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是在“吵”什麼

同學小娟說,被病毒關在家裡的這段時間,她經常和女兒爭吵,感覺隨便拎個雞毛蒜皮的事出來都可以吵上一架。小孩子要玩玩具,家長讓她去學習,小孩子要吃零食,家長要她吃水果等等,常常是前一秒母女倆聊天聊的正高興,後一秒就立馬翻臉吵架。

下午無聊時,小娟家孩子將幾個小板凳排一排,然後在小板凳上走來走去,好像是在走平衡木,自娛自樂。小娟看到了,對孩子大聲吼到:“不許站在板凳上,給我下來,摔跤了怎麼辦。”孩子不理會媽媽,繼續走平穩木,媽媽見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吼的更大聲了,這可能會以孩子分心摔跤或者媽媽忍不住動手而結束。在這個事件裡媽媽說的沒錯,小板凳不穩,孩子在上面走來走去的確很容易摔跤,小娟家孩子也知道這樣做比較危險,沒覺得媽媽說錯了,只是很不爽媽媽的語氣和態度,覺得媽媽的語氣很惡劣,帶著的情緒不好,這個感覺攻擊自己了,如果照媽媽說的做,自己就輸了。

吵架是在“吵”什麼

在這個故事裡,家長和孩子吵架可以總結為:吵架吵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情緒”。

情緒對人類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體驗,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情緒可以激勵我們前進,在一般的社會關係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時還決定認知過程的內容和效率。

從社會水平看,情緒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廣泛的功能,我們在對對方提要求時,抱有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對於結果將有不同的影響。積極的情緒作為社會粘合劑,可以使我們貼近對方而消極情緒作為社會防水劑,使我們遠離對方。如朋友在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會自然的後退不理睬媽媽,而朋友如果能微笑著對孩子好好說話,孩子就會靠近。


吵架是在“吵”什麼

朋友跟孩子約定每天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碗、洗襪子等)時就很成功,媽媽剛開始時每天愉快的帶著孩子吃完飯後一起各自洗各自碗,晚上洗漱完後一起各自洗各自的襪子,洗的時候告訴孩子方法及注意事項,慢慢的這件事情被孩子所接受,之後就不需要每次媽媽帶著孩子洗了,偶爾孩子忘了或者想偷懶時,媽媽提醒一下,孩子也會愉快的去做這些事情了。你看,當媽媽用溫和的語氣跟孩子說話時,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情緒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也表現在我們的注意力、對自我以及他人的知覺上。研究已經證明情緒狀態可以影響我們的學習、記憶、社會判斷和創造力。那些愉快的情緒,會產生更有效率、更富創造性的是非題問題解決方式,在處於溫和愉快情緒中的人,各方面表現會更好、更有效率。對於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如果家長用積極的、讚許的方式同孩子來交流,能被他人喜愛、擁有成就感,會提高他的價值感,這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