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農村,人們喜歡建祠堂。你生活的地方是不是也一樣?

明哥暢談三農


祠堂在江西,福建,廣東,比較普遍。我這裡的祠堂已經不完全是作為告慰祖先祭祀活動的地方了。家族議事,逢年過節,各種喜慶活動都會使用到祠堂,我們姓氏的祠堂,還建有其他附屬設施,廚房,衛生間,池塘,高高的圍牆都有。可能是我們客家人比較重視這個。都是捐款所建。個人覺得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傳承。


有福惠民之州


祠堂是宗親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和表達方式,過去是為了凝聚本姓人的智慧和力量來展示榮光耀祖和抵抗外姓人的傷害,它也是我國本位主義的表現形式和承前啟後的教育場地。在我國建祠堂以南方盛行,以後逐步向中原和西南擴散,祠堂文化除具有引水思源和承前啟後的作用外,也包含封建族規在內,如本姓族人違犯族規則由族長召集族人對其依規懲戒,族長甚至有決定違規族人生死的權利,這也是封建勢力的罪惡所在。社會發展到了今天,祠堂演變成了家族的興旺標誌,家族越發達,祠堂也建得富麗堂皇,家族人也越驕傲。同時,為了凝聚族人萬眾一心為家族出力,各姓祠堂堂主也會建規章制度,定期舉行族人祀祖大會,並匯聚族人認祖歸宗,以慰先人。


大別山鷹


我們閩南尤其是泉州府屬晉南惠(同)安永德石凡有宗族聚居必有宗祠,村村建宗祠已是歷史久遠難稽考,特別是最近時期重光新建的宗祠祖宇,動輒都在百萬人民幣以上,到了謝土剪綵晉主升階吉日,召喚本族旅外僑胞舉家返國回鄉,更是遍請市縣域內外同宗族誼雲集共襄盛舉,架設太空布棚,數百席桌排開,邀約歌星名角,登臺表演助興,不吝巨資就為宣示家族興旺,慶瓜瓞源遠流長,務使族人更加敬祖愛家,讓中華民族孝俤精神世代傳承,後昆永續。


暢心所言


我們是安徽宿州,我們老家受毛澤東思想影響極大,不信教,不信神,鬼,怪。一切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都不存在,可能北方普片不信仰這些,那些年都破四舊,立四新。我承認有信仰好!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說的對,你這也不信,那也不信就沒有管頭,就沒有行為約束,我尊重江西的民間優良傳統文化。建寺廟是個好事情,利國利民,利己。這些年,我們北方人也知道為什麼南方富裕了!就是因為南方人有信仰,北方人沒有信仰的因素,你這也信,那也不信,列祖列宗都不信,只信💰,越是這樣越惡性循環,只會更窮。


慕仙學道


江西人可以說是保留了明清以來最好的文化,宗族觀念很強,我老家江西九江,村村都有祠堂,每年過年都會有祭祖儀式,很多人一年到頭都見不了一次面,估計也就能在祖堂可以見了,家家戶戶都會拿貢品去祭祖宗,鞭炮,煙花那是炸翻天。


重耳勵志


我是山東龍口人,當兵在外也到過一些地方,祠堂在南方多見,在北方我沒見過,也可能我在北方去的地方還太少。個人覺得祠堂是一個家族傳承,延續,興盛的一個見證,每逢大事族人齊聚祠堂,或議事或祭祀或慶賀,傳承了家族文化凝聚了宗族人心,我在溫州蒼南某祠堂前見到豎立的幾塊超過百年的石碑,記載著周姓族人在清朝取得的科舉功名,真的很有意義,其實所有的村莊宗族都可以效仿,將那些為村莊為宗族為社會國家做出貢獻的族人永遠銘刻在祠堂的榮耀碑上,讓後人世代紀念。





雲和霧溪山居


首先我居住的是在農村,我們這個地方是這樣的,我們這裡這幾年建祠堂之風越來越興盛,甚至有攀比之風。

我們這裡大部分都是家族聚居,一個村可能都是一個姓氏,都是一個先祖。村裡裡面的婚喪嫁娶都會去祠堂告慰先祖。

修建祠堂都是全族集資,祠堂落成典禮還會請上戲班子過來唱上幾天戲,外嫁的閨女這天都會回來,村裡大擺宴席好不熱鬧。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全村男丁帶上祭品去告慰祖先,說說今年的年成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全族平安健康,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6點又是全村男丁去向祖先拜年。

所以說祠堂在我們贛北地區很興盛,也是團結一個家族,一個村的力量。


琪潯農村小夥


我是江西萍鄉市的,我村就有兩個易氏祠堂,一大一小,小的是大的分支,不光是建祠堂還修了家譜,打開家譜就知道自己的祖宗,幾代以上是一家人,自己的輩份,這就是認祖歸宗!同姓氏稱呼從不按年齡,而是按輩分稱呼,什麼不要把我叫老了等等說法都是子虛烏有,所以說這一切都是宗族文化,連祖宗都不認了,那你和漢奸有巨別嗎?


大可2000


我的故鄉是廣西陸川縣,家鄉就建有兩座甯氏宗祠。

宗祠在傳統中國人心目中的是崇高至上的,承載著上祀祖德,下傳後世的家族精神的神聖功能。在古代,對一個人最惡毒的懲罰就是死後靈位不得進祠堂,也就是說家族不承認這個成員的血統和身份。

傳統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年輕時候在外漂流闖蕩,就算是千里萬里之遙,臨到老了,都希望能回到故里,站到祠堂裡,站在祖宗牌位前,跟祖先對對話,聊聊家事國事天下事,以及自己在外難言的心事。每每這樣的時候,該有多少追思之念、塵世之想、家園情懷,在心頭盪漾啊!




寗子


祠堂代表了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就我國而言,目前祠堂在南方保留的較為完整和普遍,北方較少。究其原因,既有歷史的因素,又有現實的原因。在中國古代,尤其是自宋代以後,北方連年戰亂,國民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四處漂泊,許多祠堂受到大肆破壞,家族文化根斷,得不到有效傳承。一些豪門望族、地方紳士為躲避戰亂,舉家南遷。伴隨南移,家族文化也隨之南移,如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的客家祠堂就保持的非常完整。南方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江河阻擋,崇山峻嶺,多次有效地阻隔了戰爭的侵襲,社會環境較為安寧,文化設施、尤其是祠堂文化得到較好保存。進入近、現代,北方繼續戰亂不斷,所剩無幾的文化設施再次遭到大肆破壞。南方雖受戰亂影響,但相較北方,文化設施損失較少。到了解放後,尤其是文革期間的反四舊,南北方祠堂都破壞殆盡,北方尤其嚴重。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得到極大發展,長江、珠三角流域經濟欣欣向榮,百姓富足,一切富裕起來的村落開始恢復、修繕祠堂,祭拜祖先。反觀北方許多地方,由於家族的根斷了,許多家族連族譜都沒有,祠堂很難恢復、修繕,成為一大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