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雙十一進入倒計時。

這個曾經虐狗無數的節日,在十年間華麗轉身,成為了全面狂歡購物節。

今年雙十一,商家的促銷活動也紛紛推陳出新,規則也更加複雜了。

例如預售、定價膨脹金、直降紅包、滿減紅包、蓋樓紅包......

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想要買的划算,起碼得花幾個小時研究各類規則,沒點奧數功底,還真不一定敢應戰~

不過買的沒有賣的精,雙十一背後,可藏著著不少的套路。

套路一:先提價後打折

先提價後打折,是商家屢試不爽的套路。

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小編在某貓上找了一款商品,瞅瞅這價格走勢,前幾天還是兩千多,恰逢雙十一價格立馬就飆到三千多了。

去年雙十一,“購物車商品漲價了”的話題,在熱搜上掛了很長時間。

咱們費盡心機搶了一圈紅包,用了一堆滿減優惠下來,浪費了大量時間。

但最終買到的價格,其實和平時沒啥兩樣...

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套路二:交預售定金

接近雙十一,很多商品已經無法加入購物車了,要加入就得先付定金。

付完定金,活動當天下單可以立減一定金額,看起來蠻划算嘞~

但真相是,定金你付了之後如果不想買了,對不起,定金也不會退給你

交定金的目的就是困住消費者,你今天在某家交了定金,然後過幾天又看到了別家更好的,可是已經交了定金,沒辦法就買這家吧。

而且定金往往也就幾十塊,很多人一衝動就剁手了。

殊不知定金一時爽,尾款火葬場。

套路三:優惠券滿減

要數使用起來最複雜的,就是雙十一的優惠券了。

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比如原價1395元,預售價509元,領劵立減30元,跨店優惠券滿400減50元,店鋪優惠券滿999元再加指定商品立減200元......

以上優惠可疊加使用,求最後減多少錢?

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簡單點,你套路的樣子簡單點...

為了湊單,為了享受更多的優惠,很多小夥伴往往買了一大堆沒用的東西。

記得二姐老媽去年雙十一為了湊單,買的大米到現在還沒吃完呢,看著家裡的米缸,二姐這兩天瑟瑟發抖

為啥商家不直接說能省多少錢呢?

其實就比平時便宜了塊兒八毛的,你叫商家怎麼好意思寫麼。

有人會說,我不關心過程,你就不能痛痛快快的直接降價嗎?搞這麼複雜的規則是誠心想把本寶寶氣走麼。

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商家還真不能直接降價,這裡涉及到了一個經濟學概念,叫做“價格歧視”理論。

100年前,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

就是商家出於盈利的目的,在銷售一件商品的時候,會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

這裡需要有兩個前提條件:

一是至少有兩類以上的消費群體。

二是不同的消費群體在買同一個商品時,呈現出不一樣的敏感度。

舉個例子,同樣一雙鞋子,對一線城市的小白領來說,1000元左右是可以接受的,而對於四五線城市的人來說,花費1000元買雙鞋就很難接受了。

但是商家想要利益最大化怎麼辦。

直接降價?那麼利潤就下降了,做不到利益最大化。

這時候商家就用到了價格歧視,把用戶分為“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然後分別對待和收割。

有錢的人,或者是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一雙1000元的鞋子,他們喜歡的話早早就下單買了,不會去搶你的那幾張優惠券。

而對價格敏感的人,想要低於1000元買,就要找在哪裡領券,怎麼買,怎麼用比較划算,等把活動研究透徹了,也花費了大量時間,相當於用時間成本來彌補差價。

商家通過價格歧視,即賺到了“有錢人的錢”,又賺到了“沒錢人的錢”,而且相比於直接降價,通過優惠券進行價格歧視也更加隱蔽,原價買入商品的人也不會有怨言。

哼,可惡的雙十一,藏著這麼多套路......

除了雙十一外,像飛機票、汽車票、電影票等,也經常存在價格歧視。

同樣的路程、同樣的艙位,航空公司會根據你買入的時間、過去的里程數,把乘客區分開來,收取不同的價格。

想要避免被套路,就要做到理性消費,不要為了貪小便宜而買了一堆用不上的商品。

你可能小賺,但商家永遠不虧...

好了,你還知道哪些商家的套路?留言區交流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