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新冠病毒繼續在美國肆虐。截止到4月3日晚,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和2020年2月高位相比,跌幅超過了25%。截止到3月14日,彭博億萬富翁指數最新數據顯示,

排名世界前十位的富豪,個人財富就在這一兩個月,蒸發了1600億美元。巴菲特,損失133億;比爾蓋茨,損失111億。3月12日當天,全球排名前500的億萬富翁們,一天蒸發了3310億美元。3310億美元,什麼概念?世界銀行組織將每天消費不足2美元人稱之為貧困人口。全世界有多少呢?10億人!(數據來源:《事實|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這500人1天消失的財富,足夠世界上最貧窮的10億人生活5個月。

500人,10億人。1天,155天。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是啊,這是一個好問題。

讓我們先來看看,差距到底有多大。

讓我們先將目光投向大約10年之前。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2011年9月17日,美國紐約曼哈頓爆發了一場所謂的佔領華爾街的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好幾個月,事後調查,參與者多為左派人士、低收入者和無業者,他們打出的旗號是:“我們是99%的人”,反對“1%”的人。說到底,他們反對的是美國社會中日益加重的貧富差距問題。運動並沒有傷到華爾街,你佔你的,它漲它的。2011年8月31日,道瓊斯指數是11613.53,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上漲到了12217.56點,而且,此後一路飆升,到2019年年底,已達28538.44點。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這場運動,雖然沒有引起美國主流民眾的同情,但是卻帶來美國主流社會的反思。貧富差距現在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可以引發如此劇烈的抗議活動?

讓我們先看幾組數據:(數據來自:世界不平均實驗室發佈的2018世界不平均報告)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收入差距演變的趨勢走向了極端化。1980年代,美國收入前1%的人的收入總額佔國民收入的10%多,不到11%,到了2016年,幾乎翻了一番,佔到了20%多。

同時,美國收入後50%成人的收入份額從1980年的20%,下降至了2016年的13%。

以下是瞭解它的另一種方式:排名前1%的人現在擁有國家財富的38.6%,高於2007年的33.7%。最低的90%現在只擁有全國總財富的22.8%,低於2007年的28.5%。

【源自: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7/11/01/how-wealth-inequality-has-changed-in-the-u-s-since-the-great-recession-by-race-ethnicity-and-income/ 】

看完美國,我們再看看全球: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從1980到2016年,全球收入前1%成人的收入份額從16%提升到了22%,而後50%成人的收入份額僅從8%提升為10%。前幾年,在中國非常流行一本書,名字叫做《未來簡史》。書中引用了CNN的一個報道中的數據:到2016年初,全球62名最富有的人,擁有的財產總值等於最貧窮的36億人的總和!也就是說,這62人擁有的財富,是全球較為貧窮的那一半人的財富總和!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我們的感覺是世界的財富一直是在增長的。沒錯,是這樣的。但是,如果往細了看,是怎麼樣的呢?

全球各收入組別變化。

這幅圖的橫軸為全球成人按收入排序後所劃分的不同收入組。從0~99每一數據點代表相應的1%成人。從99~99.9每一數據點代表相應的0.1%的成人,以此類推。

縱軸為1980年至2016年,各個收入組的平均收入增長水平。

例如,收入位於從99到99.1之間的成人(也就是收入前1%成人人群中最靠後的10%的人群)的總收入在1980年至2016年期間增長了74%。

從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收入前1%成人的收入增長佔總增長的27%。收入後50%成人的收入增長佔總增長的12%。世界收入前1%的成人收入增長總額是後50%增長總額的兩倍。

也就是說,7000萬人分享了總體增加部分的超過四分之一。而35億人,分享了總體增長部分的八分之一。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該組織還做出了一個預測,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發展發展下去: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群佔有的財富份額為33%,到2050年,可能會達到將近40%。而中間的40%的成人,2016年佔有的財富份額為將近30%,到2050年,可能下滑至27%,和全球最富有的0.1%的人群所佔有的財富總和相近(26%)。

是的,美國,甚至是全球的貧富差異是在擴大化,正如馬太效應所說的: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新約.馬太福音》

那麼問題來了,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2017年12月,18位考古學家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對全球63個考古遺址的考察,得出一個結論,“從一萬多年前開始到晚期農耕社會再到工業社會,每次技術創新都使得人類財富差距拉大,這是一萬多年以來的大趨勢。”

原來,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在於科技

,每一次科技的變革都引起了更大的貧富差距,因為人們對於新出現的科學技術的理解和利用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有人被進一步甩在後面,都會將不同人的收入距離拉大”。


—— FT中文網

我們小的時候都聽過一個故事,瓦特看著壺蓋突突突的,受到了啟發,發明了蒸汽機。現在我們知道了,那只是後人編出來的故事。事實上,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而不是發明了蒸汽機。

1767年,這一年,瓦特遇到了人生當中的貴人——馬修·博爾頓。博爾頓是一位工廠主,他從獨具慧眼,看到了瓦特研究的價值,傾其全力資助瓦特搞研究。

1776年,瓦特的第一批新型的蒸汽機終於製造成功並投入工業生產,博爾頓和瓦特隨後贏得了大量訂單,這些生意給博爾頓和瓦特的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除了這位發明家和他的投資人,另一位受益者是英國的地質學家、瓷器大王韋奇伍德。就是他將瓦特的蒸汽機引入了瓷器製造,開製造業首次大規模使用蒸汽機之先河,改造了瓷器生產,一舉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瓷器商,並被後世譽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偉大領袖之一。是科技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從科技的角度上,我們可以將人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發明科技和投資科技的人,他們是人類智慧和財富的巔峰。瓦特改良蒸汽機,博爾頓傾其所能進行了投資,最終兩人大賺特賺;愛迪生髮明燈泡,而JP摩根給他投資,幫助愛迪生創辦了偉大的通用電氣公司,同時也成就了更加輝煌的自己。

第二類是使用科技的人。就像使用蒸汽機改變瓷器生產的韋奇伍德。現代,這一類中最典型的就是蘋果公司。鼠標、計算機、觸摸屏、MP3、平板電腦沒有一樣是蘋果發明的,但是,它可以將其用的最好,同樣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第三類,就是無視科技的大多數,他們無法抓住新的科學和技術帶來的新機會。

創造新科技的人們成為了翹楚,成為了福布斯的頭條,時代週刊的封面;會使用的人緊隨其後,找準一切機會利用科技碾壓依舊使用上一代認知的人,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那些無法緊隨科技步伐的人們將被遠遠的落在後面,在時間的加持之下很難再有機會超越。

同樣都是人,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現在我們明白了,第一類和第二類人就是所謂的那1%的人。趨勢已現,方向以明,關鍵是我們該怎麼辦?是像參加抗議的所謂的99%,還是通過努力,走向那1%?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身處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這個疑問,同時,每個人也會交出自己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