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體育要做好“熱身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國內外體壇人士以各種方式送上祝福、捐款捐物支援“戰疫”。他們當中還有很多人通過錄制視頻親自演示的方式,在線上指導百姓居家鍛鍊。這不僅充分展現了體壇公眾人物的影響力,更說明體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疫情之下體育要做好“熱身準備”

當前,“戰疫”已進入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儘管與企業開工、學校開學、農事生產等事關國計民生的行業領域相比,“體育復工”顯得並沒有那麼迫切,但仍然需要做好“熱身準備”。

  疫情給體育產業造成了嚴重衝擊,大量健身房、線下體育培訓公司、營利性體育場館關門歇業,這些需要持續現金流才能健康運行的市場主體正經歷著事關生死存亡的時期。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一定要積極行動,早做打算,幫助它們謀求自救與轉型,平穩度過“寒冬”。同時,也要做好公益性體育設施和場館的維護保養工作,確保在疫情過後,有不同鍛鍊需求的人們都有地方可去、有器材可用。

  口渴止於一杯水,而非一片海洋。儘管體育常識告訴我們,持續性和系統性的運動一旦中斷較長時間,需要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恢復和避免傷病,但不難想象的是,“戰疫”勝利後,在家已經“宅到發黴”的人們必然會掀起一波運動高潮。因此,謹防“運動潮”變成“受傷潮”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不排除有些體育經營者為了挽回疫情造成的利潤損失,在不確保設備、器械和場館安全性的前提下貿然復工,甚至在後期以不規範、不合理的經營手段侵害大眾權益。這些都需要體育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有所準備、提前介入。

  在大量因為疫情而被迫取消的體育賽事中,有的可能在疫情結束後重新舉辦。屆時,各種條件是否發生了變化?方案是否進行了符合實際的調整?時機是否依然合適?不管是公益性、商業性還是職業性賽事,不管是永久取消、擇期另辦或是更換形式舉辦,每種選擇都需要賽事組織者充分“備考”,進行科學嚴謹的評估。

  還應重視的是,疫情造成學校延期開學已是必然,在這個前提下,如何保證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的體育課正常進行十分重要。近年來,體育在教學中的地位已大大提高,部分省份還將中考體育成績上調至100分,與“三大主科”平起平坐。但不可否認的是,體育老師在一些地方還是容易出現“被生病”現象。各地教育部門要杜絕這類以“趕進度”“補差額”為由的擠佔體育教學的現象,學校也要提前制定科學、平衡的教學計劃,確保每一個學生身體素質不掉隊。

  體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語言。希望疫情結束後,每個人都能盡情釋放、重新展現一個活力四射的自己。

*本文轉自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