夜,獨自一人在雪地中死去。

《窮鬼》:貧窮是一種疾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染上的

祥林嫂的悲慘,封建制度固然是最大的兇手,但是也有她自身的原因。

她在發生不幸後,也是選擇了消極的應對態度——她逢人便說自己的悲慘,一遍遍重複孩子被狼叼走的經歷,然而她每訴說一次,便是在自己的傷口撒一次鹽。她的這種行為,不僅折磨了自己,更是消耗了別人對她的憐憫,讓人們從同情她逐漸變為厭煩她。

四嬸起刻還躊躕,待到聽完她自己的話,眼圈就有些紅了。

但不久,大家也都聽得純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後來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

自我封閉、自我壓抑的祥林嫂,和乞討度日的尼古拉一樣,活在自己小小的籠子世界裡,當籠子外的看客們再也不願意展露自己的善意,那麼裡面的他們自然只能悲慘的“餓死”。

《窮鬼》:貧窮是一種疾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染上的

突破自我,戰勝苦難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產曾說:如果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依然用著童年的心靈地圖,那就會走錯路。

在小時候,我們都希望當一個毫無怨言、樂於助人的人,認為只有這樣的社會才會更美好,但是長大後,才漸漸明白,每個人的善意都是有限的,我們對別人如此,別人對我們也是如此。

當我們面對不幸,如果選擇依賴別人來應對苦難生活,就只會加劇我們的苦難。因為這種錯誤做法,只會消耗別人的耐心和友情,消磨我們自己內心的鬥志,一旦周圍的人們不再願意施救,毫無鬥志的我們也就會像尼古拉一樣走向窮途末路。

羅曼.羅蘭曾說,在你要戰勝外來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自己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與墮落,只要你不斷的自拔與自新。

一個人的成長,不分年齡,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是要不斷的成長。這個過程中,如果將自己封閉起來,就只會讓自己與社會脫離,活在自己的虛幻裡,變成一種脆弱的存在。只有認識所有狀態下的自己,不斷的去突破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打破枷鎖,活出新的模樣。

《窮鬼》:貧窮是一種疾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染上的

《當幸福來敲門》中流落街頭的克里斯父子

美國有一部很有名的電影,叫做《當幸福來敲門》,主人公黑人克里斯就是突破了自己的枷鎖,活出了新生。

克里斯花費幾乎全部家當,投資了一款醫療器械,但是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甚至連成本也沒有賺回來,在命運最悲慘的時刻,妻子棄他而去,只剩5歲的孩子與他相依為命。

他的銀行卡只剩21塊,沒錢付房租,他和兒子也因此失去了住的地方。沒得吃,沒得住,在我們看來十分壓迫和絕望的生活,卻沒有打倒克里斯。他一邊養兒子,一邊工作,拼命努力學習新的知識,最後對投資毫無經驗的他,靠自己的努力成功進入了一家著名股票投資公司。

有人說,他的成功,全是源於他的聰明。但是,如果他不努力,聰明又有什麼用呢?

在生命最絕望的時候,他沒有試圖走上歧途,也沒有沉淪於向別人抱怨自己的困難,而是不斷的去拼搏,嘗試做出突破,最後戰勝了自己,戰勝了苦難。

相比之下,莫泊桑《窮鬼》裡的尼古拉,卻活活把自己餓死。他難道真的一無是處嗎?

並不是。莫泊桑在描述他偷雞的時候,寫過這麼一段話:

他抄起手邊的一塊石頭,他本是很能幹的人,扔出去之後,一下子就把離他最近的那隻雞打死了。“掛鐘”搖搖擺擺走去拾他的獵獲物。

從段文字,我們不難看出被眾人嘲笑、鄙夷的懶漢尼古拉,也並非真的是個廢物,他本也是個能幹的人,但是他將自我封閉,不願靠自己的能力去進行新的生活,活在一戳就破的安逸之中,活在自我製造的籠子裡,最後活活將自己餓死。

《窮鬼》:貧窮是一種疾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染上的

自我打敗自我是最可悲的失敗,也是最讓人看不起的失敗,尼古拉的可憐並不是財富上的貧窮,而是心靈上的貧窮,這種窮才是讓他變成了真正的窮鬼。

所以,無論生活怎麼樣,我們都不能讓自己頹廢,堅強的抬頭挺胸,告訴自己,告訴周圍的人,告訴世界,我們絕對不會因為苦難“餓死”,突破自我,戰勝苦難,我們才會迎來新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