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如果不是在車站的機緣巧合,我大概不會到魯克沁。

在鄯善,也是在新疆的最後一天,左右無事,到開往鄉鎮的停車站撞撞因緣。恰巧開往魯克沁的小麵包還有三個座位,便跳上車就此出發了。

從鄯善西向,沿庫木塔格沙漠沙山的北麓,在村落民居葡萄田和戈壁中西向40餘公里,就是魯克沁了。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1:道路旁庫木塔格沙漠邊的戈壁,偶有采取石油的"磕頭機"。

魯克沁,位於火焰山南麓,庫木塔格沙漠西北,恰好是吐魯番盆地的十字交叉路口,西域的門戶,扼守絲綢之路,其南為古名"大海道"。"出柳中縣(今鄯善魯克沁鎮)界,東南向沙州(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行人多迷途。有泉井,鹹苦,無草。行者負水擔糧,履繞沙石,往來困弊"。原是清代吐魯番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千年前漢唐制府的柳中城所在,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驛站。可從魯克沁車站下來,沿柳城東路西行數百米,一路全然沒有當年的車馬粼粼。那奇裝異服,牽著胡馬駱駝緩緩而行的胡商,已隨著秋風裹夾消散在千年的歷史畫卷中。只有寥寥數個當地的行人,全然不見遊客的身影。

我心所向往的目的地便在數百米外的道路盡頭處 – 柳中城漢城牆遺址。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2:柳城東路的西側盡頭,便是漢柳中城遺蹟所在。這是今人所建的大門,舊時城牆就在盡頭50~100米的地方。現在已經被政府保護起來了

漢武帝和匈奴五爭車師之後,西域與中土的結合大門,就此打開。

漢元帝初年,天子在車師前國設戊己校尉,其領數百戍卒屯於高昌古城,自此漢人在吐魯番盆地紮下了第一個根。

而後百餘年後的東漢永平十七年,西漢的戊己校尉關寵領數百人屯於高昌東南60餘里處的建新城,與高昌城渠水相連,互為拱依。這遠行萬里,風餐露宿的戍卒邊民便就地取材,以中原的方式,將黃粘土層層夯實成磚,以木做樑架,壘築成了這新城。城分內外城,皆為方形。據調查,外城南北約1千米,東西約2千米;內城則約為南北700米,東西800米的樣子。牆高約5/6米,馬車亦可在城上奔馳。以此可想見當年氣勢之宏偉。戍卒們便以城為中心,駐足而居,時而執戟橫戈,時而拽耙扶犁,欲與天地爭勝負。

新城建好了,便以柳中為名。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3:鎮中心的漢柳中城遺蹟一隅

耿恭控金蒲(今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天山北麓),關寵守柳中。一南一北,鎖死了北匈奴南下進入塔里木盆地的通道,並確保西域與中央的往來通暢。北匈奴視這二城為刺喉之刃,必欲拔之。第二年,便遣兩萬精騎兵鋒南下,同時進攻天山南北的漢朝屯兵。一時西域震盪,西域都護陳睦戰死殉國;耿恭寡不敵眾失守金蒲,而退守疏勒;而柳中的關寵,因位置較南,離兵臨城下還有數日時間。是戰是走?戰,則控弦者不過寥寥數百;走,則漢家拱衛西域之門戶盡失,且尚在困守疏勒的耿恭則成了孤兵,漢軍若要救援,則難上加難。

於是關寵急忙一面命手下忠勇機敏之人,攜帶信物走大海道,入玉門,報急於天子;一面掘深溝,固高壘,守城後援。不多時,匈奴騎兵殺到,殺聲震天,戰馬嘶鳴,一時間匈奴強弓飛煌如雨射向城頭,漢兵則依著女牆的保護,引弦不發。繼而匈奴兵縱馬躍溝,直奔城下,或拋繩攀壁,或架梯登城。女牆後的漢兵,齊的一聲喊,從女牆後探身與馬面處的射手成交叉之勢,放弓澆油,投石檑木齊下,攀爬的匈奴兵被紛紛擊墜。城下匈奴騎兵眼見城上兵勢不弱,便結隊牽了撞木,縱馬急奔,衝撞城門;可城內的漢軍,早知敵軍勢大,而玉門之援軍非數日可達,早已決定據城死戰,一早便用土石將城門封死。而城牆上的兵士又將燒好的沸水金汁臨頭澆下。若是野外作戰,匈奴兵馳騁飛射,迂迴包抄,銳不可當,可遇到了堅心固守高城的漢軍,縱是攻了數輪,死傷無數,卻也只能望城興嘆,便將小小的柳中城團團圍住,水洩不通,要困死漢軍……

那邊求援的使者一路風雨兼程,進了玉門,直奔洛陽。路途遙遠,恰又逢東漢新君登基新舊交替,中原遇災荒而民生疲敝,君臣不敢輕動刀戈,一番辯論,待到七千援軍出酒泉,張掖,馳援西域,到了柳中,早已是城破人亡。這關寵和數百邊卒,盡數埋骨此處。

援軍祭拜了逝者,西擊交河,降車師,逐匈奴。而後兩千死士,翻越天山古道,穿越封鎖線,去疏勒救援不知是否還在堅持的耿恭一部。而耿恭一部,據險死守,竟是苦苦支撐到了援軍的到來,此時,耿恭一部已戰至只剩26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而後回到大漢,只剩13勇士。這便是勇絕千古的大漢十三勇士的故事。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紮在柳中的紅柳,卻何時送得兒郎歸?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4:大海道:從玉門關到柳中城的近乎直線的這條道,便是大海道。相比北面經由哈密的伊吾道,節省了近500公里。從地理上看,疏勒柳中一線,鉗制天山南北,掐死了北匈奴控制西域塔里木盆地的可能,守衛了絲綢之路。從而限制北匈奴從西域獲取利益,打擊北匈奴的經濟。並確保與西域各國的交流通暢和商貿往來。

後來,班超帶36人降伏西域,而班超的兒子班勇則是領了五百將士復屯柳中,聯合西域諸國力量,多次擊敗匈奴與依附其的勢力。數大漢聲威,使西域諸國納質內附,確保中原向西大道暢通無阻,一時間商胡販客,不絕於時月。

再後來,大唐改蕃置縣為柳中縣,佛法昌明,商旅往來,一派輝煌氣象。

再千年之後,故土新歸,清朝便依照當地人的名稱,命名柳中為魯克沁了。

"梵宮零落留金像,

神道荒涼臥石碑。

征馬不知風土異,

隔花猶自向人嘶。"

時過境遷,經歷了兩千年刀伐風霜的漢唐城牆依舊聳立,只是昔人已逝矣。而今天下承平,這民居便開始圍著城牆,由城內逐漸向四周展開。沒有了烽火刀戈的魯克沁,逐漸的城牆與村落混依,居民們便不自覺的或挖牆種地,或取土蓋房。於是這千年不倒的城牆便逐步逐步的消失在了古鎮之中。在和平年代,失去了拱衛柳中要地意義的柳中城牆,便融做了古鎮的血脈,成為了基墊,院落,房子,天地。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5:受保護的漢城牆遺蹟另一隅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6:圍柳中城遺蹟而展開的小鎮民居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7:瓜熟果甜,葡萄收穫的魯克沁夏末,一車車往來運輸葡萄的小車

新疆旅行:鄯善-從柳中城到魯克沁,從漢城牆遺蹟中窺探歷史一隅

圖8:綠樹茵茵恬靜的魯克沁人家院落

一路上,我一直有個問題,古城為什麼叫柳中城呢?逝者逝矣,已無考證。於是,便有了各種說法。

一說,雅人韻士觀玩至此,茫茫戈壁中,楊柳依依,綠蔭蔥蔥,而城郭巍巍,便作詩"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楊柳春",因而得名。

後來在回內地的車上,偶遇了落戶在喀什的一戶陝西人家回鄉省親。遙想當年遠赴邊塞的走卒征夫,背井離鄉,或戰或耕,幾人能還?於是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說法:這大半來自長安西郊柳中的兵卒們,建城之後,日夜思鄉,便以家鄉之地名之。"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是啊,回鄉;如若是回不去,也要埋骨柳中。而剩下的這些斷壁殘垣,這為今人所保護,蒼涼的高聳入天,俯瞰著整個鎮子,化作了這個鎮子的靈魂,反覆的告訴我們,這片曾經蒼茫的土地上,是如何歷經一代代人的血汗,化作了今天的樹蔭,農田,炊煙和藍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