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那個《窗邊的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想成為那個《窗邊的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收集了兩三天的零餘時間,終於把《窗邊的小豆豆》重看了一遍。把書合上的那一刻,真想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贊。像小林宗作校長對孩子們那樣,事無鉅細都是肯定。

挺慚愧的,這幾年習慣了在網絡上碎片化的閱讀,注意力頂多集中個幾分鐘,一口氣把一本200多頁的書看完,也覺不易。

這是一本翻譯過來的書,原作者是日本的黑柳徹子。文采什麼的就不評價了,它能成為日本有史以來銷量第一的圖書,並被譯為35種語言,在全世界擁有數千萬的讀者,自然有它獨特的價值存在。

這本書講的是作者,也就是小豆豆,幼年時在巴學園學習的經歷。對它,真說不上陌生。這次算是第二次看。第一次,還是在十多年前,一個人站在購書中心的書架旁,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翻著看完。

那時,初到鄭州,書店於我是一個美好的嚮往,如同對未來的日子一般,心存暖暖的期待。無奈,其時囊中羞澀,只好蹭書若干。可完完整整看完的,一本《窗邊的小豆豆》,一篇散文《醜娘》。我覺得,那些日子,這些文字,都是我在青春時節最好的相遇。

想成為那個《窗邊的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不同於上次的一目十行,這次一字不漏地看,才看懂“窗邊”一詞的釋義:

這個詞給人一種被排除在外圍,而非處於主體地位的感覺。

沒錯,小豆豆就是一個被排斥在主流圈子之外的問題學生。在之前的班主任老師眼裡,她的好奇心空前旺盛--

她能把書桌打開又合上,一直不停,把筆記本、文具盒、課本等從書桌裡一樣樣取出,再一樣樣放進去;

她站在窗邊,等宣傳藝人路過,同他們打招呼,然後,不顧正上著課,懇求他們表演節目;

她也會在課上,跟枝頭的燕子大聲說話,像個老朋友一樣,問:哎,你在做什麼呢?

……

老師說她打擾到整個班裡面都沒法正常上課,通知家長讓她退學。這些,小豆豆都沒有印象了,只是長大以後,才聽媽媽說起。

邊緣人的感覺我曾有過,QQ空間裡一個說說還留存至今:

“始終逃不過邊緣人的感覺。還能說什麼呢,掙扎在生活裡的人,時時事事總有力不從心感。負能量爆棚的時候,是適宜用大吃特吃來發洩的。可是,剛學了自控力。怎麼辦?怎麼辦?賦詩作詞去,揮汗半小時去,還有的,隨音樂噪起來,翩翩搖擺去,或者,再不濟,與周公狂約去…哈哈,保不準,隨時就蛻成了蝶。化蝶的蝶。招蜂引蝶的蝶。”

現在,都忘了具體是怎樣的環境,怎樣的事件一個個堆積,讓自己有了這樣的感覺,但它真的很要命,彷彿這世界兀自精彩,花正好,月正圓,只是,有一堵無形的牆將我與其隔絕,所有繽紛,都與自己無關。

幸虧,小豆豆那時還太小,這種被疏離、被排斥、被另眼看待的不好感覺,頂多隱約感知,在媽媽的小心呵護下,她並沒有過多的去體會。過了二十歲的時候,媽媽才告訴她小時候她被退學的事。

想成為那個《窗邊的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有網友在豆瓣評論說:

“做一顆小紅花真的是生活所迫,如果可以我想做顆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也是這一刻,我才清楚地知道,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就在於巴學園(小豆豆的新學校)不是桃花源,卻是喧囂世界裡的一片綠洲,幸運如小豆豆們,都能在這方天地裡自由生長,長成自己本來該長成,又能長成的樣子。

新學校可真讓人驚喜的--

小豆豆以前的學校,大門是氣派的混凝土柱子做成的。上面醒目地寫著學校的名字。可是,這個新學校的大門卻是用矮矮的樹做成的,樹上還長著綠色的葉子。

而教室,“那是真正的電車,一共有六輛,但已經不再跑了,停在那裡當作教室的。”這樣的學校誰不喜歡呢,何況是好奇心滿滿的小豆豆。只一眼,她就喜歡上了新學校,從心底裡接納了它。

與校長小林先生的第一次見面,小豆豆就不停地說了四個小時,讓人驚訝的是,校長竟然沒有打斷她,就那麼饒有興趣地聽她講了四個小時。之後,校長說,“好了,從今天起,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

一切都是那麼令人愉快。在學校的第一餐,是媽媽按照校長的要求,準備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多有趣的午餐。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們養成不偏食不挑食的習慣,又能分辨什麼食物來自山上或者陸地,什麼又是來自海里,還可以讓孩子們沒有比較心,只要把兩樣味道帶齊,就是合乎要求的午餐。沒有帶齊也沒有關係,校長準備了兩個桶,一個盛著山的味道,一個盛著海的味道,補給那些缺少了一樣的孩子們。

當我囉囉嗦嗦複述這麼多,只是想說,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包括呵護他們的童心、自尊心,還有個性的發展。這對曾被強制打造成標準件的我們來說,徒增豔羨。如今,也只有看書的時候,偷偷假設,如果,我是小豆豆……

想成為那個《窗邊的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前一段時間,有朋友聊起有個學校老師和學生談話,總是彎下腰,或者蹲下,站得和孩子一般高,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我一笑,小林先生可不就是這樣,他主持下的巴學園,老師們也是如此吧。

七八十年前已然有人這麼做,把孩子當成朋友,站在他們的角度,去傾聽,去引導。多幸運,現在有更多的老師們,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多遺憾,現在這些,在有些地方,依然還只是被當作一種傳奇。

小豆豆大概一生不會忘的一句話,是校長先生一直告訴她的,“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雖然,在長大之後,才知道其中的涵義--儘管在別人看來,你可能不那麼好,但你真的是一個好孩子。在她成長的歲月,她一直被這句話激勵著。

自從小豆豆進入巴學園,和小林先生有了四個多小時的談話,這個牙齒漏風的校長,就像是一個大朋友,來到了她的生命裡,一言一行,呵護著她小小的童心,引導著她和同學們快樂成長。

我的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老師。她是個代課老師,只教了我們三兩個月。在她的眼裡,班裡每個小孩子都是可愛的,沒有優生差生的區別,有的,只是個性的不同。她幾次跟我說,我寫的作文好。有空了,就和我聊,怎樣從身邊發現素材。

這些,多少年後都記得。成長路上,有人願意傾聽,有人適時地肯定,也有人不停地引導,多難得。而在巴學園,這些,都集中在了小林老師一個人的身上。

不論小豆豆有什麼稀奇古怪的念頭,小林老師總是認真地聽著,給予反饋。在巴學園,她可以自由地鑽籬笆而不被指責,掛破了衣服也沒關係。為了淘掉進廁所裡的錢包,從裡面淘出一堆東西,小林老師看到,也只是說,回頭還要把它們放進去……他就是一個仁慈、寬厚,又有趣的人。他常說:

“請讓他們穿上最差的衣服,到學校來。”

“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想成為那個《窗邊的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這是小林先生的教學理念吧。對小豆豆如此,對其他巴學園的小孩子,也是如此。比如,小林校長設計了小孩子們不穿泳衣游泳,讓身體有缺陷的小孩子,也能克服羞澀的心理,不再自卑。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可以說是為身體再也長不高的高橋君量身定做,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們有了自信,還有進取心。

對自己的無條件接納,才是對這個世界接納的開始,和前提。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巴學園小孩子們的幸福童年,是小林先生用他的愛,和獨特的教學模式搭建起來的。

巴學園的學生不多,高年級低年級合一起,才五十多個。可沒有一個人不想去學校。“放學後,孩子們也不願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著早一點到學校去。”巴學園就是這麼一所充滿魅力的學校。每個小孩子都能在學校裡,按自己的特性自由生長。

其實,小豆豆能夠開心成長,從最初老師眼裡的問題學生,到後來能夠和周圍和諧相處,除了小林校長的引導,媽媽也是她成長中不可缺的最佳助力。

她有什麼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行為,媽媽總是認真聽完她的解釋,還有要求。她被學校退學的事,從來沒有提起,直到她成年後,才舊事重提。她掛爛了衣服,弄丟了物品,還有,跳進了水泥堆,媽媽都只有耐心地開導。

進入巴學園,媽媽也曾疑惑這樣的環境,對小孩子到底好不好,但最終也沒有過多幹涉。期間,也有小孩子被家長強硬退學。但在這短短的幾年,卻是大家一生最美好的時光。

小豆豆說,長大後要在巴學園當老師,而最後,遺憾的是,巴學園毀於戰火,小林老師再也沒能開辦起自己的學校。

但是,藉助小豆豆的文字,巴學園被全世界的人熟知。在這個長長的孩子們的故事裡,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成長歲月裡的缺憾,也能找見獨屬於自己的治癒。

就像在後記中作者寫的,有個中學的老師說,對現在學校的教育感到失望,曾一度考慮更換工作,但看了書,願意懷著小林先生那樣的心情,再努力一次。

想想,成為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也終少了天時地利人和,可想不可做。不過,確是可以如小林校長那樣,在有人問明天會不會更好時,說一聲,還有我,在為此努力。

想成為那個《窗邊的小豆豆》,想發芽就發芽,不想發芽就不發芽

-END


【作者簡介:青青竹葉青。山高水遠,文字相伴。淺淺文,淡淡情,寫不盡的詩與遠方。你若恰好在,我們一起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