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今年3月24日,國際奧委會宣佈,將東京奧運會的舉辦日期推遲到2021年夏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被延期舉行的奧運會,僅僅因這一項“記錄”,2020東京奧運會便足以被歷史銘記。

在亞洲,曾有三個國家舉辦過奧運會,分別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三次奧運會,相隔時間都是二十幾年,分別對應著這三個國家的崛起——東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戰後日本復興新形象及經濟騰飛的成果,漢城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韓國現代化建設的“漢江奇蹟”,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建設成就。

把奧運會從一場體育賽事,變成凝聚全國意志、展示國家形象、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推廣本國文化的盛事,始於1964年東京奧運會。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1964年東京奧運會會徽

為了辦好這次奧運會,日本也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精神,通過“舉國一致之體制”,動員全民參與進來,大搞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建設,修建奧運場館和相關配套設施,推廣公共文明,展示日本傳統文化,由此推動了日本的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服務、電子通訊、體育、旅遊休閒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

通過奧運會這針強心劑,1962年到1964年日本經濟狂飆突進,形成了著名的“奧林匹克景氣”現象,很多經濟學家也將1964年東京奧運會看作日本經濟騰飛的發動機,當然,發動機有很多個,奧運會只是其中之一。

後來的漢城奧運會與北京奧運會,或多或少都借鑑了這次奧運會的經驗。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1964年東京奧運會現場

01

日本作為列強之一,早在1935年就成功申請到了1940年東京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後,隨著中日戰爭爆發以及國家財力不足,日本於1938年放棄了奧運會的主辦權。

《舊金山和約》簽訂後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4月28日,美軍結束了對日本的佔領。次月,日本東京都知事安井誠一郎便向外界公開表示,想申請奧運會的主辦權。安井認為,舉辦奧運會,能很好地展示戰後日本愛好和平的國際形象,讓日本重回國際社會,這對日本的發展十分重要。

此時,日本的經濟整體上已恢復到戰前水平,逐漸從戰敗的陰影走了出來,渴望成為正常國家的願望十分迫切。因此上到國會政府,下到體育協會和普通民眾,申請舉辦奧運會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式

1952年7月,東京都正式向國際奧委會提交了申請書,並作了大量準備工作,但結果敗於羅馬。1956年10月,日本再次申請主辦奧運會,不斷宣傳造勢,政界、商界、體育界、新聞界人士滿世界遊說,期間,東京成功還舉辦了第3屆亞運會和第54次國際奧委會總會,最後,終於爭取到了第18屆奧運會的主辦權。

辛苦爭取到的東西,自然會非常珍惜。

日本政府對東京奧運會的舉辦極為重視。1959年9月,日本成立了由國會議員、政府官員、舉辦地(東京都)代表、體育人士和學者組成的奧林匹克東京大會組織委員會,全面指導奧運會的準備工作。其他相關部門設立了“奧林匹克科”、“奧林匹克局”、“奧運會準備室”等機構。形成了舉國一致的、高效運轉的準備體制。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點燃奧運聖火

02

人的問題解決之後,接下來就是做事了。

之前,日本舉辦奧運會的目的只是提升國際形象。現在,日本將奧運會當成了一項綜合性的國家事業,將其納入了“收入倍增計劃”和“國民經濟高速增長計劃”。以奧運會為契機,通過高投入,帶動各個行業的高速發展,實現經濟和社會持續繁榮。

日本為東京奧運會投入了30億美元,創歷屆奧運會新高。鉅額資金投下後,東京都開始擴建升級,一系列奧運場館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延伸開去,首都高鐵、東海道新幹線、世界最大的橫跨式有軌電車、新增地鐵等等,奠定了現代東京都交通的基礎。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新幹線上奔馳的列車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夕,牽引車牽引著新幹線0系電聯車

這其中最值得說道的是東海道新幹線,即我們常說的新幹線。新幹線總長515.4公里,工程花費高達3800億日元,工期為5年,為了趕在奧運會期間使用,只花了3年時間就突擊完工了,並在奧運會前10天通車。這條鐵路採用了自動列車控制裝置、列車集中控制裝置、制動系統、氣密結構、長軌道、混凝土枕木等先進技術,最高時速達210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鐵路。

除了升級交通之外,東京都還大規模興建公共廁所,鋪設自動售貨機,修建現代化酒店等配套設施。

而在50年代,由於經濟急速發展,東京的道路網已支撐不了交通壓力,整個城市交通混亂不堪,接近癱瘓。申奧成功後,東京的雄心是打造“文化都市·產業都市·觀光都市·國際都市”,而這必須大破大立,大修大建。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

此時,經歷美國民主改造之後的日本,在大修大建等問題的決策上,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民間組織、社會團體、輿論媒體,甚至普通民眾,都對政府的決策有制約作用。如果這些人不同意政府大拆遷、大建設,東京都想進行基礎設施升級,幾乎不可能。

現在,有了奧運會這杆大旗,全民凝聚意志,都在為辦好奧運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連平時經常鬧事的左翼組織和青年學生,也偃旗息鼓了。於是,一切都暢通了。

因為奧運工程,東京都拆遷了7000多棟房屋,涉及50000多人,城市成了一個大工地,溝壑縱橫,惡劣的交通環境甚至導致了1000多人死亡。日本作家開高建在文章中寫道:“那時的東京沒天沒水,只有頭頂的鋼筋和腳下黑色的廢墟。”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東京大興土木

03

交通和其他配套設施的升級,帶動了日本建築業和房地產業的大發展。

從1961年到1963年,日本房地產行業迎來量價齊升的鼎盛階段。東京周邊的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城市迅速擴張,隨著建築技術的提升和城市現代化的需要,日本政府因循就勢,修改了建築基本法,廢除了“不準修建超過31米高層建築”的規定。此後,新大谷飯店、霞關大樓等一批超高層大型建築群也拔地而起。

這時的房地產,是名副其實的經濟發展引擎,至於房地產泡沫,還要等上二十幾年。

硬件升級了,軟件也要跟上。

日本的國民素質,現在有目共睹。但素質這種東西,不是一天養成的。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東京地鐵站附近花壇裡的垃圾

在1964東京奧運會之前,我們所能想象到的種種不文明現象,在日本也隨處可見——垃圾遍地、汙水橫行、戶外小廣告氾濫,車輛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橫衝直撞,男人們亂彈菸灰、亂扔菸頭、隨地小便,人們不重視儀表,穿個睡衣到處晃噠,甚至還有穿睡衣接機的。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50年代的東京市容市貌

這些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如果得不到整治,奧運會辦的再好看,也贏不得國際尊重。

1963年11月30日,東京200多個團體發起組織了“東京都奧林匹克國民運動”,協助和督促政府各部門,整治社會上的各種不文明現象。

措施麼,其實都大同小異,宣傳奧運精神,遵守賽場秩序,善待國際友人,提高服務水平,垃圾分類,文明駕駛,打擊假冒偽劣,美化街道和村莊環境,把素質文明教育寫入小學課本等等。

日本的這種文明整治,採取的也是全民運動的打法,但它的效果卻是持久的,奧運會結束後,不文明現象沒有出現反彈,這就很厲害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不再具體分析,只舉一個例子:日本交通法規對造成人身事故的惡性事件,懲罰極其嚴厲,肇事者往往窮盡一生,都付不清受害者的贍養費。所以,日本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都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60年代日本街頭一角

04

東京奧運會是一項高科技的奧運會。

這次奧運會利用美國的“辛科姆3號衛星”,實現了將賽事全球實況直播,這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全球直播。以奧運會直播為契機,日本電子產業完了又一波技術革新。

為了更好地實現現場直播,日本企業開發出了超小型攝像機、可通話麥克風、用於彩色電視機播放的彩色攝像機等一系列先進通訊設備。日本廣播協會(NHK)在當時的奧運村所在地——代代木公園附近新建了一座娛樂中心,用於轉播賽事,當時還是世界最高的東京鐵塔承擔了信號轉接的工作。

為了準確記錄比賽,日本企業還依靠本國光學電子技術,開發了大量用於記錄、測量的裝置,這些產品和技術,很多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1964年東京奧運會制定官方計時器

以比賽用的計時器為例。比賽計時往往要精確到小數位的秒,這種精度只有石英鐘能做到,但是當時石英鐘體積龐大,和一部小型卡車產不多,而且耗電量極大,使用非常不便。

為此,日本精工集團進行技術攻關,做出了只有3公斤重的石英鐘,雖然相比現在的石英錶還是很笨重,但在當時,這種可攜帶的石英鐘已經是最先進的了。這些成果,直接打破了瑞士鐘錶在國際上的壟斷地位。

眾多先進產品的出現,使世人對日本產品的印象逐漸改觀。在50年代,日本製造業比較低端,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競爭優勢,產品價廉物不美,質量飽受詬病。以奧運會為戰場,日本品牌打了一個翻身仗。此後,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立國,日本品牌和品質驚豔世界。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60年代日本電視機制造廠

奧運會還加速了普通日本家庭的消費升級。

為了能在家看奧運會,日本掀起了購買彩電熱潮。1960年,日本家庭的電視機普及率為54.5%,到舉辦奧運會的1964年,這一數字飆升到93.5%。伴隨電視機一起走入普通家庭的還有洗衣機、雙門冰箱、熱水器、空調、立體聲音響組合、微波爐等等。奧運會之後,日本汽車市場也迎來了重大利好時代。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60年代日本普通居民家中的電飯鍋

國家處於上升期,就業形勢非常好,各行各業都能賺到錢,普通居民收入水平節節攀升,有錢消費和改善生活。據統計,196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13.2%,人均GDP為835美元,10年後,其人均GDP為4353美元。

05

龐大的工業化基礎建設,使得東京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之一,而依靠東京奧運會這針強心劑,日本經濟迎來了另一個層次的騰飛,1960年至1970年間,日本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7年日本GDP超過英法,1968年又超過西德,成了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強國。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日本女人購物

奧運會形成的“走出去”和“引進來”效應,也大大加強了日本的國際化,傳統的東西大部分逐漸逝去,西式流行文化逐漸普及,搖滾、美劇、漢堡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日本的文化和產品,也開始走向世界,戰敗後復興的日本,打破了國際孤立,重塑了國際形象。因此,有媒體將1964年東京奧運會看成是日本的國際化元年。

奧運會的歷史思考~經濟新引擎!


日本年輕人的那時一個令日本全民狂歡的時代。

如今,56年過去,東京又獲得了奧運會的主辦權,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為東京奧運會投入了近3萬億日元(約合270億美元),希望以此刺激經濟發展——“我想讓奧運會成為掃除15年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觸發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