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不受待見的晒紅,現在為何廣受歡迎?

紅茶是雲南茶業的驕傲,雲南的滇紅,在中國眾多的紅茶中,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名氣。在紅茶製作工藝中,曬分為兩步,一個是前曬,就是萎凋,另一個就是後曬,也就是日光乾燥。

  在雲南,日光萎凋製作紅茶曾經廣為使用,但70年代後,雲南引進紅茶萎凋槽,滇紅的製作過程中開始大量使用室內自然萎凋、加溫萎凋槽、室內加溫萎凋法、烘簾子法等萎凋方法,逐漸摒棄了日光萎凋的方式。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曬紅,主要是後曬,就是指紅茶的乾燥方式。眾所周知,紅茶的主流乾燥方式是烘乾,從1975年雲南的第一本製茶教材和2018年最新版《製茶學》,都是以烘乾作為紅茶最主要的乾燥方式。烘乾的紅茶,香氣高揚,深受很多消費者喜愛。

  曬紅這個詞,似乎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概念,很多人對曬紅並不知曉。於是很多人就問曬紅的工藝是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其實不是。應該說,曬紅的工藝歷史比烘乾紅茶要久得多。在烘乾工藝成為主流之前,曬紅才是主流的紅茶加工工藝。追溯歷史,1956年私改公完成後,茶葉進入統銷統購時代,加之1957年周恩來訪問歐亞兩洲茶業產區後提出:我國茶業必須推進機械化生產。機械化生產對紅茶製作的影響,集中體現為烘乾在紅茶乾燥方式中佔了絕對地位。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紅茶產區之一,滇紅製作方式也嚴格執行機械化生產思路,採用1952年由馮紹裘提出的“勻撒萎凋,慢速揉捻,適度發酵,兩次烘乾”技術規範,逐漸淘汰了日光乾燥。

  因為烘乾方式成了主流以後,曬紅就逐漸被人遺忘。在茶行業中,也不太被待見。1998年出版,沈培和主編的《茶葉審評指南》中明確寫道:“初制過程中被日光暴曬過的茶葉。除曬青茶外,其餘日曬茶屬殘次產品”。由此可見,專業評審並不是很認可日光乾燥的曬紅。

  但是,隨著曬青工藝的在茶行業名聲鵲起,同樣生在雲南的曬紅,因為同樣的乾燥工藝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也喜愛起來。

  曬紅是自然日曬乾燥方式,沒有提香,香氣其實沒有傳統形的高。但他的優勢是幽香內斂。越放越醇。有陳放價值。從功效來說,除了正常的茶葉效果之後。曬紅更溫和,上火程度低。這也能滿足不同的顧客目標。還有一個從製作的制約性上來說。曬紅不像我傳統紅茶那樣需要烘乾機類的機器設備。只需要在天氣好時進行製作就可以。曬紅就是沒有經過烘培,也就是提香這道工藝,但卻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質。

  不同於一般紅茶,曬紅新茶雖然略帶股曬青茶特有的太陽味,但幽香內斂,猶如茶中君子。擺放一年之後,則青澀氣漸除,茶香愈顯,湯色黃紅明亮,滋味醇滑甘甜,生津豐潤,韻味悠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