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出處:北宋張載《橫渠語錄》

配圖

釋義:

1、“為天地立心”,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2、“為生民立命”,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過修身致教,最後如果能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麼這個生命個體就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3、“為往聖繼絕學”,故“往聖”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絕學”者,孔孟先儒所弘揚之道學也。對儒學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關、閩諸大家,則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真能闡揚承繼孔孟先儒之道統者,惟有宋儒。

4、“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開”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才能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迴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古往今來,有很多志士仁人,為了這個目的,更加努力上進,不敢懈怠,以期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今日的專心學習,心無旁騖,是為了明日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配圖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的著名理學家,與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一道,其思想被合稱為“程朱理學”。程朱理學提出之後,深刻地影響了此後中國歷史的軌跡,以及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後半期。由此可知,朱熹本人的地位,在儒家學派中極其崇高,他被尊稱為“朱子”,的以在孔廟配享孔子。朱熹本人一生勤奮好學,著作等身,誨人不倦;同時,他也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優秀官員。相傳,他四歲的時候,就曾經指著天空問他的父親朱松:“天地上面有什麼?”他的父親非常震驚,四歲的朱熹竟然能夠問出這樣的問題。原來,從幼年時期開始,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的品質,就在朱熹的身上紮根了。朱熹五歲的時候,便在《孝經》的書封上題“若不如此,便不成人”的字樣,用以激勵自己向古代先賢學習。19歲時,朱熹便通過了科舉考試,成為一名進士。

朱熹的好學,是一以貫之的。他本來已經做官,但是因為意識到世風日下,求仙拜佛之風盛行,這是消耗國力、不利於南宋中興的,因此竟以31歲之齡重新拜師。這一次,他的以拜李侗為師。李侗是北宋理學家程顥和程頤的三傳弟子,而朱熹拜李侗為師,便的以承襲二程學說。這是朱熹一生的重要轉折點。朱熹的母親去世之後,他按照制度,為母親結廬守墓,建造了寒泉精舍。在為母親守墓的六年期間,朱熹在寒泉精舍裡奮發讀書,並開始著書立說。在寒泉精舍讀書並著述期間,朱熹有了兩次重要的會面:一次是朱熹與呂祖謙的相聚,這次會面被稱為“寒泉之會”;而另一次,朱熹來到了信州鵝湖寺,與前來的陸九齡、陸九淵兄弟相會,這次會面則是在學術史上更加有名的“鵝湖之會”。朱熹與陸氏兄弟雖然都是理學家,但是他們的觀點各不相同。朱熹認為“心”與“理”是不同的,心用來認識理;而陸氏兄弟認為,心就是理。雖然鵝湖之會並沒有讓朱熹和陸氏兄弟的思想的到統一,但是這次相會無疑是比較和諧的,而雙方在鵝湖之會後,也都對自己的學說進行了反思。後來,朱熹主持白鹿洞書院,陸九淵還曾經來到白鹿洞書院,為白鹿洞書院的學生講學,與朱熹繼續探討義理之學,雙方賓主相的。朱熹也為陸九淵之兄,同樣參加過鵝湖之會的陸九齡撰寫了墓誌銘。

朱熹本人好學不倦,讀書時,提倡“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就是有名的朱子讀書法。我們尤其要注意到朱熹的“居敬持志”,這是他一生治學的態度,要求學者抱有遠大志向,併為了遠大志向不懈努力。朱熹本人便嚴格遵守了這些原則,治學一生。朱熹直到臨終之前,仍然惦念著未完成的著述,修改他的《大學章句》。他一生著作等身,為兩宋理學發展做了集大成的貢獻:《詩集傳》《近思錄》《通鑑綱目》《周易本義》等,都是他勤勉耕耘一生留下的著作。其中,有一部著作尤其值的我們注意,那就是《四書章句集註》。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一說法由朱熹首創。朱熹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篇,作章句,又作《論語集註》和《孟子集註》,集合起來,便是我們今天所知的《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章句集註》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以至於朱熹的“四書”,成為了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根據,深刻影響了兩朝的科舉格局。

而朱熹本人在好學並著述之餘,也是一個著名的教育家,其《朱子語類》就是他與學生講學論辯的語錄集成。在此之外,他每到一處,便會興建書院。朱熹出任南康府知軍師,尋訪南唐白鹿洞書院舊址。找到之後,便在廬山五老峰重建白鹿洞書院。他曾親自主持白鹿洞書院的講學工作,訂立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這一規則是世界教育史上的早期重要教育規章之一。他曾這樣在《白鹿洞書院教規》中寫道:“我觀察古代聖人教人學問的深意,沒有不是將學問中的義理講解明白,使學生修習個人品德,然後再將優秀的品行從自己推及其他人。並不是只要學生專心記誦閱覽,寫作詩詞文章,然後只是用來沽名釣譽,謀取祿位的。現在做學問的人,卻已經將這個原則反過來了。”朱熹對當時的治學、為官環境感到非常憂心,但他仍然親自帶領白鹿洞書院學生為學。希望能夠培養出一心治學,能夠修身齊家,為國為民的學者,繼承聖賢的學問和品行。此後,朱熹又建立了“竹林精舍”,即多年之後被賜名“考亭書院”的書院機構;在武夷山時,主持建立了武夷精舍;在知潭州任上,又在長沙重建了嶽麓書院。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嶽麓山上,與白鹿洞書院一樣,都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朱熹重建了嶽麓書院,併為書院聘請了名師,招收聖徒,一時之間,嶽麓書院恢復了往日的繁榮,直到明清,嶽麓書院仍然是一處文化重鎮。可以說,朱熹對教育事業的熱忱,也正是他“為往聖繼絕學”的體現。

(四川正源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