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癌症

近日,著名主持人李詠因癌症去世,引發了公眾的普遍關注。正當壯年的李詠經過17個月的搏鬥,最終還是倒在了癌症的面前,再一次刷新了公眾對於癌症這個惡魔的恐懼。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癌症

又一個倒在癌症下的名人

與此同時,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也出現了。中華泱泱數千年的歷史,為什麼就沒聽說那個古人是死於癌症的?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癌症不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中國古代肯定有人得過癌症。而之所以沒有留下相關的記錄,是與古代人對於癌症的認知有關。

在現代醫學對於癌症的定性和認識,是建立在血液分析、手術、解剖等技術發展的前提下的。不論東西方,在古代對弈癌症的認識都是模糊而混亂。

中國曆代文獻記錄中,有其大如瘤的膿腫叫癰,還有腫瘍、癭瘤、惡瘡、瘤、巖、癌等十幾種名稱。腫瘤不分良性與惡性,膿腫,血(塊)腫或黴菌球的腫塊等等。

早在東漢時期,《難經》中已有相關記載:“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疒皆)瘧,連歲不已。”這已經與現代醫學對於肝癌的描述很接近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癌症

黃帝內經·靈樞

《靈樞·五變》記載:“人之善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弱,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內經》裡還有伏梁、息賁、肥氣、奔豚等病名,亦皆屬積聚範疇。這些是關於癌症病理的分析和認識。

南宋名醫楊士瀛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裡對癌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裡,男者多發生於腹,女者多發生於乳,或頸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這句話不僅暗合現代醫學,更為我們解釋了“癌”這個字的由來。

可見,中國古代是有癌症的,但出於認知的原因,沒有把癌症歸於一類病症,多是以其他類型的病症出現。實際上,有許多名人的死因,從描述上看起來都很像是癌症。只不過缺乏時政,沒有辦法認定而已。

另外,還有一個不是原因的原因:古代醫療條件差,人均壽命低,輕微的頭疼腦熱都有可能致命,絕大部分人都活不到癌症病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