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與“外族”,金庸是怎麼看待的?

金庸的小說中,有好多處描寫漢族與外族的關係,那麼,金庸對於民族主義的觀點又是怎麼樣的呢?

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

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看。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漢族和契丹、蒙古、滿族等民族有激烈鬥爭;蒙古、滿人利用宗教作為政治工具。小說所想描述的,是當時人的觀念和心態,不能用後世或現代人的觀念去衡量。我寫小說,旨在刻畫個性,抒寫人性中的喜愁悲歡。小說並不影射什麼,如果有所斥責,那是人性中卑汙陰暗的品質。政治觀點、社會上的流行理念時時變遷,人性卻變動極少。

——《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

金庸的家族因為日本入侵中華而中衰,所以年輕的金庸對日本入侵者充滿了仇恨,這種觀念,被他帶到了自己的小說裡。

漢族與“外族”,金庸是怎麼看待的?

所以金庸早期的作品,譬如《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里沒有一個壞人,滿清朝廷裡沒有一個好人。紅花會會幫助新疆維吾爾族人,奪回《可蘭經》;幫助霍青桐等回族人與清軍對抗。因為滿清是入侵者,對侵略者一定要反抗鬥爭。

同樣到了《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有兩個殺父仇人,一個是喪盡天良的段天德,罪該至死;一個是金國的完顏洪烈,適逢金宋交戰,家國仇恨,終使郭靖手刃完顏洪烈,大仇得報。

他可以在蒙古長大,可以與蒙古人稱兄道弟,可以幫蒙古打戰。這裡看出,金庸已經開始慢慢打破種族的隔閡,但對之後的蒙古入侵,又清晰地站在了大宋一面,對漢夷對立有客觀的是非對錯,民族大義,侵略與反侵略問題上,立場站得十分堅定。

而到了《神鵰俠侶》中,楊過的紅顏知己中,有完顏萍、耶魯燕兩位異族巾幗,跟耶魯齊可以稱兄道弟。

他自幼流落江湖,深受小官小吏之苦,覺得蒙古人固然殘暴,宋朝皇帝也未必就是好人,犯不著為他出力。

——《神鵰俠侶》第16回

對於漢族昏君奸臣,金庸借書中人物大罵,是非功過,客觀真實,不是漢族一切高於外族的。

漢族與“外族”,金庸是怎麼看待的?

到了《倚天屠龍記》,金庸索性讓張無忌與外族女子趙敏結合,但對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不管是名門正派,還是“邪魔外道”都不懈餘力,對抗蒙元的入侵。

《天龍八部》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宋、大遼、西夏、吐蕃、大理等國可以隨意相互活動,無需護照,無需簽證。但對敵對的遼國卻竭力抗爭,最終造成了蕭峰為兩國和平而壯烈身死的慘劇。這表明了金庸老先生在推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對入侵者、暴力者的堅決反抗。

漢族與“外族”,金庸是怎麼看待的?

直到《鹿鼎記》,韋小寶的父親,可能是滿漢蒙藏回任意一族,小說最後母子的對話,絕非沒有意義,韋小寶未必是純正的“漢人”,但一定是標準的“中國人”。所以,韋小寶是金庸對整個中華民族大融合深刻理解後最終的“俠”。

可以看得出,金庸從早期的親漢主義,慢慢變成了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對每個民族都一視同仁的的和平主義。他是以反侵略為主旨,來通過武俠傳遞自己期盼和平的思想的,這也許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能被全世界華人所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