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聯繫人,也要斷舍離

點擊

微信联系人,也要断舍离

藍字關注,置頂或星標@故事書

微信联系人,也要断舍离

截止到2019年4月9日,我使用微信已經2909天了,如果換算成年,這款社交工具已經陪伴我接近8年。

不可否認的是,微信已經極大地便捷了我們的溝通和生活。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聯繫人管理。由於之前的工作關係,我的微信中添加了很多並不熟悉的朋友(讀者、客戶或者微信群友),通訊錄日漸臃腫,如果不是5000人的限制,可能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原來有這麼多的人與自己交換過微信。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有效管理微信聯繫人?再進一步,如何通過「分組」、「標籤」、「備註」管理好自己的微信聯繫人。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朋友圈求助,如何批量刪除無效的聯繫人?包括那些拉黑自己的人、幾乎從來不互動的人、主動被自己拉黑的人……我得到的思路大致有3種——

  1. 靠工具或者插件,用「wetool」、「微小寶」等第三方工具對自己的通訊錄掃描,然後批量刪除。

  2. 靠手工慢慢處理,找一個相對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處理一遍,該刪除的刪除、該分組的分組、該打標籤的打標籤、該備註的備註。

  3. 放棄清理,在不影響微信使用的前提下繼續將就。

其實三種方法都有一定道理也並不互斥,我就是用了前兩種方法對已經擁擠不堪的通訊錄進行了一次“系統瘦身”,短短一週就將4000+聯繫人精簡到了不足2500,目前這個數字還在持續降低。與此同時,我還用了一招“積小勝為大勝”,在每次忍不住打開微信的時候,我要求自己必須要刪掉3~5個聯繫人,這樣一天下來至少也有30個左右的低頻聯繫人會從我的通訊錄“消失”。

一些朋友問我為什麼突然和微信聯繫人較上勁兒了?我的思考是管理微信聯繫人約等於管理線上人脈,而對線上人脈的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生階段的價值觀。

曾經,我特別希望自己可以多加一些朋友彰顯人際能力或者影響力,但時過經年才發現,微信並不能解救我們的“社交恐懼”。那些常年在朋友圈或者通訊錄“詐屍”的並不是無話可說,他們或許只是對你無話可說並且在心裡把你默默拉黑了。

最讓人費解的是很多人用各種理由加了你的微信,然後再也沒有任何聯繫,過段時間再看,竟然悄悄地對你關閉了朋友圈……

社交質量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幸福感,所以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決定——微信聯繫人也需要「斷舍離」

曾經我的微信朋友圈也有層出不窮的「新鮮資訊」,一旦開刷就根本停不下來,驀然回首卻發現那些曾經常聯繫的朋友卻慢慢成了「點贊之交」,很多朋友見面聊起都會說“我發朋友圈兒了啊,你竟然沒看?”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微信聯繫人太多,那些重要的資訊竟然就這樣被錯過了。

索性動手刪掉1000人,再刪掉500人……你猜發生了什麼?微信朋友圈竟然又生動起來了,那些熟悉的老朋友們又回來了。

我們加了太多陌生人,以至於真正有連接價值的信息反而淹沒在浩浩蕩蕩的大型朋友圈信息垃圾場了。不過我仍然有一個疑問——這麼明顯的痛點,張小龍和微信團隊不可能不知道。就連微博也曾經推出過自己的“殭屍粉”清理工具,微信為什麼不出呢?

還有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3天可見,更多人是每天都不可見。我們究竟應該在朋友圈展示自己還是“人設”?我的觀點是要麼不加好友,要麼放開內心。真誠或許不能讓我們更優秀,但真誠一定會讓我們更真實。與其端著,不如放下。是人設都要崩的,只有那些真實的聲音才能經得起歲月的檢驗。

最後,感謝曾經以及現在出現在我朋友圈的人們。

總結:

  1. 隨時養成精益管理的好習慣,就連微信聯繫人這樣的小細節也不放過。日積月累,獲益良多。歲月帶給你的都是饋贈,而非熵增。

  2. 保持真誠,戒“端裝”。

我是顧嘉,和你一起升級認知、改善行動、達成目標。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精彩觀點,也歡迎將文章轉發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1週年記 | 人生如網

微信联系人,也要断舍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