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述“兵馬俑”的故事

向世界講述“兵馬俑”的故事

楊曉娟向記者介紹兵馬俑複製品的類別。 記者 李旭佳攝

“前段時間發往法蘭克福的貨物已經順利發走了!明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就要正式恢復營業啦,我要趕緊將門口收拾得乾乾淨淨,種上花草迎接客人。”3月24日,在西安市臨潼區秦陵街道秦俑村,楊曉娟正忙著修葺自家的庭院。整個院子顯得格外別緻。

楊曉娟今年46歲,皮膚黝黑,個頭不高,幹活非常麻利,是其中一家秦俑複製品工藝廠的“女掌櫃”。提起與“兵馬俑”的緣分,楊曉娟告訴記者,小時候因為好奇,跟隨當時在秦兵馬俑考古隊工作的媽媽進去過幾次俑坑,但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和有神秘色彩的秦俑打了半輩子交道。

“記得當時首任秦兵馬俑考古隊隊長、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借住在我家,小時候不懂得考古的重要性,只看見袁叔叔一有時間就在屋裡雕刻,一坐就是一天。”袁仲一認真工作的模樣給年少的楊曉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為她日後經營兵馬俑複製廠點燃了傳承傳統文化的“火苗”。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兵馬俑複製廠興起。1999年,藉助地理優勢,25歲的楊曉娟和丈夫龐紅利從老宅搬出,在自家的小院裡辦起了小工廠製作兵馬俑工藝品。

“起初只是為了謀生,沒有太多需求,當時把工廠辦起來,口袋裡只剩下3元8角錢。”講起辦廠初衷,楊曉娟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創業初期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廠裡只有十幾個工人,製作的兵馬俑複製品種類也比較單一。

廠子雖小,但楊曉娟和丈夫的“心”卻不小。為了製作精良的兵馬俑工藝品,夫妻倆每天風裡來雨裡去,跟著師傅學做模具、塑形、燒製、拋光……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也學到了真本事。久而久之,因為夫妻倆經營信譽好,廠子的名聲越來越大,顧客也越來越多。

2005年,移動互聯網興起,勤學的楊曉娟又開了網店,即使沒有訂單也堅持每天在網上發佈產品信息。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一名江蘇南通的客人通過網絡訂購了一批價值3萬元的兵馬俑複製品,這是楊曉娟第一筆網絡訂單。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周圍很多兵馬俑複製廠倒閉,但以高質量求生存的楊曉娟依然將廠子開了下來。

2009年,是楊曉娟的轉折年。

這一年,楊曉娟為一名旅美華僑定製了“美國大兵”特色版的肖像兵兵馬俑工藝品,並順利在美國加州大學畫展中展出。這一年,一名德國經銷商來臨潼選工藝品製作工廠,憑藉精良的工藝技術,楊曉娟的工廠脫穎而出。截至目前,這名德國經銷商每年都要從楊曉娟這裡訂購2個集裝箱的貨物。

“‘美國大兵’那件工藝品一部分是美國兵,一部分是中國傳統的兵馬俑,手裡託著一個原子彈,裡面躺著一名嬰兒,旁邊刻著‘抵制戰爭,倡導和平’。兵馬俑代表了陝西文化,原本只是為了謀生,現在覺得這是家鄉的傳統文化,我一直思索著自己還能做點什麼。”楊曉娟說,自2009年之後,她幾乎每天都能收到訂單,忙得不可開交。忙歸忙,楊曉娟心裡萌生的傳播家鄉傳統文化的“種子”卻一直在發芽。

“創業前期我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旁的商店當售貨員,見了不少海外遊客,也學會不少簡單的外國語,心裡就萌生了新想法。”楊曉娟的新想法,就是擴大工廠規模,建設具有陝西特色的體驗式窯洞庭院。

2017年,經過一年多的裝修,楊曉娟精心打造的集住宿、旅遊、民居體驗為一體的窯洞庭院出現在人們眼前。長廊上鋪滿了葡萄藤,溫馨的小院花團錦簇,散發的花香沁人心脾。

不僅如此,能幹的楊曉娟還將鄰居家的柿子樹、石榴樹買下來供遊客採摘、品嚐,不僅幫鄰居解決了出售難的問題,更增加了遊客的體驗感。

楊曉娟的特色庭院在攜程等網站一上線,便吸引了無數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遊客們除了與院落裡的“兵馬俑”合影外,更想親自動手體驗製作“兵馬俑”。楊曉娟便把院內的老窯洞改造成兵馬俑手工DIY體驗室,她每天跟著導遊和遊客學習外語。

幾年來,文化水平不高的楊曉娟逐漸成了“語言通”,可以用好幾種外語給遊客講述“兵馬俑”的故事。截至目前,楊曉娟製作的兵馬俑工藝品已落戶40多個國家,每年要接待近4000名外國遊客。她的特色庭院也被西安市婦聯評為“最美庭院”。

“我不過就是個普通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疫情期間我把庭院升級改造了,希望能讓更多外國友人通過體驗製作‘兵馬俑’,知道我們家鄉的文化,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楊曉娟說。(記者 李旭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