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司而言,「打卡上下班制度」是合理的嗎?

今天,我來說一個大多數人已經習以為常但其實並不合理的制度:

「打卡制度」

我覺得,一個人在公司上班,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為公司帶來價值」,衡量業績也應該由其產出來決定。而「嚴格控制上下班時間」並不能給公司帶來額外的價值,相反會產生「錨定效應」:本來可以自願選擇做得更多或者選擇選擇不做更多,而有了「打卡制度」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恰好產出這麼多」,因為反正多了也不會得到額外的獎賞。

對公司而言,「打卡上下班制度」是合理的嗎?

「打卡」制度如同一個人的枷鎖

這讓我想起一件往事。

記得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叫「雙I」(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人際智能與自我認知智能) 的課程,當時我的目標是希望提升自己的數學競賽水平。

我的導師問我:「你打算如何控制每天做題的時間?」

我回答道:「每天都做 X 道有一定難度的題」。

「可這樣並不合理。每天你的做題狀態都不一樣,有時候狀態好,有時候狀態差。狀態好的時候,很快你就可以完成目標,狀態差的時候,怎麼也做不出難題,你怎麼辦?」

「那就一直做,直到做出來或者當天結束。」

「你錯了。恰恰相反,狀態好的時候,你應該放開限制,多做一些題,而你狀態差的時候,就應該立刻放下手中的題,去幹別的事情。這才是更高效的學習手段。

「狀態好的時候多做事,狀態差的時候少做事。」十幾年來,導師的這段話一直讓我銘記在心。

而對於一家公司而言,這段話依然成立。

每天的「上下班打卡」制度,本質上就是無視一個人的狀態,讓他每天都用等額的時間幹活。我明白,公司制定這樣的制度是有一定苦衷的,因為很多人對自己的要求太低,連保證上班時間都做不到,所以必須要限制。

但「打卡制度」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很多人會逐漸轉變為為了打卡而工作,而忘記自己的原本目標是為公司帶來價值。沒事的時候,他們就乾坐著,刷刷手機;有事的時候,也不太願意加一下班,否則會有一種吃虧了的感覺。

那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在我看來,解決方案可以是:

  1. 堅持以「目標」為本,制定合理的績效方案,讓目標滿足 SMART 原則,可執行、可衡量,而不用拘泥於工作時間;
  2. 如果真的擔心大家會因此放鬆散漫,可以制定一個靈活的「總時間打卡制」,即規定每週和每月的工作總時間,而不規定每天的上下班時間。

當然,這些只是理想狀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工作時間錯開後,「同事間的協作模式」就是一個不太容易的問題。因此,要找到「打卡制度」的替代方案,在我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