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盾業績大揭祕!去年營收5.4億,毛利率高達90%以上

提到互金行業的第三方風控機構,就不得不提頭部公司同盾科技。它身影隨處可見,同時又非常神秘,成立近6年來,幾乎沒有披露過具體業績。

新流財經近日獲得的一份資料,揭開了同盾神秘的業績面紗,並透露同盾計劃2020年上市,將優先選擇赴美IPO。

一個多月前,同盾科技宣佈完成新一輪超1億美金融資。

資料顯示,同盾的上一輪融資是2017年7月由淡馬錫領投,當時的投後估值為6.43億美元,同盾在今年4月最新一輪融資之前的投前估值為12億美元。

不過完成融資之後,大量媒體宣傳稿件中稱,同盾的投後估值達到20億美元。

同時,該資料披露了同盾近幾年的業績情況。2016年-2018年,同盾營業收入分別為6066萬元、2.61億元、5.42億元。2018年,同盾現金流還相當充裕,當年貨幣資金為6.4億元人民幣。

截至去年底,同盾雖均錄得會計虧損,但實現了現金利潤,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7677萬元人民幣。同時,同盾2019年預計將實現營業收入9.8億元,淨利潤1600萬元。

實際上,同盾一直有意避免利潤過早釋放,計劃在上市前釋放利潤。


同盾業績大揭秘!去年營收5.4億,毛利率高達90%以上

同盾的毛利率長期穩定在90%以上。據瞭解,同盾90%的數據來自客戶授權的業務場景,數據成本為零,超低的邊際成本對毛利率的貢獻不小。

自2013年成立,同盾的業務逐漸滲透到了幾乎所有頭部的消金、互金、小貸,以及越來越多的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同盾累計客戶數量為2421個,完成了對互金行業90%以上的覆蓋。

其中,P2P、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在內的新金融行業機構,一度為同盾的主要客戶群體,但近兩年的簽約訂單金額佔比有明顯下降。

而銀行機構在最近兩年漸漸成為了同盾重點開發的客戶,簽約額均值較高,2018年這一數字為80萬元左右,未來同盾很有希望在服務銀行機構方面釋放出更多潛力。

2018年,從同盾新增簽約額佔比上來看,新金融類客戶新增簽約額佔比為65%,較去年有明顯下降,銀行類客戶新增簽約額佔比上升至26%,其他保險、汽車金融、互聯網等行業客戶新增簽約金額總貢獻不足10%。

有趣的是,第三方金融科技、數據服務、風控服務機構將服務重心從新金融領域逐漸轉向銀行機構成了最近一年來的明顯趨勢。

在互聯網金融剛剛崛起的前幾年,互聯網金融的隊伍大都抱著“顛覆傳統銀行貸款”的理想和抱負入局,也因此將目標客群鎖定在了央行徵信體系外的人群。

2013年之前,由於金融類數據的缺失,那時候很多互金機構進行信貸審批時,不得不廣泛、大量去採用弱金融屬性的用戶行為數據來作判斷——但數據不全、數據源過分散等問題在初期非常突出。

空白的徵信記錄,也給了第三方數據機構、風控服務太多機遇。直到部分民間信貸平臺逐漸累積信貸數據,同盾、百融、冰鑑等一批第三方風控服務平臺相繼誕生,才充實了第三方智能風控市場。

接下來的幾年裡,互聯網金融流量被蜂擁而至的各路玩家搶食殆盡,加上P2P暴雷、現金貸整治的影響,大量的資產端玩家從放貸轉型為服務持牌金融機構,獲客、風控、催收等各個環節的服務市場都由藍轉紅。

民間信貸市場一時競爭變得激烈,進入下半場競爭以後,銀行機構才真正登臺。從螞蟻金服合作的的資金方結構變化可以充分體會到這一點,早年借唄背後的資金方中還有不少互聯網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但到今年以來,各類大大小小的銀行佔據了借唄的主要資金結構,小貸公司幾乎不見了蹤影。

從借唄、微粒貸、京東金條等頭部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聯合貸款合作,逐漸過渡到自營業務體系的改善,銀行開始接納民間大數據服務,以絕對的牌照優勢和資源優勢進入互聯網金融這個經歷了洗牌後的半成熟市場。

從流量服務上來看,也有同樣趨勢,例如融360的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信用卡推薦服務收入同比增長718%,來自服務銀行機構的收入同樣成了重要增長極。

對於第三方金融服務機構來說,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抓住銀行,也許是一條全新的康莊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