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種後悔,是你本來就“可以”的

2019年在《歌手》的節目“歌王衝刺夜”中,劉歡如願拿到了冠軍,在音樂上頗有建樹的他,談到自己的女兒時,卻流露出可惜。

他說:“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後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因為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時候還會給我們挑刺。我問她怎麼樣?她說挺好的,總體上挺好的”。這時歌手袁婭維也讚歎劉一絲的感悟,說:“她說的挺好其實就是很好了”。

其實劉一絲自幼也喜歡彈琴,但是不喜歡練琴,有點崇尚快樂教育的劉歡就沒有堅持讓孩子練琴,由於錯過了孩子練琴的最佳時期,所以才會出現劉歡每次談到女兒時,就難於釋懷。

劉歡只是眾多家長中的代表,希望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所以就不逼孩子學習。

而快樂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01

什麼是快樂教育?

首先我們看看快樂教育的真正含義。

孩子覺得練琴很累,不快樂,那就不練了。

孩子還小,有個快樂的童年很重要,所以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逼孩子學習,萬一心理出現什麼問題可是不好辦啊。

其實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其性情不穩定,沒有判斷力和自控力,他們的本能是畏難,即使是他們再喜歡的東西,如果沒有人鼓勵他,磨鍊他,環境和天賦再好都有可能會耽誤。

而真正的快樂應該是成就感帶來的,而不是感覺上認為的快樂。

人生有一種後悔,是你本來就“可以”的


所以,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在某個特定的領域裡獲得成就感,體驗到自己努力後,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這種快樂才是快樂教育的本質。

快樂教育還包括教育方式和手段是否使孩子體會到快樂,比如孩子練琴苦,堅持不下去時,父母要和她一起堅持,一起承擔,鼓勵他,而不是說教,灌輸“練琴有多好”的空洞話。

所以,做一個好家長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科學,不露聲色地推孩子一下,讓孩子在練習的同時學會為目標而堅持。

02

記得有一期《嚮往的生活》,劉憲華拉小提琴,事後贏得了大家的讚賞,楊穎問他,你小提琴是你爸媽逼著你學的嗎?

人生有一種後悔,是你本來就“可以”的


他說:“是啊,小時候不願意學,後來拿過一次獎就喜歡上了,還是非常感激他們的”。

郎朗也曾說過,哪有什麼興趣,興趣都是練出來的。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其實你要明白,做事不要輕言放棄。

《聽媽媽的話》是周杰倫非常出名的一首歌,這首歌的背景就是他也深刻感受到,是因為媽媽小時候對他的嚴厲,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

他說:”從4歲開始他就練琴,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出去玩時,他也很想去玩,但媽媽不準,還經常拿著一個棍子站在身後,逼著他練習,過程很苦,還好自己堅持下來了。

現在,周杰倫非常享受音樂帶給他的快樂,不只是簡單的快樂,更多的是成就感。

沒有誰的出色是與生俱來的,即使是天才,那也是1%的天賦加99%的汗水,所以關鍵時刻,還得強求孩子去做。

03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有痛苦的成分。

快樂教育就是追求快樂成長,這種望文生義的理解方式是錯誤的。

錢文忠教授說: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思路是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快樂,給孩子更多的遊戲時間,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

每年高考結束,那些如願考上大學的人是不是很快樂?努力了多年終於才有了果實。

而在此之前,他們每天都很痛苦,挑燈夜讀,沒有寒暑假,沒有節假日,就連吃飯也跟打仗一樣,10分鐘解決。

他們的快樂不是即時的,而是延緩了幾年。

我們要知道一切能讓人獲得短暫快樂的東西,其都是有毒的,所以不要誤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無憂的。

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全面推行“寬鬆教育”,總結起來,其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在政策理念上,沒有形成統一思想。日本初期的寬鬆教育政策,只是在原有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上進行了大幅消減,寬鬆之後,到底學生應學到什麼程度、教師應教到什麼程度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思想共識。

第二,在政策執行中,沒有實施同一標準。公立學校按照要求全部消減了教育時間和教學內容,但是私立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卻沒有實行,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導。

第三,在政策保障上,尤其是教學保障上,沒有落實到位。寬鬆教育在減少一般學科課時後,增設了“綜合學習時間”。但是文部科學省並沒有對綜合學習內容作出詳細、具體的規定,也沒有指定教材。

寬鬆教育引發的一個衍生詞叫做“寬鬆世代”,這是日本媒體、大眾輿論造出的詞彙。


人生有一種後悔,是你本來就“可以”的


日本人給孩子減負,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是太多不負責任,逃避困難,他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證明這個教育是錯誤的,到了2016年5月10日,日本就宣佈實行“去寬鬆教育”,朝“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

即使是推崇快樂教育的西方國家,其教育過程也是痛苦的,所以根本沒有純意義的輕鬆快樂教育。

《刻意練習》這本書裡講過:

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曾管理一個研究項目,該項目專門研究不同領域和行業中許多傑出人物的童年。

結果發現,這些傑出人物在孩提時代,其父母就是想盡各種辦法防止他們半途而廢。

人生有一種後悔,是你本來就“可以”的


父母愛子,應為之計深遠。

快樂教育為的是讓孩子獲得更深層次的快樂,而不是任由孩子的發展。

真正理解快樂教育的含義,踏踏實實地教育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