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孕育出了日本古文化,日本的文明與森林一起開始

由於石器時代、繩紋式土器時代、彌生式土器時代這樣的時代劃分,以及青銅器文明、鐵器文明等術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古代人所使用的道具或器具中,木器遠比石器或土器多得多。木文化、木文明才是古代日本的載體,而且這種文化與文明一直延續至今。 古代遺留下的物件中甚少出現木製品或木器。這是因為比起石器、土器和青銅器等器具,木器作為遺留物難以保存。木頭會在土中變成腐殖質,最終成為土壤的一部分。因此,木器出土比例少並不代表古代人不使用木器,這點自不必多說。

一, 日本是一個森林之國。

日本作為島國,四面環海,所以乍看之下宛如一個海洋之國,但其實日本文化的源頭並非海洋文化,而是樹木文化。在遙遠的古代,日本列島的居民大多住在森林裡。住在海邊、以海為生的人其實也受惠於樹木。山林中繁茂的樹木和海洋密切相關,這點盡人皆知。山裡的樹木若遭到破壞,海洋也會隨之失去活力,海藻無法生長,魚貝類也會減少。海洋是依靠森林呼吸的。

森林孕育出了日本古文化,日本的文明與森林一起開始

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樹木再生率極高的國家。草木葳蕤生長的初夏,梅雨到來,充分滋潤著大地。秋季,果實成熟前,又會再次迎來秋霖的洗禮。冬季,群山被厚厚的積雪覆蓋,雪慢慢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最終匯入河川,喚醒春芽。日本的氣候與風土溫暖溼潤,極其適合樹木的生長和再生。 儘管隨著土地開發不斷推進,現在平原地區基本已城市化,但縱覽世界,日本仍是一個水資源豐富、草木欣榮的國家。 繩紋時代,日本列島的森林覆蓋率遠高於現在。據稱自繩紋時代中期開始,隨著氣候變暖,西日本以橡樹、米櫧等常綠闊葉樹為主,照葉樹林帶的範圍逐漸擴大;而從北陸、日本中部地區到東北地區,則多為枹樹和栗子樹等構成的落葉闊葉林。

森林孕育出了日本古文化,日本的文明與森林一起開始

二,巨柱中所包含的繩紋人的思想

人們在三內丸山遺蹟的臺地邊緣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深2米的巨大柱洞。列成兩排的六個柱洞中,有四處留下了直徑約1米的木柱根。所採用的樹種為栗子樹。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柱根周圍和底部都被燒焦,這應該是為了防止木材腐朽而故意為之的。每根柱子之間的距離都是4.2米,由此可知,繩紋人很可能已經知道如何運用長度單位了。 從直徑1米的慄木柱根可以推斷,這些巨大的柱子高10米以上,最高可達20米。也就是說,可以猜想,這些柱根是巨大的多層木造高架屋的遺址。在鐵器還未出現的那個時代,繩紋人究竟是如何砍伐巨樹的呢?由於這些柱子都稍稍向內側傾斜,大致可以推斷上面蓋的是屋頂,但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築還無從得知,也不清楚這些建築到底是為何而造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繩紋人在那時已經擁有了一定程度的木材加工技術。 有些說法稱這些遺蹟或許並不是有屋頂的建築,而僅僅是祭祀用的朝天柱。位於石川縣能登半島的繩紋遺址"真脅遺蹟"中發現了整齊排列的巨大木柱根,這些木柱根是由直徑約1米的慄木一切為二得來的,人們猜測這裡是祭祀場所的遺蹟。如此看來,三內丸山遺蹟的柱列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在長野縣的諏訪大社,每到猴年和虎年,人們都會舉辦"御柱祭"這一著名的祭祀活動。在這一傳統祭典上, 人們會採伐巨大的木材作為神柱,將神社四角的舊柱子替換掉。 那麼,為什麼要建造柱子呢?對此,自古以來便眾說紛紜且並無定論,最有影響力的說法是:這些柱子是神靈降臨時附身的對象,換言之,連接天地的橋樑便是這些柱子。

森林孕育出了日本古文化,日本的文明與森林一起開始

三內丸山遺蹟還出土了許多木製品,比如用來挖掘洞穴的木棒和木板,以及木漿、木盆,甚至還有漆器和用樹皮編制的像小挎包一樣的東西。除了出土的這些器物以外,毫無疑問,這裡使用過大量的其他木製品。對於繩紋人來說,樹木不僅是建築材料或舟、船的板材,同時也是燃料。可想而知,樹木給予人的恩惠是無比巨大的。 至今為止,人們對於繩紋人的印象有:製作繩紋土器,堆砌貝冢,在洞窟或豎穴居住,以狩獵或捕魚為生。

順便一提,位於福井縣三方町的鳥濱貝冢是具有代表性的繩紋遺蹟之一,這裡因出土了大量的木製品而聞名,人們在這裡確認了以下十六種被用於製作木製品的樹木:交讓木、米櫧、楊桐、梣樹、野山茶、慄樹、榧子樹、橡樹、松樹、楓樹、杉樹、檜樹、山桑、七葉樹、櫸樹、紅楠。

三,植栽神話與森林保護

根據"記紀"神話,在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二神生下了日本列島之後,又生下了海神與川神,隨後生育了木神久久能智以及草神野槌(草野姬)。自此,日本列島開始有了山川草木,這片被稱作"葦原中國"的國土也得以成形。也就是說,日本國土誕生的同時,草木也隨之生長。 據《日本書紀》的《神代上》,素戔嗚尊被放逐出高天原後,和其子五十猛一起帶著樹木的種子從天而降,並將這些種子播種在各地。而另一處則描述說,素戔嗚尊的鬍子長成了杉樹,他的胸毛成了檜樹,臀部的毛變成了土杉,他的眉毛成了樟樹,素戔嗚尊將杉木和樟木用作造船的板材,將檜木用於建造宮殿,並將土杉作為製作棺材的板材。 雖然不清楚素戔嗚尊的植栽神話反映的是哪個時代,但總歸應是在彌生時代中的公元元年前後。對彌生人來說,用於建築、造船甚至製作棺材的木材是必不可缺的。從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樹木都是上天賜予的寶物這點,我們就能解讀出時人對樹木的崇敬之情。而這毫無疑問與來自遙遠繩紋時代的記憶一脈相承。

森林孕育出了日本古文化,日本的文明與森林一起開始

根據《萬葉集》中記載的藤原宮興建時工人所唱的歌謠,檜木的原材料是從田上山砍伐得來,並通過河川運送的。 藤原宮建於持統八年(694年),是持統、文武、元明三代天皇所用的大宮殿,位於奈良縣橿原市。當時修建這座宮殿,想必需要巨大的檜木材料吧。但是,主要在飛鳥時代發達起來的蘇我氏家族和古代天皇家族恐怕已將附近上好的檜木砍伐光了,所以才不得不從遠處位於宇治川上流的田上川運送木材。那時,日本人已經開始破壞環境。其後,奈良平城京的建造與京都平安京的建造都大量使用了木材。 雖說如此,但帝都周圍並沒有變成一片荒涼的禿山。這除了與此地的氣候適合樹木或其他植物的再生與繁殖有關外,也得益於日本人睿智地保護著森林中的樹木,使之得以再生。

森林孕育出了日本古文化,日本的文明與森林一起開始

自繩紋時代以來,古樹繁茂的森林對日本人來說,就是與各路神靈相會的場所,也是使內心平靜的場所。 伊勢神宮的"式年遷宮"每二十年舉行一次,每逢遷宮之年,便會依照原型營造新的社殿,並重新架構一座神橋。 正如一千多年前建造的法隆寺一直保存至今一樣,從古時起,人們應該就能建造出可以永存的社殿。伊勢神宮卻偏偏不使用基石,而採用了"掘立柱式"結構、茅草屋頂和檜木原木打造宮殿,並且長期以來每二十年重建一次,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前人的一種智慧,如此一來就能使建造宮殿的工藝代代相傳了。如果重建宮殿的間隔時間超過二十年,便很難讓後人繼承這項技術。託前人的福,直至今日,我們依然知曉自彌生時代以來的,或是更古老時期的神社建造的樣式與方法。 日本的木造建築技術因聖德太子主持的大規模寺院修建而取得了飛躍。這種技術是由從朝鮮半島移居至日本的工人團體帶來的。

森林孕育出了日本古文化,日本的文明與森林一起開始

結語:樹木孕育出的日本文化

無論如何,由樹木孕育出的文化,為歷史增添了光彩。無論經歷了何種興衰勝敗,都一直存在,可以說,如果沒有樹木給予的恩惠,日本文化便無法成立。不談樹木,日本的歷史也就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日本書紀》

《萬葉集》

《花鳥風月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