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

這是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蠟像館的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的一生,都是波濤洶湧的墨藍色,在冰冷中沉浮。但他的畫作,是偏褐色、黃色與金色,是大地與太陽的顏色,讓人感覺溫暖與安全。


梵高的愛

梵高的愛,是認真、執拗、非常具有爆發力,甚至不顧一切。為了見到心愛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飢餓與疲勞,徒步幾晝夜只為遠遠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視“亂倫”的罪孽,將手心放在燭火之上以示堅決。

可是飛蛾撲火,這樣的愛情終將化為灰燼,而文森特一生都無幸得到自己的愛情。

事業的挫折

梵高一開始也曾很努力的成為一名牧師,只可惜身處人間地獄似的礦地,看著採礦人家的痛苦、掙扎和死亡,他雖盡其所能的行施佈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騙,信仰與上帝並沒有帶來救贖,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會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與批判,這讓他情何以堪,最後連自己都迷失了。

37年短暫的人生過的應該是異常艱難的,生活中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被自己的父母嫌棄,多次追求意中人又未果。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梵高的眼睛中,對未來的迷茫,對生活的無助



在絕望之中,他找到了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繪畫。

他將自己遭受的所有痛苦,都作為繪畫的鋪墊,將所有的不幸,作為靈感的來源,他將痛苦作為將要面臨的真實,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摯的幸福

梵高的模特都是被當時畫家所不屑的,他的模特兒都是很不優雅的

礦工、農婦、郵差、妓女等等,那些個皮膚粗糙,身形佝僂,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殘喘之人,那些被生活拋棄,躲在陰暗角落瑟瑟發抖的人,梵高將之捕捉到了畫中,並沒有同情與修飾,也沒有虛偽的傷痛與呻吟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梵高早期繪畫,在破舊的房間中,一位縫衣的農婦

梵高只是一個記錄者,用最深刻的筆觸,最真誠的顏色將他們記錄下來——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沒有雕欄玉棟,沒有寶馬香車,大多數有的只是辛苦勞作了一天的為活下去而焦頭爛額的人。

他最初的作品,色調基本都是低沉的,昏暗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作品一改過去的低沉,壓抑,轉變為金色,明朗,好象要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Comfort all the unfortunate people in the world,梵高早年為之付出的夢)。

一位英國評論家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

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並且多次描繪向日葵。有一幅畫為了悼念他逝世的表兄莫夫,《盛開的桃花》,並題寫詩句說:“只要活人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As long as the living are alive, the dead are still alive)。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盛開的桃花

梵高是天才,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天才,而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他拼命拼命的衝刺,不停的畫。為了某一處風景,他可以在海邊坐上一天,任憑風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曬到紅斑禿頂。群鴉亂飛的麥田,紅葉斑駁的森林,星月流動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歸,日曬雨淋,忍飢挨餓的困頓。

他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模特,而是一個悽豔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

但當我看到他面對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著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著那個鋼鐵一般的執著的追求。

這一切都表現在他的《向日葵》中。很多人說《向日葵》是梵高在陽光燦爛的法國南部作下的畫,因為有了這麼好的一個環境,才會有這麼好的衣一幅畫作。有太多的人,通過這些畫作去挖掘梵高內心的世界。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褐色,金色為主色調的向日葵,與他遭受的磨難形成鮮明的對比


但在我看來,《向日葵》這幾幅作品並不是簡單的寫實,一個精神病患者對於陽光的追求並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有評論家說,對於梵高來說,這是它用了全部的精力去追尋的一件東西,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個東西甚至並不代表著什麼,而對於梵高而言,卻是拿一生去換取的,那就是太陽。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梵高向日葵,拼命地掙扎,為了那一束陽光


他就像是這株向日葵,窮盡一生都在追著太陽跑。就算他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就算他面對這陰暗潮溼的環境,就算他的精神世界不堪一擊,但是,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他還在拼命的掙扎,追尋著那一絲微妙的陽光,就像是這畫中向日葵,朝著太陽的方向轉動。


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說是另類,不如說更是一棵奇葩。

他那類似兒童的創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製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眾的真實寫照。他的畫作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著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裡散發著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梵高,麥田裡的烏鴉

梵高,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為什麼,卻也不在意。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著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去世前一年在清醒狀態下《自畫像》,可以看到畫家堅毅的面容與眼睛閃爍的光芒,他就這幅畫給弟弟提奧寫信說:

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過去平靜的多了,儘管在我自己看來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滯了些,我還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再病中試著畫的,不過我覺得你會更喜歡這一幅,我在創作這幅畫時有意畫的簡約質樸些......

梵高,充滿荊棘的一生卻依然心向光明

梵高自畫像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磨難中掙扎,在逆境中前行,雖然渾身扎滿荊棘,卻依舊保有著對這個世界的愛和熱情,雖身處陰溝,卻仍然追求光明的太陽,心中永存光

這是我們應該從梵高的一生中明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