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媽媽從不敢聊的話題:如何告別?

文 | 尚清

美國法律科技公司LegalZoom的法律總顧問Chas Rampenthal說,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沒有遺書,在中國,這一項數據接近96%。

如果你人到中年卻未婚,沒有孩子,從未患過嚴重的疾病,也從未與死神擦肩而過,那麼你大概率從沒計劃過寫一封遺書。

隨著年齡日益增長,親密關係變得更加穩定,我們好像不再能承擔風險了。在這次疫情中,無數的慘痛離別也讓我們意識到,也許是時候為自己和家人考慮一下未來,如果不幸一旦發生,該怎麼辦?

不僅認真思考未來的時間變少了,現代生活也讓夫妻、親子間的交流變得越發生疏,很多家庭從不談論嚴肅的話題,家長也很少寫信給自己的孩子。

這一次,TOP HER想探討一個話題:要不要以遺書的形式來一場直擊靈魂的對話呢?

日本是多災多難的國家,無論是地震、颱風、還是海嘯,每一次的災難都對日本帶來重大打擊,許多人因此習慣預先安排好身後事。

這個像手賬一樣的小冊子叫《遺書手冊》,2010年上市,至今一共賣了4.4萬本,在日本,算得上是一個驚人的銷量。

購買它的很多是長期住院的病人,一邊接受治療,一邊規劃好自己可能的告別。很多健康的年輕人也會購買,為的是提前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

最近,新冠疫情的肆虐更讓這本手冊賣到脫銷。

手冊的設計十分科學精妙,樹狀家譜圖、好友名錄、保險計劃表、遺產分配圖……各項安排周密詳細,一目瞭然。

手冊裡除了有書寫遺書、遺囑的專門版塊,還有許多人性化的設計,具體到對醫護人員的留言,以及葬禮儀式和墓地墓碑。手冊足有64頁,厚厚一本。

《遺書手冊》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流行語——“終活”,即中老年人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參觀火葬場,學習書寫遺囑,拍遺照,儘可能地在生命結束時,保有自己的尊嚴,具體的規劃人生的最終章。在書寫人過世之後,這本手冊也會是留給親人的溫暖回憶。

魯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這樣描述日本人的生活狀態:“日本人安心的基礎是一種提前計劃並安排好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最大的威脅來自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切準備好,直面死亡更安心。

由於新冠疫情在美國的迅速蔓延,過去兩週選擇在網上立遺囑的美國人越來越多。總部位於波士頓的Geotreo的數據顯示,截止上週五,網上填寫遺囑的人數較前一週增長143%,聖地亞哥的Trust & Will公司的用戶數增加了50%,股價也大幅上漲。Trust & Will創始人說:“這次疫情對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以及50歲以上中老年人在身體和情緒上的影響都很大。”

在美國埃默裡聖醫院,一線醫護人員不分晝夜搶救病患,很多人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和家人團聚了。加上防護用具嚴重不足,許多人都已在崩潰邊緣。

Michelle Au是一名一線的麻醉科醫生,主要任務是為危重症患者插管。由於在插入試管時會和病患口腔緊密接觸,這個步驟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

Michelle不能保證自己能活著回來,就給同是醫生的丈夫留了一封遺書,信中說,如果她不幸感染病毒去世,她希望丈夫能夠再婚,並和新的另一半一起照顧好他們的孩子。

如果兩人都因感染新冠去世,他們將有四種選擇來委託孩子的監護權。前兩位為雙方父母,第三位為二人的好友,至於第四個人,他們目前還沒有找到,但一定是感染病毒風險極低的人。

生活中的至暗時刻,我希望給予你最溫暖的力量。

5年前,來自英國的湯姆.阿特沃特(Tom Attwater)給五歲的小女兒凱莉(Kelli)留了一封遺書。

Kelli只有3個月大時便被確診,並隨時有復發的風險。屋漏偏逢連夜雨,Tom不久也被確認為腦癌晚期。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Tom為了給女兒Kelli籌集治療費四處奔走,最終籌集到的50萬英鎊既是女兒未來生命質量的保障,也是他準備給女兒的一份遺產。

Tom的遺書很長但不復雜,也不深沉,就像是普通父親和小女兒親切的談話。主題涵蓋了學校、男孩、婚姻、家庭、朋友、事業等需要一生思考的問題,Tom試圖用一封信代替他履行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描述真愛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你只記得和你的媽媽在沙發上依偎和大笑,但當熱戀降溫、鮮花枯萎時,才是見證真愛之時,我祝你在尋找真愛的過程中快樂。”

“在你婚禮那一天,我會一直在那兒,精神上陪伴著你。我一定凝視著你的肩膀,為你找到愛你的人感到愉快和自豪。”

“享受你的人生吧,不要匆忙虛度,我會一直陪伴和守候著你。”

其實,Kelli是Tom妻子與前夫生下的女兒,Tom是Kelli的繼父。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

雖然沒有幸運陪你長大,但希望這些人生小建議能讓你過得好一些。

2月14日,湖北電影製片廠員工常凱因患新冠肺炎醫治無效去世,享年55歲。同一天,常凱的姐姐也因新冠肺炎去世,17天內,常凱一家四口相繼離世。

2月初,在父母去世後,病重的常凱留下一封遺書,最後一段如下:

“床前服侍雙親數日,無情冠狀病毒也吞噬了愛妻和我的軀體。輾轉諸家醫院哀求哭拜,怎奈位卑言輕,床位難覓,直至病入膏肓,錯失醫治良機,奄奄氣息之中,廣告親朋好友及遠在英倫吾兒:我一生為子盡孝,為父盡責,為夫愛妻,為人盡誠!

永別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位卑言輕,字字血淚。

在電影《遺願清單》裡,摩根·弗里曼飾演的老機械師卡特說,有人在1000個人中間做過一個調查,問你是不是願意提前知道你準確的死亡時間,答案裡面96%的人選擇不願意。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太少談及死亡。

我們牴觸、迴避這個字眼,自己不敢說,別人也不能說。可是,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是無法避免的,而我們從未學習過如何正確地面對死亡。

遺書是一種傳承家族精神的工具,而傳承是最好的緬懷。讓我們嘗試著練習一下告別,因為我們真正害怕的並不是告別本身,而是來不及告別。

TOP HER | 中國女性商業財經第一媒體

商業媒體 | 數據調研|投資顧問 | 整合營銷

北京· 上海· 香港· 紐約· 倫敦· 溫哥華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