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帖,沒必要一模一樣,為啥啟功和沙孟海都這麼說?

學習書法離不開臨帖,臨帖的重點是什麼呢?喜歡書法的都明白,臨帖就是要追求形神兼備,就像清代的王淑在《論書滕語》中說的那樣:“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王淑說的非常有道理,如果是初學書法的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形態上的精準,至於“神似”嘛,那是達到“形似”之後的事。

臨帖要寫得像,這基本上是大家都人認同的常識了,可還是有一些書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就說啟功吧,他在《啟功給你講書法》中曾這麼說:“或問臨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無人能似也。即有似之,亦只是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苟臨之即得真似,則法律必不以簽押為依據矣。”不光啟功先生這麼說,沙孟海先生在談論起書法臨帖的時候也曾強調說:“臨帖不是描字,沒必要和古人寫得一模一樣。”

書法臨帖,沒必要一模一樣,為啥啟功和沙孟海都這麼說?

書法臨帖,沒必要一模一樣,為啥啟功和沙孟海這麼說呢?個人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理論上是不可能一模一樣的。

就像啟功先生說的那樣,你臨帖功夫再高,也只能算是局部上相似,或者說是接近於相似,根本沒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一模一樣。

再者,雖然書法臨帖注重形似,但這是建立在筆法正確的基本上的,如果單純的為了寫得像而在那刻意地描畫的話,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了。這也是沙孟海一直強調臨帖不能“描字”的原因。

從我個人有限的學書經歷來看,在臨帖的時候,我們要通過字形往深處看,要明白古人是通過什麼具體的筆法來實現筆畫形態的表現的,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把原理吃透了,比單純的表面模仿要重要的多。

書法臨帖,沒必要一模一樣,為啥啟功和沙孟海都這麼說?

階段不同,臨帖的重點也不同。

還是那句話,如果你是初學書法,沒有任何筆法的概念,也沒有結體上的認識,那麼,你就照著字帖來就行了,人家怎麼寫你就怎麼臨,先把基本打牢了再說。

經過反覆地練習,你再去臨帖的時候,自然會在下筆的時候不自覺地加入自己養成的用筆想法。這個時候,臨帖的時候就有自我的存在了,不會再像之前那樣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大家想一下,王鐸臨帖為什麼和原帖出入那麼大?是他不具備寫得像的功力嗎?當然不是,主要是因為他本身已經足夠強大了,沒必要啥都跟在人家後面。啟功和沙孟海先生之所以強調不要一模一樣,我認為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書法臨帖,沒必要一模一樣,為啥啟功和沙孟海都這麼說?

要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勇氣。

書法藝術具有個人性,同時也具有時代性。現在的我們,即使臨一輩子的王羲之,也不可能完全再現魏晉時期的風采。反過來說,當今的書法,也不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也有很多符合現在這個時代的閃光點。書法藝術要想健康地往前發展,繼承的基礎上,還少不了每個書家的突破和創新。就像《翰林粹言》中說的:“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法;集眾長歸於我,斯為大成。”

最後,願我們寫出來的字,都有“我”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