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細讀《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原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大意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有很多眾生,聽到您說的這些佛法和道理(也就是佛理教義),真的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嗎?佛告訴須菩提,不要說這樣的話。如來離開這個世界之後,過五百年之後,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於我這樣的說法和道理,真的能夠生起信心,認為我說的話是實在的真理。你應當知道這樣的人,不只是跟過一個佛二個佛三個佛四個佛五個佛而種下的善根,其實是早已在無數個千萬個佛那兒,種了很多的善根。聽到這樣的道理,只在一念之間便已生了純淨的信心。須菩提,如來能很清楚地知道,也能很清楚地看見,有很多這樣的眾生,都能得到這樣不可思量的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眾生,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已經沒有無上正等正覺的法相,也不能說沒有正等正覺的法相。為什麼呢?這樣的眾生,如果心上還存有無上正等正覺的法相,那麼就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想著去取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相,也就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如果想著(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無上正等正覺的法相,也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不應當想著去獲取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也不應覺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是虛幻的而執著於非法的想法。這個正是平常教給你們的道理。如來常常說,你們這些跟著我修行的出家人,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過河的船一樣。佛法尚且要捨棄,何況非法呢?!

細讀《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延伸解讀

《金剛經》第六品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有點小難度,尤其是對於初讀《金剛經》的讀者,感覺尤甚,會覺得佛在講法時繞來繞去的,像繞口令一樣,讓人很難懂。這或許是由於其中涉及了太多的佛家專屬用語所致。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本品的內容,那麼很有必要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概念。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佛教中所謂的“四相”,也就是指的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分別心。簡單來講,“我相”就是內心中總是執著地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即“我相”。有“我”就有“非我”,“我”之外的皆是“非我”,“非我”即他人、別人,這是“人相”。“非我”不止一個,並且所有人的相也是不同的、有差別的,就是“眾生相”;在人的生命週期中,我們往往又會執著於壽命的長和短,便是“壽者相”。

佛法認為,一切的“相”都是虛幻的,是不真實的,所以《金剛經》中,佛反覆叮嚀弟子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等於說,凡人與佛陀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四相”,如果有“四相”,就是凡夫俗子;如果沒“四相”了,就悟道成佛了。

感悟

《金剛經》第六品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呢?我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念經修佛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以前出去旅行,每每看到寺廟裡修行的和尚,就覺得他們真是生活的太悠閒了,什麼事也不用做,每天只需要念念經書就行了,待細讀《金剛經》之後才真正體會到,想做一個修成正果的和尚實在太難了。如果僅僅是想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倒也罷了,如果有志於修行,想頓悟成佛,卻絕非易事。雖然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之說,但縱觀古今中外,能夠真正修成正果的人卻寥寥無幾,可見難度非同小可,恐怕比諾貝爾獎項的獲得還要難上幾倍不止。

二是學會放下。知易行難。道理往往很容易聽得明白,但身體力行地去做卻非常困難,這是人類的通病。本品中佛講的“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佛教導弟子們說,你們坐木筏渡過河、上了岸之後,就要捨棄木筏,而不應該再揹著木筏去趕路。佛法如此,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卻喜歡作繭自縛,對於已經過去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卻往往不肯善罷甘休,把自己困於往事之中,掙扎、糾結、鬱悶……豈不知,不肯輕易地放過別人,也就等於不能放過自己。何況不能釋懷又於事無補,痛苦的只是自己,這又何苦呢?不懂得放下,其實正是現代人幸福指數不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辯證地看待世界和人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樣表述的句式,是否感覺非常熟悉?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式,《道德經》中也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紅樓夢》太虛幻境的對聯也是如此,“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雖然不同的作者,對於這個句式的運用有著其獨特的用意,但都是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應該執著於“相”,而應該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與內在,並且,隨著時間、條件的不同,世間萬物都是可以發生變化的。世界是多元的,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地去看待,人生亦是如此。

四是福德是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普通大眾禮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祈求福德。那麼,怎麼能獲得福德呢?第六品中佛傳遞給世人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持戒修福”,也就是說只有持戒、守戒、修福,才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我們不是出家人,不用持戒、守戒,但要修福,因為福德是“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一味地去“求”是沒有用的,只能不斷地去內“省”、內“修”,即諸善皆行,諸惡莫作,方能得“無量福德。”

於2020.3.28

細讀《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