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明朝皇帝身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到底誰的權力大?

明朝初期,司禮監僅為十二監一普通的內廷機構,負責宮廷禮儀的,後來皇室的婚喪嫁祭禮也歸其管,職責越來越擴大,到了宣德時期,皇帝朱瞻基非常寵信太監,在宮廷為太監開辦教育,讀書寫字,扶植太監參政,給予行政權和軍權,於是司禮監一躍為十二監之首,設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隨堂太監等。

談談明朝皇帝身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到底誰的權力大?

東廠衚衕,得名於明朝的東廠,由朱棣設立,一般由宦官二號人物秉筆太監統領,當年東廠在此辦公,挨著皇城。

首先提督太監繼承以前的司禮監一切宮廷禮儀,等於說提督太監掌管內廷事務,不參與朝廷公務,所以提督太監雖然位高權重,但本身職能無法參政,只活動於內廷,與後來擅權的掌印太監、秉筆太監是不同路的。

談談明朝皇帝身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到底誰的權力大?

明朝對太監最好,教其讀書認字,鼓勵參政的皇帝,宣宗朱瞻基。

明朝皇帝處理政務的大致程序是,各地奏摺遞上來後,先由內閣大臣們看一遍,用小紙條寫上初步的意見,貼在奏摺上,稱為“票擬”,再遞給皇帝審閱,用硃筆進行批閱,稱為“批紅”,最後交給太監蓋印下發,這就處理完了,但是從宣宗開始,皇帝們越來越懶,很多時候批紅都由太監完成的,後來皇帝連奏章看都不看,完全推給太監來辦,而這裡批紅的太監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最後蓋大印下發的太監就是掌印太監。

談談明朝皇帝身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到底誰的權力大?

《徐顯卿宦跡圖》,講的是徐顯卿擔任萬曆皇帝日講官的情形,屏風後面就是司禮監官。

秉筆太監專門負責奏章文書,照閣票批朱,內閣大臣的票擬,秉筆太監聽也可以,不聽也可以,完全扮演皇帝的角色行使著最高權力,死死地壓著內閣大臣們,受寵的秉筆太監還能兼任東廠,有“副相”之稱;秉筆太監批紅完了,奏章下發還需要蓋大印,這最後一步是掌印太監完成的,如果掌印太監對奏章批示不滿意,可以拒絕蓋印,退回重批,受寵的掌印太監還兼任監察之權,審視宮廷一切政務,有“內相”之稱,所以掌印太監是司禮監最具權勢的職位,排名第一,秉筆太監排名第二。

談談明朝皇帝身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到底誰的權力大?

田義,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備受聖寵,其墓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太監墓。

明朝著名的幾個大太監,如宣宗時期王振、憲宗時期汪直、武宗時期劉瑾、神宗時期馮保等,都曾擔任過掌印太監,是司禮監的一號人物,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熹宗時期的魏忠賢,他只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但由於魏忠賢受皇帝寵信,清洗異已,心狠手辣,鋒芒蓋過了高他一頭的掌印太監,像王體乾、李永貞等,先後投到魏忠賢門下,成為其爪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