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整的家庭一樣可以培養出幸福優秀的孩子

1966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詹姆斯·科爾曼教授想國會遞交了著名的《科爾曼報告》,其中指出:“當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條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學校教育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家庭。”

不難看出,對於個人成長來說,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毫無疑問,家庭教育肯定要發生在家庭中。但是,要是一個家庭缺失了爸爸或者媽媽,那這個家庭就破碎了,家庭教育又該從何說起呢?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健康的家庭一定是完整的家庭”,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要在完整的家庭中進行。很多專家支持這一觀點,認為家庭不完整是就是不健康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很難在以後的婚姻中獲得幸福或者在事業中獲得成功,因此,哪怕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單身的家長們也要儘快結婚,組建新家庭。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所以社會上對於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會帶著有色眼鏡去評判。

單身媽媽研習所 | 不完整的家庭一樣可以培養出幸福優秀的孩子


誠然,單親家庭確實面臨著一些問題。不過,話說回來,難道完整的家庭,就不會面臨問題嗎?出軌、家暴、爭吵、冷戰、分歧、分居、“喪偶式育兒”……這些典型的現象,不都出現在完整的家庭中麼?老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這裡依然適用——完整家庭並不比單親家庭的問題少。雙方真是各有千秋,在家庭教育中也未必就能絕對的說,哪一種形態一定是更好的。

我是花了一些時間才想明白這個問題的。

在我愛人去世之前,我是一個傳統而單純的人,崇拜權威,相信專家。後來遭遇變故,我在調整自己的同時最揪心的就是孩子的成長。翻了很多家庭教育指導書,專家們都建議單身家長趕緊再婚,重組家庭,理由振聾發聵:破碎的家庭如何培養出健全的孩子?!

老實說,當時這理論我信了。我在剛剛永失我愛的悲痛中抬起迷茫淚眼,望向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想象著相親市場中的挑肥揀瘦……我的心裡只有排山倒海的抗拒。

是不是我太軟弱了,不夠堅強?

是不是我太自私了,不夠愛孩子?

我一遍又一遍的質問自己——專家都說了那是陽關大道,你憑什麼這樣任性排斥?!

然而,我終究還是說服不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倔強和驕傲——我和愛人雖然都談不上完美,但也都是踏實上進、善良真誠之人;我這一路走來,雖然談不上多有成就,但勤謹的處事習慣也換來了熱愛的事業和親近的朋友……我有什麼錯,我們有什麼錯,就因為一場人力不可為的變故,我和我的孩子就變成了低等公民,要任由別人挑挑揀揀甚至是頤指氣使,只為了換取一個所謂的“完整家庭”?

就算重新組合了所謂的完整家庭,誰能保證對方就能做一個合格的另一半,幫你同甘苦共患難、而不是成為一個豬隊友甚至帶來新的家庭問題呢?

我始終相信,再婚也可以再遇良人,也可以很幸福;

但是,如果任何事情都像專家們動動嘴皮子那麼容易的話,這世間也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了。

婚姻本身就不是快餐,再婚家庭需要考量的就更多了。豈是一句“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就能草草決定的?

我不再聽專家的這些建議時,心裡輕鬆了不少。

單身媽媽研習所 | 不完整的家庭一樣可以培養出幸福優秀的孩子


而事實上,有調查數據證明,家庭的完整與否,對孩子教養的成敗並不起決定作用;

真正影響孩子教養質量的,是問題家庭。

如果你也是單親父母,如果你也依然有顧慮,那咱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明證——

美國密歇根大學一項針對6000多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單親父母的成年子女中,有43%的人婚姻美滿——這一百分比和在雙親家庭中章大的孩子根本就是相同的!

同時,很多研究人員對單親家庭孩子的事業發展進行了研究,結果並不符合公眾和一些專家的認知: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由單親父母撫養長大的!

再來一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吧,看一看古今中外單親家庭名人錄——

先看我國的:孔子(2歲喪父),孟子(早年喪父),張衡(幼年喪父),王充(少年喪父),嵇康(早年喪父),陶淵明(7歲喪父),惠能(2歲喪父),(14歲喪父),韓愈(二歲喪父)、歐陽修(早年喪父),周敦頤(少年喪父),范仲淹(兩歲喪父)成吉思汗(8歲喪父)……現當代作家中,出身於單親家庭的也不少,如魯迅、胡適、郁達夫、巴金、老舍、茅盾、丁玲、田漢、夏衍、沙汀、廬隱、路翎等,錢穆,都是從小喪父,寡母將其拉扯大。而蕭紅、馮至、蕭軍都是幼年喪母……

國外也是如此: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穌、亞里斯托德、哥白尼(10歲喪父),牛頓(遺腹子)馬丁?路德(早年喪父),麥克斯韋(9歲喪父),叔本華(17歲喪父),拜倫(3歲喪父),安徒生(早年喪父),格林兄弟(早年喪父),馬克吐溫(12歲喪父),愛默生(幼年喪父),莫泊桑(10歲父母婚,隨母),尼采(早年喪父),紀德(11歲喪父),霍桑(早年喪父),高爾基(4歲喪父),卓別林(1歲父母離婚)門捷列夫(13歲喪父),加繆(1歲喪父),薩特(2歲喪父),川端康成(2歲喪父3歲喪母)大江健三郎(9歲喪父)。就連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在獲得這一系列的信息之後,我鬆了一口氣——跟完整家庭比起來,單親家庭並沒有一定的劣勢。

單身媽媽研習所 | 不完整的家庭一樣可以培養出幸福優秀的孩子


而不管家庭是否完整,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人,是孩子的監護人,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父或母:父母良好的習慣、健全的人格、穩定的性格、清醒的認識、清晰的思維、以及肯投入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的意願,才是影響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

我不能否認,健康而且完整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更加友好的。但是就算家庭沒有那麼完整,它依然可以是健康的。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在她和團隊成員合著的《單親家庭的正面管教》(這是目前為止我能找到的唯一一本以單親家庭為對象的家庭教育指導書,受益良多)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沒有哪個家——而且沒有哪個家庭——是破碎的,除非這個家裡的人讓它破碎。而且,即使已經破碎的事物,也能夠修復。”

我們既然能夠接受世界是多元的,當然也能夠接受家庭的存在方式是多元的,無論是雙親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家庭……重要的是,經營這個家庭的人,他的看法和做法,是孩子童年的全世界。

想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在心裡對當時剛剛三歲的兒子承諾:媽媽無法掌控我們的家庭結構,但是媽媽依然可以努力給你一個健康溫暖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