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對《古詩四帖》的鑑定

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

關於《古詩四帖》鑑定


漲知識!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對《古詩四帖》的鑑定

左2楊仁愷 中謝稚柳 右2啟功


啟功的文史文獻考證鑑定方法與其他鑑定家的鑑定方法形成鮮明對比。值得一提的就是啟功、謝稚柳、楊仁愷三家對張旭《古詩四帖》的鑑定,以及從而引發的一場真偽辨別的爭論。謝稚柳認為《古詩四帖》為唐張旭真跡,併為此著文《唐張旭草書》和《宋黃山谷與張旭》,論證了他的判斷。他所憑藉的論據是筆法、個人風格和時代風格。

謝稚柳以歷來對張旭草書的敘說,如杜甫的《張旭草書歌》:“鏘鏘鳴玉動,落落長松直,連山蟠其間,溟漲與筆力。” 等對張旭筆法的形容與《古詩四帖》筆勢相印證;並從對《古詩四帖》與懷素狂草《自序帖》和顏真卿《劉中使帖》筆勢結體的具體比較分析中,證明《古詩四帖》確為張旭所書。謝稚柳反覆提到的就是筆法、風格、形式,這非常具體地體現了他以筆墨形式風格分析為主的鑑定方法。

漲知識!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對《古詩四帖》的鑑定

漲知識!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對《古詩四帖》的鑑定

漲知識!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對《古詩四帖》的鑑定

楊仁愷也認定《古詩四帖》是張旭的真跡,他對草書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時代背景作了綜合分析考察,從顏真卿的《祭侄稿》、懷素《苦筍帖》、《自敘帖》到五代楊凝式的《神仙起居帖》、北宋人黃庭堅《諸上座》等直接或間接受張旭影響的後代草書家作品真跡進行對照和分析,論證了張旭此卷的特點。他認為:“(顏真卿《祭侄稿》等)所有這些真跡,都與《古詩四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最突出之點,就是用筆。

盛唐以後書法之風為之一變,草書始於張旭,正楷定於顏真卿,不僅是風貌有別,而且運筆方法都具有劃時代的標誌。從盛唐上溯到東晉,運筆有一個普遍的法則,無論是真、行、草、隸的橫筆豎畫,基本上是方頭側入,自然形成橫筆筆鋒在上,豎畫筆鋒在左的狀態,以此去考察這一時期的字跡,不致有多大的差誤。

到了盛唐以後,運筆改用圓頭逆入,筆鋒居於橫豎畫的正中,近於篆書筆法。《古詩四帖》是這樣,《苦筍帖》、《自敘帖》、《祭侄稿》也莫不是如此。如果硬是不承認這種運筆法則始於張旭,那麼顏真卿、懷素新的運筆法又是從何而來?

再說《古詩四帖》用圓筆運筆是那樣的明顯,如錐畫沙,無往不收,內擫的筆勢,又處處與右軍相默契,是亞棲、彥修之輩無從想象的!” (楊仁愷著《楊仁愷書畫鑑定集·唐張旭的書風和他的〈古詩四帖〉》,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4月) 在此,楊仁愷也提到主要以用筆、風格的特徵來判斷此卷的真偽,根據經驗對某個時代的筆法特徵加以概括,多方比較之後得出結論。


漲知識!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對《古詩四帖》的鑑定


啟功的鑑定方法同樣是旗幟鮮明的——文史考證法,只是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和謝、楊兩家截然不同。他對作品的跋文和關於此卷記載的疑點作了詳細考證,包括項元汴、豐坊、董其昌等人的跋文,還有《宣和書譜》和王世貞《王弇州四部稿》中所記,啟功還特別對董其昌的鑑定提出了質疑。

最後他闡述了自己對此帖的一番見解:“這卷字跡本身究竟是什麼時候人所寫的?算不算張旭真跡?我的回答如下:按古代排列五行方位和顏色,是東方甲乙木,青色;南方丙丁火,赤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中央戊己土,黃色。庾信原句‘北闕臨玄水,南宮生絳雲’,玄即是黑,絳即是紅,北方黑水,南方紅雲,一一相對。

宋真宗自稱夢見他的始祖名叫‘玄朗’,命令天下諱這兩字,凡‘玄’為‘元’或‘真’,‘朗’改為‘明’,或缺其點畫。這事發表在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戊午。見(宋李攸《宋朝事實》卷七)所見宋人臨文所寫,除了按照規定改寫之外也有改寫其他字的,如紹興御書院所寫《千字文》,改‘朗曜’為‘晃曜’,即其一例。這裡‘玄水’寫作‘丹水’,分明是由於避改,也就不管方位顏色以及南北同紅的重複。那麼這卷的書寫時間,下限不會超過宣和入藏,《宣和書譜》編訂的時間;而上限則不會超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戊午。” (啟功著《啟功叢稿·論文卷》,中華書局,1999年7月,第79、80頁)


漲知識!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對《古詩四帖》的鑑定


雖然啟功根據“玄水”改“丹水” 所得出的結論遭到了楊仁愷等人的質疑,但對於他的依據,卻並沒有來自正面的辯駁,它表明啟功的立論是不輕率的,有分量的。這樣的例子一多,啟功的文史考證鑑定方法逐漸得到了許多鑑定家和學者的認可,從而成為當今鑑定學界的一個典型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