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蠶莊鎮西曲城村,一個與楊姓人淵源很深的地方

(編者按:楊姓是招遠的大姓,追根溯源的話,不少招遠楊姓人的先祖,都與一個村莊有淵源,那就是蠶莊鎮的西曲城村。關於西曲城楊姓的歷史,招遠的曹景廣先生很有研究,下面就聽聽他的講述。)

招遠蠶莊鎮西曲城村,一個與楊姓人淵源很深的地方

以下是正文——

沿著東西橫穿膠東半島的文三線公路行駛,出了萊州金城鎮地界之後,就進入招遠市蠶莊鎮境內。

繼續前行百米左右,在路邊就會看到一個路標,清楚地書寫著“西曲城”。在路標下,坐落了一個寬大的花崗岩石村碑,正面也鐫刻“西曲城”三個大字;背面則書刻著小字碑文,記述的是西曲城村的建村來歷,其中寫道:“據楊氏族譜記載,一世楊顯,明朝洪武四年(1372)由浙江寧波府汀海廳,徙居於此地。”

在西曲城村碑的東側不遠,還可以看到東曲城村的村碑,碑文刻書:“明宣德年間,楊姓由曲城析居村東,取名東曲城。”

招遠蠶莊鎮西曲城村,一個與楊姓人淵源很深的地方

1、建村歷史

東西曲城合稱曲城。根據史料記載,這裡曾是漢代曲成侯國(曲成縣)的故城舊址。雖然曲成縣後來裁撤,但這裡地形平坦,仍吸引不少居民定居,他們就以曲成故城之意,取名曲城村。

招遠蠶莊鎮西曲城村,一個與楊姓人淵源很深的地方

相傳,明代之前,遲、羅、張、郭等姓氏就在此定居。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在大移民的背景下,浙江寧波府一支楊氏遠地遷徙落居曲城村,到了宣德年間,楊氏人丁興旺,由於弟兄分家,其中一支則到曲城村東的土地上建房居住,而後前來建房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莊,由於位於曲城村東,便取名“東曲城”。時間長了以後為了便於區分,曲城村便稱為“西曲城村”,一直沿用至今。

2、宗祠祖墓

楊氏在西曲城村稱為“大姓”,相傳早在明朝中期,就建立了家廟(宗祠),位置就在村子北街中部, “漢曲成”北城門處。建房採用的古磚,大都是古城門牆上的舊材料。家廟房屋是坐北朝南三大間,約有十二米長,“一進院的深度”足在五米以上。院牆大門朝東,院內長著幾棵高大的柏松。祠內供桌香案蠟臺俱全,北牆正中懸掛著宗譜。宗譜頂欄填寫著始祖“楊顯”和始祖母遲氏,往下是逐代逝世的先祖名字。

在老輩,每到春節、清明節、元日等祭祀節日,村裡的楊姓都會前來祠堂祭祖。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祠堂房屋歸公,而後安排一戶無房楊姓居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該戶將房屋翻修時,原來供奉的宗譜、譜牒皆為佚無,只是在東山牆上部砌有一塊方磚,上寫著 “楊氏一世祖楊顯遲氏,明朝洪武四年由寧波府汀海廳,徙居此地。”

招遠蠶莊鎮西曲城村,一個與楊姓人淵源很深的地方

楊姓祖墓過去就在西曲城村北的一塊平坦的高臺土地上,墓地內墳墓眾多,墓碑林立。墓地最北邊中間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墳墓,墓前漢白玉石碑上鐫刻著一世祖楊顯遲氏的名字。墓前左右錯綜排列著的墳墓都是楊顯、遲氏的後世逝者。上世紀七十年初,因種植果園,這裡重新平整。

平整墳墓時,村裡楊姓人都來參加。始祖楊顯、遲氏的墳墓,是安排在最後進行的。當時開挖時,楊姓人員帶著敬慕之心站立四周圍觀,瞻仰祖宗衣冠。

結果出乎人們意料,青磚砌築整齊的的墓穴之中空無一物,棺板、骨材、衣冠一概皆無,最後只找出了兩片青瓦。青瓦凹面用墨筆分別寫著“阦”“阥”兩個字。在場的人們都也不識這兩個字,當時由年輕人楊維樂把兩片瓦收拾回家留存。族人楊寶傑查詢《康熙字典》,才知道“阦”音陽,“阥”音陰,分析看來,這兩個字分別代表夫妻二人。當時,人們都也理解不開是什麼意思,之後經過反覆推敲,認為老祖宗的墳墓是空穴,僅以“阦”“阥”來代表夫妻二人。這倒是給楊家出了一道難題:祖宗楊顯、遲氏的屍骨埋葬在哪裡呢?

3、遷徙推測

根據情況推測,曲城的楊氏祖墓,很有可能是特殊的“衣冠冢”,而實際楊氏始祖及二世祖很有可能並沒有直接遷徙到膠東。

招遠的楊金山先生在 《招遠原疃楊氏淵源考》中寫道:“據我村宗親祖祖輩輩傳說,始祖選公卒後葬於曲城,與兄弟顯公在同一墓地,二世祖士寅公卒前曾對後人交代說:‘我死後葬到曲城,去陪伴先人,以後的就不必了。’ 結合祖墓的實際情況和民間傳說,原疃支系先祖楊選以及二世祖楊士寅的墓葬不在本地,但也沒有埋葬在曲城楊氏墓地。而掖縣後楊(與曲城同源)先祖楊林及其二世祖的墳墓同樣也不在本地,佐證了楊氏一、二代祖並未遷徙膠東的說法。

西曲城村楊氏宗祠族譜沒有留存下來,而每支戶上的掛(家)譜終還是分別留存著。按照各家的掛(家)譜核實集中,一世都是楊顯、遲氏,二世則分別填寫的是楊逄、楊汝霖、楊崇光、楊子珍、楊愷五人,這二世五人(支)的後裔繁衍一直至今。

民間相傳,當年從寧波一起遷來的楊姓一世祖為兄弟三人,老大楊顯居曲城,老二楊選居招遠原疃,老三楊林居掖縣朱橋後楊村。每年春節,原疃楊氏後裔總是斷斷續續的到西曲城村來祭祖。

根據原疃族譜記載,一世祖楊選,二世祖楊士寅,三世祖楊彥通------來核對,曲城族譜也應該為一世祖楊顯,二世祖楊士?,三世祖才屬楊逄、楊汝霖------。

招遠蠶莊鎮西曲城村,一個與楊姓人淵源很深的地方

窪子村楊氏是從西曲城村析出,其續修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的《楊氏族譜》序言中記載道:“始祖考顯……原籍寧波府定海縣,明洪武年間遷山東萊州府掖縣東北鄉武城村,後又遷招邑曲城村……顯公來遷之初,原系兄弟三人,一居曲城,一居武城,一居招邑城,同一本也。”

招遠蠶莊鎮西曲城村,一個與楊姓人淵源很深的地方

(從萊州後楊村到招遠西曲城村,大概有15里路)

“萊州府掖縣東北鄉武城村”,就是現今的萊州市朱橋鎮武城後楊村。該村楊氏族譜佚失,但族裔口傳:大明洪武四年,楊顯、楊選、楊林弟兄三支由寧波府遷來,先在朱橋武城落居,是為人多居住點號稱“楊家大院”,而後改名為“後楊村”。住了一段時間之後,由於人口眾多原因,經協商三弟楊林一支留居楊家大院,其他人口東遷曲城村(當時,曲城就是一個出名的富庶村)。

前幾年,招遠楊姓重新修撰譜書。楊金山先生與其叔楊過庭等人,歷時一週專門前赴寧波查考祖籍,初步理清了原疃分支的原籍及其源流:原疃楊氏始祖選公,明初洪武年間,由浙江寧波府定海縣 (今寧波市鎮海區)城裡半街(在城裡東門裡一帶),始遷至萊州府掖縣武城村大院楊家(現後楊家),再徙登州府招遠曲城村,最後定居於招遠城北原疃村。

值得一提的是,楊氏故居浙江省寧波府定海廳東門裡,古代由於楊氏家門旺盛人口繁多,所以號稱“半城楊家”。而從浙江遷徙到膠東之後,楊姓在招掖兩地繁衍生息,也很快成為當地望族。

因為缺乏明初的文字族譜資料,原疃一系中的楊彥通究竟是以何種身份來到膠東?民間有不同說法,有待進一步考證和討論。(本文作者 曹景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