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千年:中國古代的“彩票”什麼樣

當全國人民沉浸在“雙十一”狂歡的同時,一則關於“彩票”的消息悄然進入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這個案件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國人對於彩票的熱衷。

實際上,彩票並非現代產物,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彩票,不過那時候的“彩票”不叫“彩票”,但形式是一樣的。

先秦時期就有彩票行業

秦漢時期,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彩票的雛形“蒙彩”,歷史上第一位彩人出現在公元前205年,當時匣子內放入各種金銀首飾等彩物,然後拉起一塊幕布,讓眾人看不到裡面的實際情況,遊人們可以自由投注,幸運的話,不僅可以獲得裡面的彩物,還能獲得一比十的高額獎金。唐朝詩人李白曾經描寫過:“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描述了在秦漢時期各地對蒙彩的吹捧程度。

上下千年:中國古代的“彩票”什麼樣

到了唐朝,所謂的彩票行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玩法也是多種多樣,到了元朝時期,彩票行業已經空前盛行,在《通制條格》就有記錄,江南很多僧徒在搞“拈鬮射利”,也就是說,大家購買寺廟發行的彩票,然後寺廟以禮物作為返獎,類似於現在的彩票公益金,據說,開獎那天,往往有成千上萬的彩民湧向寺院,來一觀花落誰家。

不過後來,蒙元政府以涉嫌賭博的名義終止了“拈鬮射利”的活動。

清代彩票敗壞社會風氣

清朝道光以後,在廣東地區流行過一種“闈姓”的遊戲,所謂的“闈姓”,又叫玩“榜花”,由當地有頭有面的人物設賭局,將當年所有考生的姓名和學習情況統計出來,供參賭者下注時參考。這個玩法是古代彩票雛形中少見的可以競猜的遊戲。

後來由於參賭的人數增加,發展為開局收票,甚至到了影響科舉考試,敗壞社會風氣的地步。清政府曾明令禁止“闈姓”,但由於屢禁不止,又能通過稅收等給政府帶來可觀收益,清政府後來又將其解禁,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甚至自己上臺,坐了莊家。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被廢除,“闈姓”才隨之消亡。

國學大師靠《易經》中彩

直到1882年4月,在上海發行了“呂宋票”,這就是中國最早發行的現代彩票了。這種彩票因為發行方來自菲律賓而被中國人熟悉,不過實際的掌控方是菲律賓的背後的宗主國西班牙。西班牙有相對完善的彩票運作模式,很快就吸引了不少中國人的注意。據說這一彩票遊戲在中國興盛了至少五十年,據歷史研究者調查,這類遊戲在上海地區每年就能銷售50萬兩左右。1898年4月,西班牙戰敗後,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呂宋票隨即停止發行,成為一張廢紙。

上下千年:中國古代的“彩票”什麼樣

著名國學大師黃侃對買彩票也十分熱衷。精研《周易》的他,認為可以從卜卦所顯示的卦象中找到買彩票的規律,所以一得閒暇,他就打卦占卜,推算爻位與彩票的關係。據劉成禺的《世載堂雜憶》載,黃侃居於南京期間,某日卜得一個“三上上”的卦,立刻出門購買彩票,而且買的是券值五元的全張。開獎後,果真給他中了頭獎。雖然書中沒有透露具體的中獎金額,但黃侃用這筆錢在南京藍家莊購買了一處宅子,並按照自己的設計推倒重建新宅,足見這筆彩金的數目頗為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