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獨奏曲《天鵝》:那隻受傷天鵝的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大提琴獨奏曲《天鵝》是19世紀法國作曲家夏爾·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組曲》第十三曲,此曲因被改編為著名芭蕾舞劇《天鵝之死》,並選作該劇的配樂而名揚天下。

全曲由大提琴獨奏,鋼琴伴奏,描繪了一隻因受傷而落單的天鵝,從自怨自艾,顧影自憐,到拼上最後一口氣,想飛抵岸上,最終卻流乾最後第一滴血而墜亡岸邊的悲劇情節。

在這首曲子裡,他通過一隻天鵝的悲劇,來折射現實生活之中,每一個心靈受到挫折的人,從而引發了我們每位聽眾的共鳴。

大提琴獨奏曲《天鵝》:那隻受傷天鵝的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1

樂曲的開篇是以雙鋼琴的彈奏,旋律低沉舒緩,將我們的視線引領到一片茫茫無際的湖水上,湖面煙霧朦朧,微波盪漾,為這首悲愴的曲子奠定了情感背景。

然後主角大提琴以沉重哀傷的演奏登場,這是一隻受傷了的天鵝,被同伴們拋棄,獨自漂浮在湖面上,兩眼空洞迷茫。

怨恨的是自身的無能,哀嘆的是自己的不幸,低頭看看水中的影子,連影子都是如此的孤單和可憐。

大提琴獨奏曲《天鵝》:那隻受傷天鵝的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2

在鋼琴的伴奏下,大提琴的旋律開始週而復始,那是受了傷的天鵝在糾結著,是這樣自怨自艾,任其傷口流血不止,自暴自棄而亡,還是要振奮精神,破釜沉舟,作殊死一搏呢?

這頗有些類似於莎士比亞戲劇裡的經典命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拼死一搏,或許還有飛抵岸上,獲得救助的希望。

而在原地作無謂的等待,其實就是一個等死的結局。

大提琴獨奏曲《天鵝》:那隻受傷天鵝的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3

經過反覆的徘徊掙扎,最終這隻天鵝選擇了作最後一搏,它拼盡全身的氣力,嘗試著飛起來,此時大提琴的旋律越來越高亢,將曲子推向了高潮。

奇蹟終於發生了,天鵝居然低飛了起來,雖然搖搖欲墜,舉步維艱,但它的目光堅毅地盯著不遠處的岸邊。

此時它的傷口因飛翔時用力過猛而崩裂開來,鮮紅的血液宛若飄雨一般,洋洋灑灑地滴落在身下的水面上。

大提琴獨奏曲《天鵝》:那隻受傷天鵝的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4

曲子的結尾部分,大提琴的旋律再次變得低沉,預示著悲劇還是發生了,這隻天鵝在飛抵岸邊的最後一點距離時,終於流乾了最後一滴血,墜落在岸邊的淺水灣裡。

曲終於一段鋼琴的伴奏之中,那是天鵝死去後,倒在了水泊裡,然而翅膀卻堅定地指向了岸邊,它在生命最後一刻,內心卻依然無比渴望著能夠活下去。

這濃重的悲劇結局,讓我們每一位聽眾都為之動容,此時此刻我們都沉浸在音樂之中,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波瀾起伏。

恍若親臨了樂曲中的意境,為這隻可憐的天鵝而扼腕長嘆,甚至恨不得立即跳下湖去,將其救上岸來。

大提琴獨奏曲《天鵝》:那隻受傷天鵝的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5

聖桑在這首曲子裡,最終採用了悲劇的手法,讓這隻拼死一搏的天鵝,血盡而死,其實這一點並不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期望。

因為一般的藝術作品裡,比較合理的結局應該是這樣的,這隻天鵝經過流血拼搏,在最後一刻飛到了岸上,並且因為頑強的求生欲,感動了上帝,被經過的路人,及時地將其救治。

如此才是一個勵志故事需要的皆大歡喜結局,而為什麼聖桑卻逆向操作,將這個故事刻畫成為了十足的悲劇呢?

這應該是跟作曲家這一生的苦難經歷息息相關了。據報道,1875年聖桑人到中年才結婚並育有兩名孩子,但不幸的是,這兩個孩子於1878年就先後離世了,讓其飽受了中年失子的悲哀。

更大的打擊是三年後,妻子也離開了他,然而兩人並無正式離婚,在歷經失子之痛後,婚姻又無疾而終。

據說聖桑後來牽涉入同性戀的關係中,他曾於公開場合備受指責,這時他竟然以自己有孌童戀性傾向來反駁對方。

種種跡象表明,作曲家在經過一系列的人生悲劇之後,內心開始變得有些扭曲,甚至是開始自暴自棄了。

他的人生最後都沒有從悲劇裡面走出來,但正是因為他卓越的音樂天賦,造就了他儘管深陷悲劇的泥潭,然而內心一直渴求著生命和生活的陽光。

由此可見,大提琴獨奏曲《天鵝》裡那隻受傷天鵝的原型,就是聖桑一生的悲劇寫照,又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你我迷惘的寫照。

正如現實生活裡我們每個人,總有這樣那樣的憂傷。古人云,人生之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連網上流行的俗語也說,成年人的世界裡面沒有容易兩個字。

當你痛苦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傾訴對象,那就聽聽這首大提琴獨奏曲《天鵝》吧!在音樂裡,讓我們跟著作曲家聖桑一起去感悟悲劇的力量。

將內心深處的所有憂傷,通過這如泣如訴的旋律宣洩出來,繼而激發我們對逆境的高昂鬥志和對生命和生活的熱烈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