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祁阳的一位老书记,很是热爱三农建设,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家乡

郑纯发,1942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白水镇岩门口村。1964年8月入党,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60年底转为国家干部,历任衡阳地委组织部综合科副科长,祁阳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祁阳县革委会副主任,国营金洞林场党委书记(兼祁阳县委副书记),祁阳县委书记,零陵行署副专员,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2003年退休后,几十年来,心系“三农”根据亲身经历搜集大量资料,撰写“三农”回眸与思考,以飨读者。

永州祁阳的一位老书记,很是热爱三农建设,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家乡

郑纯发:

中国农业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怎样才能让广大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亿万农民富裕起来?几十年来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思索筹谋的头等大事。


我任职县 市的时间比较长,接触的工作多是以“三农”为主,发展农业 致富农民、改变农村面貌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多年的思考探索和亲身实践,自然会有一些经验体会。退休后一回眸,觉得值得梳理总结, “农” 的初心难忘、 惯心难停 悟心难控,雄心难已。

于是撰写、编辑了这本小册子,这成了我人生轨迹的一部分。


因家境贫寒,我五六岁就跟着父母走田基,爬山间,干农活。从那时起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农” 情阅历了,既有“弹指一挥间”之感,也有“悠悠岁月”之情。1949年我读私塾那年,迎来了新中国解放。未及分享土地改革成果,我年迈的祖母和久病的父亲,在一年中相继去世,1959年春我那顶天立地的伟大母又突然故亡,我便成了无父母无兄弟姐妹的孤儿,在大队干部,继父和亲友的关照下,我挺着家庭不幸的打击,摸爬滚打,一边读书一边参加集体劳动,艰辛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我青春年少的意志,使找与山水相交 与“三农”结缘。

那种初历农事 生活困苦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永州祁阳的一位老书记,很是热爱三农建设,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家乡

大跃进期间我当了工人,两年后转为干部,被调到县里、地区机关工作。在新生活、新环境中,我度过了健康而快乐的青春年华。那些年,县委、地委及各级党政领导全力抓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机关业务与服务基层相结合,我与大家一样,抽到农村搞中心、办点或跟随领导下乡不少,受到了很多教育,学到了不少知识。在组织组从事党、团组织建设那几年,约有40%左右的时间下农村调查研究,扩大了与基层骨干、党员和农民的接

址面,加深了感情,促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对“三农”的思想认识。


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而立”之年不久,我迈上副处干部台阶,在县级、地区领导岗位上连续任职三十年,无论分管什么工作,我的主要精力和大多数时间,似乎都用在“三农”建设

上。在农口系统的许多领域,诸如农村小水电、农田水利、防洪抗灾、田园化建设、杂交稻推广定权发证、林业改革、造林护林,土地承包,农村双层经营等等方面,都身临其境地参与组织和实施,亲力亲为办过不少实事、难事。那火红年代的经历和体会,成了我回忆 思考“三农”建设问题的动力和热情,为撰写这本小册子打了思想基础 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思索,几乎成了我的生活惯性,也成了我 “老年学习益于健康” 生活的一部分。退休后闲暇多了,回故乡故地接触父老乡亲的时间和机会自

然多了,所见所闻“三农” 新情况 新变化、新矛盾,比在位时更丰富 更真实了。我不顾年老精力不足和知识缺陷,麻起胆子写起了回忆录,并写文章上网,翻阅几十年的大大记事本,收集2011年前后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和相关资料,编撰成了《“三农”回眸与思考》一书。 回眸是工作经历以故事叙述形式串起,思考县法规理解与改革实践的一流融合。读思与想数年,很艰辛,也似乎有滋有味。毋庸讳言,因个人文化阅历较低,文字艺术欠缺,所撰写的文章标杆难立止、体裁难把淮,有的一篇文章颠来复去撰写上十次,耗精力、花时间,达一个多月才凑成,弄得头昏脑胀,家里人和许多老朋友关顾我的身体,再三劝我放弃,说:现在书籍多积如山,三农问题太复杂,你写千道万也不会有多少人看,农田荒芜成灾了,上级自然会有办法解决的,何必伤脑费神。”我说:“围绕三农做些回眸,以文字记下来,主要是难忘三农初心,抒发一下三农情怀,反映一下基层声音”。七十古稀“随心所欲”,追求一些有兴趣的事,这是一种充实,是坚持晚年学习、丰富生活、益身健脑的好事。通过努力,便不揣浅陋,将书稿贸然付梓了。我真情希望关心三农建设的有识之士、社会贤达和各位朋友,对书中存在的错漏偏颇之处给予雅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