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無論在哪一個朝代,皇帝登基都是一個國家首當其衝的大事。登基又稱即位,即:皇帝即位。《春秋左氏傳》的編纂成書較晚,而《春秋》所據的魯史原文年代較早,因此即位在《左傳》中的用法不是指新君在新年的改元即位,而新君在舊君去世後被確立新君身份的程序,則被稱為“即位”。

新皇繼位,紀年改元,以示萬象一新。但是,古代封建帝王的“即位”和“登基”並非同義,新皇帝可以在上一代皇帝駕崩的那一刻起便已即位,而登基卻是帝王獨特的展示自己“君臨天下”,“皇帝獨尊”的隆重典禮。所以說,即位不一定要登基,但是,要登基的皇帝,必須是即位而來的。

這其中,有些皇帝登基並不改元,如:後周世宗、恭帝都未改元,而是沿用太祖的“顯德”年號,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興衰變化。在古代,皇帝登基是大事情,一旦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其它無論多麼重要的事情,都必須為其讓位。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出現的帝王可謂是數不勝數。對於任何人來說,問鼎帝位便意味著攀上了權力的頂峰。因此,這些人無疑都是絕對的勝利者。

這些人有的是一出生就擁有了高貴的血統,他們的父輩早已為其打下了萬里河山,他們要做的便是極力表現自己的優秀,努力讓自己成為父親眼中的完美繼承人。在眾多問鼎帝位的人中,這類人無疑是最幸運的。然而,與之相反的另一類人,他們的皇位來得可就沒有那麼輕鬆了。

這一類人往往沒有高貴的出身,但是,他們必定有不凡的才能。而且,他們一貫奉行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金科玉律,他們有的是被君主的昏庸無能、官場的黑暗腐敗傷透了心,於是,決定揭竿而起,為自己謀一片錦繡繁華。此外,還有的人則是生逢亂世。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生逢亂世的他們是不幸的,因為,在那個混亂不堪的年代,人命不過如螻蟻、草芥般微不足道。可他們偏偏能在那樣一個動盪不堪的年代中抓住機遇,為自己譜寫一出動人的傳奇。每一個即將當上皇帝的人,他們首先要面對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登基大典。

對於任何一位皇帝來說,登基大典大概都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更何況,即使皇帝自己不說,下面辦事的人也會為了討好將來的皇帝,卯足了勁讓自己負責籌辦的登基大典,顯得既隆重又熱鬧。當然,不同的朝代的皇帝,他們登基大典的舉辦儀式也不盡相同。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今天,讓我們著重來了解一下,我國明、清兩個王朝皇帝的登基大典,都要進行哪些準備工作。

說到紫禁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從明朝成祖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這座皇城中一共經歷了二十四位主人。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座皇城見證了我國曆史上二十四位皇帝的悲歡離合。

平時,他們在這座皇城中生活,在這座皇城中處理國家大事。幾乎他們人生中的所有重要場合,都與這座皇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不論是國家的各種重大節日,例如:春節、冬至等。還是與帝王本身有關的各種重要節日及典禮,例如:千秋節、登基典禮以及各種祭祀典禮等,都無一不在這座皇城中舉辦。

在這所有的節日和典禮中,最為奢華隆重的,大概還是皇帝的登基大典了。這場隆重的典禮,不僅標誌著一箇舊時代的結束,還標誌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國家主人的更新換代自然要有一番新的氣象。

他們既然從自己的上一任中接過了權力的火炬,那必然要舉辦一場典禮來昭示新時代的開始。與此同時,通過這場典禮來賦予自己一個官方認可的身份,以此來昭示天下自己即將成為這個國家的新主人。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那麼,明、清兩個王朝的皇帝在舉行登基大典之前,都具體要進行哪些準備工作呢?

雖然,成祖皇帝主張遷都北京,但畢竟,他在遷都之前就已經登上了皇位。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並不能算是紫禁城中誕生的第一位帝王。而在紫禁城中登上皇位的第一位皇帝,應該是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熾。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作為一個克己守禮的民族,自然做任何一件事必定要講究禮儀。作為國之大事的登基大典,當然更要遵循古禮。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明史·禮記》中對紫禁城中第一位主人登基大典的描述。從該書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場紫禁城有史以來第一次登基大典,準備的可謂是面面俱到,但其中的繁瑣程序也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在相關部門的籌劃下,登基典禮舉辦過程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被做出了詳細的規劃和安排。當然,整個典禮主要由禮部負責策劃和籌備,禮部下面又包括司設監、欽天監、尚寶司、教坊司等四個主要直屬機構。他們各司其職,共同保證典禮的順利舉行。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司設監,它其實相當於現在的後勤保障部門。主要的任務是在登基典禮開始之前,將皇帝的御座擺放在奉天門前的指定位置。

說到欽天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負責的是天文曆法方面的工作,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在皇帝準備舉行登基典禮之前,它負責夜觀天象推算良辰吉時。

而尚寶司,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其實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佈置皇帝祭祀天地時的香案,當天祭祀所需的香燭貢品,以及其相關器具的準備和擺放。

最後,說一說教坊司,如果你對古裝劇感興趣,那說到這個部門你一定不會陌生。在我國古代教坊的主要職能,就是為那些皇親貴胄及達官顯貴提供娛樂項目。但是,教坊司與其相比卻稍稍高級一點,因為,它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皇室成員。

任何一個熱鬧的場合當然都少不了音樂,因此,在登基大典中,它的主要職能就是提供禮樂。

當然,這四個機構主要負責的都是典禮的前期準備工作。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那麼,當典禮開始的時候,皇帝和百官各自都需要做些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皇帝需要做些什麼事情。舉行登基典禮那天的早晨,皇帝必須先派遣相關部門的官員,代替自己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在儀式結束之後,皇帝再穿著孝服祭祀列祖列宗及各路神靈。這樣的做法,既是告慰祖先也是彰顯自己君權神授的神聖地位。

這兩個步驟都完成之後,整個典禮才算拉開了序幕。

此後,輪到禮部的官員出場,他們必須先到天壇、農壇以及太廟三個地方告知歷代皇帝的英靈,新君即將繼位。至此,登基大典的鐘鼓才正式敲響,伴隨著氣勢恢宏的鐘聲,皇帝穿著特製的禮服登上奉天門進行禱告。而此時,早已等候在宮門前的朝廷百官,才能在相關官員的引領下進入紫禁城。

可這,並不代表他們此時就能去拜見新帝,事實上,他們必須按官職高低,有序地跪在御道兩側,等候皇帝禱告完畢。皇帝禱告結束之後,經御道進入奉天殿坐好之後,文武百官才能依次進殿朝賀。此後,再由司禮太監向百官宣讀御詔,至此,皇帝的身份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名正言順。

而登基典禮也才算正式閉幕。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明朝歷代皇帝的登基典禮,大多都沿用了這套程序,因此,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清朝皇帝的登基典禮,與前一個王朝相比都有哪些不同之處。

嚴格意義上說,順治才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正式皇帝,但是,他的登基典禮並不是在紫禁城舉行的,因為,他剛登基的時候,朝廷的政局並不穩定。由於,其父皇太極突然去世,經過一番混亂的政治鬥爭後,年僅六歲的他被推上了皇位。並且,當時的清朝正在積極準備入關事宜,因此,他的登基典禮算得上是一切從簡。他在盛京大政殿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此後,向朝鮮、蒙古等送去了即位詔書。

至此,他的登基儀式就這樣草草的結束了。

此外,在定都北京之後,他也只是在祭祀天地之後,向天下頒佈了即位詔書,並沒有補辦過相關的儀式,所以說,他的登基儀式,大概算得上是明、清兩代皇帝中最為簡樸的一個。

清王朝前期,由於皇子之間的明爭暗鬥十分激烈,為了避免這些皇子手足相殘,大多數皇帝在世之前,並不會明確指出繼承人的人選。為了避免同室操戈的悲劇,雍正皇帝開始採取了不公開立太子的方法。他會秘密選出自己心儀的皇位繼承人,然後,擬定傳位詔書。該詔書一式兩份:一份由皇帝親自保管,另一份則藏在乾清宮正殿的光明正大牌匾後。

當皇帝駕崩之後,由朝中重臣共同取出牌匾後的詔書,與皇帝貼身收藏的詔書進行比對,如果,兩份詔書指定的都是同一個人,那麼,此人便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若兩份詔書內容不同,則斷定有人偽造了詔書,那麼,這兩份詔書就因此失效,後續的皇位繼承人則由朝中重臣及皇室宗親共同商定。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然而,這一立儲方式確立之後,卻出現了兩次特殊情況,並且,這兩次特殊情況都出現在了乾隆皇帝身上:

第一次是他剛登上皇位沒多久,就秘密選定了孝賢純皇后所生的第二個皇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或許是礙於祖制,他並沒有光明正大立這個孩子為太子。但他寫詔書,藏詔書的全過程,卻有朝中眾多大臣的參與。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正式立這個孩子為太子,但是,朝中大臣的心中基本是有數的。可不幸的是,這個孩子沒過幾年卻夭折了。面對愛子的離世他悲痛萬分,但更多的還是無奈。因此,他只能命令大臣取出密詔,以安葬太子的規格為這個孩子籌備喪事。

另一次則是嘉慶皇帝的登基,他是在自己父親活著的時候,親手接過的皇位。相傳,乾隆皇帝在自己登基的三十八年之後,再一次立下密詔。到了公元1795年,他召集所有皇室成員公佈了自己當年所立的密詔,密詔中公佈了太子人選為嘉親王。此後,他又下詔說:“自己年事已高,早已無心操勞國事,因此,決定讓位於皇太子。”由於,老皇帝在有生之年將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這也算得上是一件難得的喜事,因此,這次登基大典辦得既喜慶又隆重。

當然,除了以上兩次特殊情況之外,清王朝的其他皇帝都是在上一任統治者去世之後,才按部就班的繼承了皇位,他們的登基大典同樣既隆重又繁瑣。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當然,歷代皇帝都不會在先帝剛去世的時候,急吼吼地登上皇位。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做出一副孝感動天的模樣,立志要替先皇守孝。而此時,便輪到朝中的官員出馬,他們會立刻跪下上奏說:“國不可一日無君,陛下即使再悲痛也必定要以江山社稷為重。”如此三番四次之後,皇帝才會順勢登基。

舉行登基儀式的時候,皇帝先到中和殿就坐,然後,各級官員依次進殿行禮,行禮完畢之後,官員回到原位。此時,禮部官員開始唱禮,完畢後,皇帝移步到太和殿舉行即位儀式。原本,按一般的登記流程來說,此時應該開始演奏音樂,但是,由於皇帝登基的時候,基本都是上一任皇帝去世沒多久,值此國喪期間,當然不能大肆奏樂,因此,奏樂器具及相關人員雖均已就位,但並不聞樂聲,只是在午門上設一定數量的鐘鼓罷了。而且,群臣朝賀的奏章,也只是陳到御案前並不宣讀。

之後,還要頒佈詔書昭告天下,甚至,有的帝王為了博一個好名聲,還會藉此機會大赦天下。此外,詔書的頒佈程序也是相當得有講究:

首先,由大學士從皇帝手中接過詔書;

接著,再將其交予禮部尚書;

之後,尚書再將其交給禮部的相關官員,由這些人將其放在相應的器具之中;

最後,再由禮部的官員交給專門的傳召人員發往全國各地。

此後,大學士將皇帝寶印交給新帝之後,經過這一系列繁瑣的程序,此次儀式才算是正式閉幕。

一座城,見證了24位皇帝的悲歡離合,他們的登基大典更是首當其衝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皇室子嗣不豐,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此後的兩位皇帝,甚至,連一個兒子都沒有,因此,這種選定繼承人的方式,就被取消了。

但是,他們的登基儀式卻基本與之前大同小異,所以,就不再對此一一贅述了。

【《明史·本紀第八·仁宗》、《清實錄·世祖實錄》、《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